[摘要]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切入點,展開對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發展現狀,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現實中,并由此提出對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提出對策,對提升浙江外貿發展水平,實現浙江省外貿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新技術可持續發展進出口浙江
高新技術產品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反映了一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及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和發展潛力,決定了其發展將在根本上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擴大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并以此作為發展對外貿易和開展技術經濟合作的戰略重點。因此研究科技興貿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實現浙江省外貿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發展現狀
1.浙江省高新技術進出口的發展環境分析
(1)國際環境
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迅猛,規模日益擴大。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高新技術產品比其他制造業產品的增長速度都快,其他制造業產品的增長速度大約只有不到3%,而高新技術產品增長速度則接近6%。尤其在1995年之后,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速度更是年遞增10%以上,是同期其他制造業增長速度的3倍。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的出現,也給高新技術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規模急劇擴大、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知識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等方面。
(2)國內環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也獲得了迅速發展,參與高新技術研發的人員隊伍不斷壯大,投入的研發經費逐漸增加,高新技術開發區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不斷增大。到2l世紀前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已成雛形。現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體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不排除有少數行業已進入到成長期。
“十一五”期間正值我國加入WTO的過渡期結束,必將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生一定的沖擊,這決定了不可能再走過去那種一味追求“做大”的做法,而應該在繼續做大的同時,將重點轉向“做強”。做強的關鍵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果不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有可能在全球化過程中走向“邊緣化”,成為跨國公司的產品和要素市場及加工車間。因此,“十一五”時期,將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進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可以說,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十一五”計劃對科技創新的提出給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和良好的發展氛圍。
2.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發展現狀
自“九五”以來,浙江省一直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擺在國民經濟發展優先位置,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浙江經濟的第一增長點。到目前為止,經省政府批準創建的省級高新園區總數已達12個,全省已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003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46家。在全省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已有64家,超5億元的企業有7家,超10億元的企業有5家。有2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已在或即將在上海、深圳上市。許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特色明顯。隨著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發展加快。但與全國和其他沿海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1)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發展狀況
就發展規模來看,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增長速度不斷加快。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10.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06.28億美元。其中出口額從2001年的9.1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60.2億美元,進口額從2001年的1.53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46.08億美元。進入2006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1月至3月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3.95萬美元,進口比2005年同期增長11.37%,出口增長90.59%。與此同時,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據海關統計,2001年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16億美元,年均增長65%,高出全國同期平均增長率27.9個百分點,高出全省外貿出口同期平均增長率31.4個百分點;2005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60.2億美元,同比增長55.52%,高出全省外貿出口同期年均增長率32.09個百分點。
隨著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在浙江外貿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在浙江外貿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3.3%提高到2005年的9.9%,年均增長8.28%;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浙江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7.8%,年均增長5.5%;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占浙江外貿進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1.6%提高到2005年的15.1%,年均增長14.52%。
從高新技術貿易方式來看,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各占半壁江山,后者增幅明顯高于前者。在2001年技術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為4.7億美元,增長75.6%。一般貿易出口4.8億美元,增長25.5%。2004年以加工貿易為主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了出口貿易量的60.1%。
從貿易經營主體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集體企業出口增長較快。國有企業出現負增長,所占比重進一步萎縮,由2000年的43.6%降至2005年的27.5%。
從技術領域來看,在9類技術領域中,浙江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產業,其次是生命科學技術領域。生命科學技術類出口浙江省在全國占有較大份額,為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的13.8%。
從貿易國別來看,浙江技術產品的市場主要仍相對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和我國香港地區,四者合計占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3.2%。
