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生存型、享受型、發展型消費方式的分析,剖析了我國目前消費形式的現狀和消費比例,并提出引導消費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 生存型消費 享受型消費 發展型消費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成就,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消費方式也由生存型消費為主的消費模式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為主的消費模式轉換。眾所周知,人類的消費活動可以分為生存型消費、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在改革開放前的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的消費方式只能是為了吃、穿、住的生存型消費,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后,就會追求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
享受型消費就是人們為了滿足享受需要而產生的消費。比如,人們消費高級食品、娛樂用品、旅游、某些精神文化用品及服務,就是因為這些消費資料能滿足人們舒適、快樂的需要。享受型消費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廣義的享受型消費滲透于人類的一切消費領域之中,很難把它與生存或者發展型消費嚴格區分開來。而且,既可以說它是物質性的享受型消費,又可以說它是精神性的享受型消費。從本質上說,享受型消費可以使人們得到一種心理滿足。我們知道,促使人們購買商品的因素是動力、需求和動機,以及購買行為的享樂方面。許多購買者是部分地由享樂的目的而驅動的狹義的享受型消費是指休閑、娛樂、旅游及文化消費。實際上,休閑、娛樂等所使用的耐用消費品也被認為是享受型消費的范疇。
發展型消費主要是指教育消費,事實上,教育是人的再生產活動之一,它是對人的投資。教育比耐用品具有更為持久的性質,對人的一生起作用,它可以增加勞動者的未來收入。
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是較高層次的消費形式,人在滿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會要求滿足享受和發展的需要。
二、我國消費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已從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這一趨勢具有四大標志:第一,交通通訊消費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費上升;第三,旅游娛樂消費上升;第四,保健養生消費上升。
恩格爾系數越低表明享受型與發展型消費所占比例越大,同時表明某國或者某地區的經濟越發達,人民越富裕。溫飽經濟轉向小康型富裕型經濟的標志之一就是享受型消費在消費支出中的比例越來越大。據統計,以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為例,上升較快的是娛樂和文化教育消費,由1985年的3.9%提高到2001年的11.07%,上升7.17個百分點,而醫療衛生消費上升了3.14個百分點,交通通訊消費上升了4.53個百分點。其原因是文娛類耐用消費品普及率由11.74%提高到89.44%,以及教育投入加大。另據預測,2005年城鎮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將提高到14.2%,上升到第二位;農村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達13.9%,也將上升到第二位。
經濟發達的廣東省、浙江省及上海市的統計數字也支持以上的觀點。廣東省2001年第一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2,153元,同比下降3.3%,但是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等享受型、發展型的支出呈增長趨勢。其人均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287元,增長5.5%。浙江省高收入城鎮居民戶2000年人均用于娛樂文教服務的支出為1,791.77元,比全省平均高95.3%,其中,人均旅游支出333.08元。2000年,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消費支出為8,868.19元,而娛樂文教服務支出為1,227.70元,占總支出的比重為14%。這與前面所預測的2005年的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上海市1999年該比重為13%,1998年為12%,平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
2001年公務員加薪,北京公務員65.6%的打算投入到文化消費中,41%的北京公務員選擇旅游消費、休閑、消費,68.9%選擇日常消費;到歌廳聽歌,已成為長沙人經常性的娛樂活動。2001年長沙人均文化消費達1,049元;深圳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1,111元,比1995年實增1.3倍。從1995年~2000年,深圳人的旅游消費平均增長18%。
雖然從收入消費支出看,我國消費類型已轉入享受型消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又有很多不同。
首先,我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導致了享受型消費的比例較小。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是0.280,是當時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但到了1990年全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達到0.343,2000年就已達到0.417,已超出國際公認的0.4的標準,據財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數據表明,2004年我國基尼系數已高達0.458。其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1990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城鎮居民的基尼系數一直在增加,分別為0.230、0.280、0.300、0.320,尚處于合理區間,說明盡管這些年城市有一部分暴富,但大多數居民的收入差距尚不顯著。而2000年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30,比1995年的0.390高出了4個百分點。2000年最高收入的20%的農戶擁有全部收入的47.30%,次高收入的20%農戶占總收入的21%,中間收入20%的農戶占總收入的15.2%。最高收入的1%農戶擁有全部收入的9.6%,其擁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計的1.7倍,按照人均收計算達到26,290元/人,每戶家庭純收達到102 700元,分別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表明農村由于各個家庭成為獨立經濟主體,收入分配差距比城市要高,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且比城市基尼系數要高出許多。
