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制度
一般認為,制度是一組規則,社會經濟活動中各參與人都受到約束;制度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即人們在一定的制度下行動,同時這些行動又在改變制度本身;制度本質上是自我實施的,表面上看,正式制度對當事人帶有強制性,但當事人在實際行動中常常賦予制度以自身理解,這種理解包括了其身上蘊藏的文化、習俗、慣例等,只有當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內在一致,正式制度才是可實施的。
人們通常所說的制度,比如政治制度、法律、組織等等,并不能反映制度的全部,人們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所無意識地展現的習慣等等同樣在制約著人們自身的行為。結果,制度層面凝結的已經不是客觀的物質實體,而是社會意識和社會無意識部分。這也意味著,制度在發生作用的時候,是以整體面目出現的,盡管每一種制度安排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一個社會的變遷其實就是,一種正式規則、行為的非正式習俗、慣例和它們實施特征變遷的混合體。
制度在發生作用時是以整體面目出現的,也就是說某種制度要達到其目的,就離不開特定制度環境的配合。制度環境并不是脫離人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而是轉化為人的自身意識而存在,人此時成為特定制度環境的載體。制度對人的最終作用依賴于制度參與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表現出的就是人的認知能力,及在此基礎上的選擇行為。
二、存在權力分配關系的社會中制度變遷的發生機制
在中國制度變遷研究中,國內許多學者認同并沿用林毅夫的劃分。林毅夫將制度變遷劃分為“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從其論述看,這種劃分與平喬維奇的“內生變遷”和“外生變遷”存在一定類似。“誘致性變遷”對應“內生變遷”;“強制性變遷”對應“外生變遷”。從文獻面世時間來看,林毅夫的文章早于平喬維奇的著作。而楊瑞龍在《面對制度之規》一書中,將制度變遷劃分為需求誘致型變遷和供給主導型變遷,這種劃分也非常類似于林毅夫的劃分。
學者們之所以做出上述劃分,也許是因為在存在權力分配關系的社會中,總會有強勢的一方和弱勢的一方,強勢的一方總會有動力按自己的利益取向制定規則。
假如我們正在進行一場籃球比賽。有兩支球隊,一支球隊是由一些兩米高的大家伙組成的,而另一支球隊球員的身高則剛剛超過一米五。并且比賽的規則由大個子制定。因而比賽的結果在比賽前就已決定了。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假設由于某種原因,那些大個子采用了一些廣被接受的規則以及聘請一位公正的裁判。比賽的規則平等地對待每一名球員,但這僅僅意味著結果取決于參與者自身的能力,即“絕對的、前制度性的力量”。
你或許會反駁說,小個子可以要求改變規則,比如說降低其中一個籃圈的高度,從而使大家的獲勝機會均等。但是如果那些大家伙們是規則的制定者,或者如果那些擁有絕對權力的人是規則的修訂者,那么他們決不允許這樣做。終究——我們還是要回到盧梭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上來——制度建立在一個存在權力關系的社會中,因而它們必須反映這種權力分配關系;否則,它們不會持久。
如果我們能夠割裂社會的一個橫斷面,靜態的看,上述故事就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然而,社會制度總是演進的、不停變化的。那么這種變化,對于本文來說,即制度變遷是怎樣發生的呢?
讓我們再回到上述故事。假設兩隊并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一系列比賽,并且雙方都不能退出比賽。結果會怎樣呢?小個子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比賽結果,他們會選擇消極比賽,他們不得不遵守規則,但不全力以赴。如果小個子全力投入比賽對大個子是有利的,那么大個子一方就不得不做小個子的思想工作,說服小個子積極投入比賽,使小個子相信積極地投入對自己是有利的。這個方法在短期內可能是有效的,但不能總是有效。這時,大個子就必須考慮適當改變規則以激勵小個子的投入,從而以使比賽能夠按照大個子的期望進行。
三、制度變遷的認知、學習特點
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遷過程更為復雜,不僅表現出那些規則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身處其中的人們的認知能力的變化。學者們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對應的是大個子一方制定和推行規則的過程,而“誘致性制度變遷”則是強調了小個子一方的行為對規則的影響。這兩種劃分方法只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如果我們將制度理解成,那些最終被執行的一系列規則的組合,那么即使那些強勢一方制定的規則也不能保證被忠實的執行,還受到制度環境形成于人們頭腦中的意識的約束,即某項制度是否被執行依賴人們對該制度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整體制度的變遷則是制度參與各方合力的結果,體現了各方認知能力的變化過程和學習的特點。
而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和異質的,并且是一種漸進的學習過程。人們在參與制度的過程中,通過學習機制積累知識,通過交流機制傳播知識,并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制度的要求。假定制度對參與人的約束作用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于強制,另一方面在于激勵;并且假定,由于人們認知能力的異質性,有一部分參與人認知能力會發生改變并導致其偏好的改變。制度是否有效,依賴于參與人對制度的強制強度和激勵強度的主觀價值判斷。參與人認知能力的改變就會使得原有制度的強制效應和激烈效應發生改變(弱化或者強化)。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同樣的制度,在人們認知能力改變的情況下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約束力。如果初始制度是一種自發演化的秩序,那么在其約束力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就會演化出新的秩序;如果初始制度有人為設計的因素,那么為了維護原有制度效力,設計者就會進行不斷的試錯和改進,從而形成新的制度。
參考文獻:
[1]周業安:新制度經濟學.中評網網頁:http://new.china-review.com/scholar_person.asp channelID=281
[2]李健:從商品、產權到行為空間[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3]周業安:認知、學習和制度研究——新制度經濟學的困境和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