(2)浙江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雖然增長速度較快,但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與全國和沿海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在貿易方式方面,加工貿易比重偏低,缺少帶動出口持續增長的動力。加工貿易是全球范圍高新技術產業主導的貿易方式,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最主要的出口方式,2000年、2001年加工貿易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分別為88.6%和89.3%,而浙江省僅為41%和49.5%。至2004,浙江省也只是提高到了60.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5年,比重達到65.4%。正是由于這一滯后因素,直接影響了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擴大。
在貿易經營主體方面,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偏低,缺少帶動出口總量快速增長的中堅力量。從近年全國高新技術出口發展情況看,外商投資企業是主要力量,其出口份額要占到總額的80%左右。浙江省這一比重近幾年盡管提高較快,但到2005年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企業經營方面,上規模的重點出口企業比重偏低,缺少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骨干企業。近年來,廣東、江蘇等沿海省市已涌現出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年出口規模超億美元的企業,而浙江省目前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根據海關總署、外經貿部2000年聯合簽發的《關于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通知》精神,年出口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高新技術生產企業,經審核同意后,可享受海關各項簡便措施,浙江省符合該條件的企業僅有1家。
二、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分析
1.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分析
由于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壁壘開始出現在世界經濟這個大舞臺。發達國家的產品科技含量和公眾的環境意識普遍較高,他們對環境標準的要求非常嚴格。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相對弱勢,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及出口會受到綠色壁壘的限制。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浙江省出口產品遭受了多起以綠色、技術為借口的貿易壁壘,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受害省份。原因之一在于出口產品大多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這些產品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或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浙江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高新技術產品相對較少,這些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其經濟和技術的壟斷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出口設置的較高的技術標準和綠色壁壘,使我國產品短期內難以達標,浙江產品也自然無法逾越這些綠色壁壘。原因之二在于浙江高新技術產品在外貿總額中的比重雖不斷提高,但其核心技術相對較少,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保護環境和消費者健康的意識相對薄弱。相當一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缺乏對知識產權價值的認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不夠強,更缺乏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和保護體系的意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相應的企業自身的保護制度也需要健全和完善。而發達國家卻憑借擁有的知識產權優勢,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幌子下,壟斷技術標準,為我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設置新的障礙,實行“不公平貿易”,致使浙江省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遭到了嚴重的挫傷。
2.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分析
目前,充分利用全球技術資源,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或對成熟技術的自主集成,進行集成創新或引進創新,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迅速提高自主創新實力和能力的途徑。浙江省在引進高新技術方面,主要是以科技項目為手段,積極引進國外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據商務部統計,2004年浙江省技術引進合同330個,合同總金額5.58億美元,合同金額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江蘇,躍居全國第五位。
在技術引進中,以與國外科技合作為突破,拓寬引進技術、人才的空間。2001年,浙江省向科技部申報創建了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園,推進了浙江省與俄羅斯的引進合作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扶持政策,積極開展對俄羅斯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領域進行合作。在技術引進后,注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創新工作,把引進的技術與自身的科學研究結合起來,真正的把外來技術本土化,實現產品國產化代替進口。然后在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進行改良創新、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最終實現“走出去”戰略。同時注意在引進技術中加強對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的培養,把引進與創新結合起來。運用引進的知識、技術來改造企業的陳舊和老技術,使其煥發青春。實踐表明,浙江技術引進已在質和量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提升浙江省自主創新能力奠定了物質基礎。
浙江多年來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資本、資源等要素投入的不斷增加實現,在技術引進方面明顯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引進、輕消化,重模仿、輕創新的問題。在技術引進管理上缺乏宏觀調控的力度,缺乏對技術引進的宏觀導向。致使許多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個人利益和為追求“政績”而產生重復引進、盲目引進和低水平引進的現象,這就使得許多浙江企業的科技創新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不良循環。
三、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建設浙江人才高地,吸引和培養高新技術人才
目前,高新技術人才短缺已經成為浙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個瓶頸。高新技術人才培養能力不足、科技支撐力量薄弱,缺乏培養高層次科技人員的力量,科技成果也不多,遠遠滿足不了浙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浙江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對高新技術人才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吸引內地高等院校或大型企業集團在浙江創辦分校或研究院、所,辦好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浙江大學城,培養及引進人才,建設浙江人才高地。通過吸收青年人才參加重大科研、科技攻關等方式為中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要在全市努力形成積極培養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良好氛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人才的保證。在大力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還要采取得力措施穩住人才。除兌現國家已有優惠政策外,還要在戶籍、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為他們提供便利。
