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階段, 由于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低下, 生鮮農產品遠遠沒有做到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導致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損失嚴重,既損害了生產者的利益,也使得消費者為此支付了更高的價格。為保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根本利益,增強生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迫切需要改進生鮮農產品的物流現狀。
[關鍵詞] 生鮮農產品 物流 冷鏈物流
生鮮農產品是指由農業部門生產的沒有或經過少許加工的,在常溫下不能長期保存的初級食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等農畜產品。生鮮農產品是中國消費者除糧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營養來源,在日常生活消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生鮮農產品多采用傳統的流通模式,每年在運送路上腐爛的果蔬3.7萬噸,可供養2億人的生活。因此發展生鮮農產品物流,降低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成本,提高生鮮農產品流通速度,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根本利益,同時也能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一、改進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由于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不易保存的特點,采用提高物流效率,能縮短產品物流的時間,可以減少產品流通損失、降低物流消耗、減少資金占用、節約資金。由于保證了生鮮農產品的鮮活性,可以增加產品價值,進而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質量安全,減少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放心安全、價低質高的產品,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2.增強生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生鮮農產品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環境,國外產品在質量、包裝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由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關稅普遍降低,使得中國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在逐年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和改造國內生鮮農產品傳統的流通環節過多、質量標準低下的物流狀況,增加生鮮農產品附加值,以增加我國生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勢在必行。
二、當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
1.生鮮農產品生產仍以單個農戶分散生產為主
雖然目前在我國各地建立了不少的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但生鮮農產品的生產仍以單個農戶分散生產為主。單個農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加之我國對生鮮農產品缺乏相應的質量監控,導致農戶只重視產品數量忽視產品品質,使其生產的生鮮農產品處于無法保證品質的狀態。即便有農戶生產出有品質保證的生鮮農產品,由于其規模過小,也難以保證其能在市場上被消費者甄別從而獲得更多的補償。因而使得產品農藥、獸藥、重金屬超標,產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化肥飼料,造成近年來瘋牛病、禽流感、瘦肉精和超標農藥等問題頻頻出現。使食品安全已成為繼人口、資源和環境之后的第四大問題,更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但是由于生產者的分散性和小規模性,即使出現了問題,也難以進行問題追溯,對生鮮農產品的監督和管理就更加困難。
2.生鮮農產品加工能力低,流通中損失率高
我國采后商品化處理為1%,保鮮儲藏比例不足20%, 加工比例不到10%, 國外水果經過采后儲藏加工增值比例為1:3.8, 而我國是1:1.8,產品加工水平低,產品增值度低。有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菜水果物流中產品可以一直處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溫狀態并形成一條冷鏈物流,美國果蔬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而目前我國農產品的冷鏈物流尚未形成,80%以上的農產品是采取常溫保存和流通的,在整個物流鏈條上,未經加工的大量鮮銷產品每年因缺乏冷凍冷藏設備和技術造成在運輸中腐爛損失高達750億元。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薄弱狀況造成生鮮產品的物流受阻和資源浪費。
3.基礎設施裝備落后,物流成本高
我國農村交通基礎設施落后,目前我國農村道路等級低。沒有專業的車輛運輸隊以及車況較差,路網聯通度低。據統計, 我國公路運輸的七成是敞篷卡車, 三成是密封式箱式汽車。公路冷藏運輸的運量只占25%, 鐵路冷藏運輸的運量占55%左右,致使農產品物流時間過長,增加了產品物流的運輸成本。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的倉庫70%是平房倉庫,倉儲設施比較簡陋,具有冷藏、保鮮、氣調條件的現代化、自動化高級倉庫更少,使得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占5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當生鮮農產品集中上市時,物流不暢,加工能力不足,產銷脫節嚴重,損耗情況更為突出,造成生產者利益遭受嚴重損失。