再有,我國目前的教育、住房、醫療的“三高”消費使居民不敢消費。首先,近幾年來我國家庭教育需求正從義務型轉向自主型、由標準化轉向個性化和由單一性轉向多元性教育支出增幅大大超出其他消費支出。統計資料顯示,1993年~2005年十年間,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長不斷加快,占居民總消費的比重呈現大幅提高之勢。從城鎮居民看,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年均增長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此項支出占居民總消費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從農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也增長迅速,年均增長14.5%,比同期人均純收入增幅高3.4個百分點,此項支出占居民總消費的比重由1993年的7.6%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1.6%。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其次,自1993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居住消費在居民總消費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據統計,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消費占總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農村居民住房支出占總支出比重高于城鎮,自1993年以來一直維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位居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再有,醫療保健消費也較高,調查顯示,1993年至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醫療自費支出從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長了9.6倍,醫療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例由2.7%提高到7.6%。農村居民人均醫療自費支出從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長了5.2倍,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這三大消費的不斷擴大,導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受到一定的抑制,更為不容忽視的是不少居民還為此產生了強烈的支出預期,形成了平日節衣縮食和難以輕松消費的現象,對整體消費需求產生了較大影響。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消費群體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享受型消費的群體:主要是人數占總人數的20%左右,而財富占社會總財富的80%左右的高收入階層,這部分人“享樂主義”消費比較普遍。首先,經濟發展使人們的購買力增強,從而人們有能力享受生活。其次,富裕階層中的一部分人過分沉溺于享樂,具有示范效應。根據滴入理論,較低階層的人總是模仿高階層的人,影響力是由富裕階層向貧窮階層傳遞的,因為社會中較貧窮的群體總是尋求變得更好。再加上影視作品的渲染,以及資本主義思想的腐蝕。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盲目“超前高消費”,以“大款”為模仿的對象,住賓館,吃酒家,穿名牌。
2.生存型消費,占20%左右的城鎮低收入階層居民和40-50%左右的農村低收入階層居民,由于其收入水平較低,再加上教育、醫療、住房的高消費,使他們的消費方式只能維持在低水平,只能滿足于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再有,農民追求消費的物質性、實用性,忽視消費的精神性。用于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等方面的享樂型服務型消費,雖有所增長,但在大多數農戶中還是空白。
3.占60%左右的中等收入城鎮居民30%左右的農村居民,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應該進入享受型消費方式的行列,但由于我國三高消費的現狀和人們消費方式的不同,部分居民有住房、有醫保、在消費預期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放開消費,享受型消費就多一些。部分居民無醫保、住房和教育消費預期比較高的情況下,就不敢消費,生存型消費就多一些,這也是我國銀行存款居高不下,而人們的需求又普遍不足的原因。
4.隨著職場競爭壓力的增強,人們的發展型消費將會逐步提高。教育投入將會占較大的比例,這對人的一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性建議
我們知道,消費對經濟的增長具有拉動作用。為了更好地拉動經濟的增長,必須刺激現有消費并且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為了刺激人們更多地消費,社會應創造更好的消費條件和消費設施。結合我國消費轉型的這一特點,即從生存型消費正在向享受型、發展型轉化。這表明享受型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會越來越大,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會有較大的增加。于是,為了滿足人民的享受型消費的需要,社會應該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第一,國家應該加大休閑產業的建設力度。休閑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消費需求,并能刺激人們的消費行為,又能創造就業機會,而且可以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由享樂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提高全體居民的身心文化素質。第二,國家要加大力度解決教育、醫療、住房消費的三高問題,解除老百姓的后顧之憂,使老百姓敢于消費,擴大享受型消費人群的比例。第三,努力解決低收入人群的溫飽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第四,各省市應該建設各自的多功能型的大劇院以滿足人們文化消費的需要。人們在進行文化消費的同時,不僅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并且可以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素質。發達地區應該建設大劇院,欠發達地區也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建設一定規模的劇院,以便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范劍平:居民消費與中國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