2.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完善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機制,努力營造有利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的環境。研究制定促進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創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手段,加強對一些重大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促進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加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創新工作。充分調動企業投資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投入。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以良好的投資環境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研究建立支持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資金投入機制,設立用于關鍵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專項資金。提高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繼續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的技術中心建設,在關系企業主導產品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上盡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提高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對接能力,為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奠定技術基礎。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消化吸收與創新體系。進一步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科技資源的積極性,加強產學研聯合,形成相互促進和優勢互補新機制
3.突破綠色壁壘,全面實施生態營銷戰略
我們應當認識到,在高新技術貿易中,發達國家利用科技優勢,有不斷提高環保標準的趨勢,以此限制發展中國家商品的進口。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適應這一潮流,推動本國產品的綠色開發和綠色設計。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也應更快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和趨勢,樹立綠色經濟概念,從戰略角度重視綠色壁壘,要把環境保護納入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在企業層面上,企業應當樹立綠色經營的理念,積極開展綠色管理,積極申請ISO14000D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通過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分散國際市場風險,在適當的時機,對高新技術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以繞開綠色壁壘。綠色壁壘的增加、合法化、復雜化,都為克服它們帶來很多困難,但是貿易的發展,隨著歷史前進的洪流不可阻擋。綠色產業和綠色消費觀念在我國都處在起步階段,要真正蔚然成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浙江省今后應將綠色產業和綠色消費兩者整體推進。
4.加快技術法規體系的建立,積極采用國際標準,突破技術壁壘
加入世貿組織以后,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我國進出口貿易所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形式下, 浙江省政府應實施技術標準戰略, 增強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協助企業擺脫技術性貿易壁壘, 大力實施技術標準化戰略, 加強國際標準化發展戰略研究, 盡快建立能夠保護我們利益的法規體系, 合法地進行貿易對抗外國產品。 積極推行國家標準, 結合浙江省高新技術的行業特點,制定行業內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構筑我們的“環境壁壘”和“綠色壁壘”,保護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我們應在執行環保標準方面防止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環保技術的領先優勢, 以保護環境的名義濫用環保措施阻礙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 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支持, 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手段主要是依靠科技。一方面應加強對國際標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對國外先進技術的研究,力求掌握有關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動向, 以便指導企業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從企業的角度講,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沖擊,企業應實施質量管理, 提高產品質量, 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立足于市場長期生存的關鍵,企業應實施ISO9000和ISO14000管理標準,將質量經營的理念貫徹到生產銷售各個環節,創造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技術壁壘的競爭實際上是技術的競爭,因此對企業來說,提高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使科技成果為企業帶來效益。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逐步抬頭和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美、歐盟等為首的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各項標準更加復雜,企業必須加強對國外,特別是目標市場國家的技術法規、質量技術標準、合格程序和衛生檢驗等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建立相應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信息數據庫, 及時把握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國亭:加入WTO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對策[J].科學學研究,2003(2):176-181
[2]李建華辛勇飛許正良:科學技術與經濟可持續發展[J].技術經濟,2000,(8):12-14
[3]劉建其陳劍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02(8):10-11
[4]王罐中王樟安: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分布特點及其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2(1)
[5]陳春寶: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與外貿競爭力[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6]羅雙臨: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速增長中的問題分析[J].長沙:企業技術開發,2005(1):122-138
[7]鄭海龍戎衛東:中國未來20年外貿出口發展趨勢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4(1):33-39
[8]張祥:新經濟與國際經濟貿易[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
[9]沙虎居: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研究[J].浙江學刊,1997(4):64—66
[10]許正中:高新技術產業:財政政策與發展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1]吳克烈:關于綠色壁壘的戰略思考.國際貿易問題[J].2002(5):51-54
[12]夏友富 俞雄飛 李 麗:TBT屏障——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及其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國際貿易[J],2002(10):4-9
[13]Arijit Mukherjee.Subsidy and entry:the role of licensing [J].Oxford Economic Paper 54 (2002):7-8
[14]Porter.Michael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M].New York Free Press,199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