三、改進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的對策
1.采取定單生產的方式進行規?;a
由于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分散,使生鮮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流通難以有效實施,而隨著改革開放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標準化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世界各國都對生鮮農產品生產經營制定了明確的標準,而且越來越嚴。為保證農產品安全、提高產品品質,以便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可以采取“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公司+基地”的生產方式,從生鮮農產品物流源頭上提高品質,確保生鮮農產品的安全。公司在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基地訂大宗生鮮農產品的采購計劃時,就會按有關產品標準提出感觀指標、理化指標、安全指標和鮮度指標等方面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批量招標采購數量,這樣就使生鮮農產品生產者自覺地按照生鮮農產品的有關標準組織生產,采取統一種苗、農資和飼料,統一的生產技術,統一的產品收購、包裝和銷售的方式,實施品牌經營和行業自律,從而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2.采用冷鏈物流物流方式
由于生鮮農產品本身的物理特性,使得生鮮農產品物流不同于工業品物流。生鮮農產品的物理特性,首先是易腐易損性;其次是單位產品價值低,體積大;再次是最初產品形狀、規格、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生鮮農產品的易腐易損性規定了物流時間的上限,從而也限制了物流半徑,并要求盡量減少裝卸搬運次數。特別是一些鮮活的生鮮農產品,對物流過程的要求非??量?。通過專業第三方物流配送,對各種生鮮農產品進行初加工和處理,實現采購——倉儲——加工——配送——銷售諸環節高效鏈接,可以有效降低運輸損耗,加快流通周轉速度,以及通過及時加工和冷鏈配送,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的新鮮度,同時還可以提供清潔原料及合理包裝以簡化家庭內操作,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等各方面的增值服務。
3.進入超市進行銷售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鮮農產品的新鮮度、安全性、初步加工要求越來越高,以往蔬菜零售市場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超市正在取代傳統的農貿市場,成為生鮮農產品銷售的主要場所,因為超市經營比較規范,產品的可追溯性強,信譽度高,在發達國家,60%~80%的農產品進入超市進行銷售。超市對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規格、包裝等方面有嚴格要求,達不到標準的生鮮農產品就無法進人超市。此外,以超市為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構建,使得超市成為現代流通的終端組織,由于其嚴密的經營管理體系和監測體系,同農貿市場的個體商販相比,銷售生鮮農產品的安全性更為可靠,還可以激發生產經營者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加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蔬菜的凈菜加工、禽肉蛋的真空包裝、水產品的冷凍加工和速食食品的制作等。這些經過加工的生鮮食品、不僅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生活的要求,而且可以提高附加值,增加農業收人。
4.運用各種先進物流技術
首先要實行生鮮農產品產地編碼制度,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每一個加工和包裝環節,也要對加工成的產品進行標識,還要采集所加工產品原料已有的標識信息,并將其全部信息標識在加工成的產品上,以備下一個加工者/包裝者/進貨商使用,消費者在銷售點購買的食品發現了安全問題,可以向上層層進行追溯,最終確定問題所在。其次提高生鮮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降低儲運環節的損耗率。在我國目前已經廣泛使用的保鮮技術主要包括,機械制冷貯藏技術、氣調貯藏保鮮技術,傳統窖藏保鮮技術以及保鮮劑、涂膜保鮮技術等,與先進的保鮮技術還有一定的差距,應逐步采用更先進的低溫高濕保鮮、臭氧氣調保鮮、輻照保鮮、涂膜保鮮、高壓保鮮、高溫處理保鮮、生物保鮮、高壓靜電場保鮮、納米保鮮等保鮮技術和預冷技術、光電分等分級等技術。
參考文獻:
[1]李光躍李毅賀緒軍:發展農產品物流促進農民增收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6.8 57-59
[2]許亞:農產品物流不暢的原因分析及改善[J].物流科技,2006.2 64-66
[3]劉衛柏:我國農產品物流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J].特區經濟,2006.9.291-292
[4]郭麗華:我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系統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6.5.25-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