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新興市場,非洲蘊涵著大量的商機,伴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也加快了投資非洲的腳步。本文主要從產業結構角度出發,分析了目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狀況及投資面臨的難點,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 產業結構 非洲 投資
一、前言
盡管占世界人口12%的非洲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數額僅占全球總量的2%,但對逐漸擺脫戰亂、著力發展經濟的非洲來說,上百億的外資仍似沙漠中的甘泉。目前,非洲各國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區域合作和改革力度,力求在新一輪跨國直接投資高潮中獲得更多的投資。
據貿發會議統計,在非洲,吸收外資最多的主要是一些產油國,如尼日利亞、安哥拉、阿爾及利亞等。而加納、肯尼亞、摩洛哥、南非、突尼斯等國家則在紡織和服裝、輕工業、旅游業、電信業、金融業等領域吸收了較多的外資。主要的對非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投資領域看,美國和法國主要投資于石油和采礦業,德國、荷蘭和瑞士偏重于制造業,英國主要投資于服務業,來自亞洲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和汽車零部件領域。
二、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現狀
目前,中國對非洲的投資領域由窄到寬,投資項目由小到大,多元化投資格局已初步形成。在投資領域上,由以貿易為主轉變為以生產加工和資源開發為主,投資領域涉及貿易、生產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農業及農產品綜合開發等多個方面,很多中國企業還在積極尋求建筑、電力、交通、石油、通訊等以前較少涉足的嶄新領域的合作機會;在投資規模上,中方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中型項目逐漸增多。截至2005年底,中國累計對非各類投資達到62.7億美元,投資項目分布在49個非洲國家,涉及生產加工、交通運輸、農業及農產品綜合開發等多個領域。
1.從第一產業的投資看
自1990年以來,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先后在非洲投資興建獨資、合資、控股農業項目7個,其中包括中墾坦桑尼亞劍麻項目、贊比亞的中贊友誼農場、中墾產業農場和中墾友誼農場等,擁有土地總面積達1.4萬多公頃,總投資額2.9億元人民幣。目前我國已經有企業在幾內亞、加蓬和加納等國家投資建設了雜交水稻實驗基地,產品不僅供應當地市場,有的還返銷中國。中國農產品公司也開始挺進贊比亞,此外在酒店業、公路和大型建筑工程等領域的合作都很活躍,在博茨瓦納和南非等國尤為顯著。此外, 我國農民也大膽走進非洲,在非洲種植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形成了非洲當地有名的中國村落。
2.從第二產業投資看
(1)基建投資。截至2005年末,中國公司累計在非洲簽訂工程承包合同額300億美元,在未來的五年,非洲建筑業支出將以200億美元的速度遞增,到2010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目前,中國對非洲承包工程總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增多,技術含量也有所增加。中國在非洲的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由最初的修筑公路、鐵路、橋梁、農田整治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土木工程項目為主,到今天的涉及房屋建筑、石化、電力、交通運輸、通訊、水利、冶金、鐵路等國民經濟各領域。
(2)能源投資。在中國企業對非投資的各種項目中,最引人矚目的恐怕要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蘇丹開展的油氣合作項目,這一項目在能源安全問題被廣泛重視的今天顯得格外寶貴。中石油在蘇丹的采油歷時已近10年,截至2003年底,投入了約27億美元。另外,我國還涉及了非洲礦產資源的開采與投資建設,效益可觀。
(3)服裝紡織行業投資。我國大中型紡織企業也在非洲逐漸打下紡織業投資的基礎。如尼羅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由上海大龍制衣公司和江蘇舜天集團于2000年合資在埃及塞得港自由區注冊,總投資100萬美元,生產成衣,產品全部出口,有埃及員工400多人,2004年生產服裝10萬打。
(4)汽車及零配件行業投資。中國的解放牌、東風牌卡車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打入非洲市場。目前,在坦桑尼亞、烏干達等國已有幾家中國卡車組裝廠。中國生產的大客車、小型面包車在當地也很受歡迎。此外,奇瑞、華晨、吉利、江南汽車公司等小型車汽車廠商利用他們較低的價位定位,可靠的質量.充足的配件及稱職的售后服務,在非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5)家電行業投資。2001年海信在南非成功地收購韓國大宇南非工廠,開創了中國企業在國外收購國際化公司的先河,建成中國在南非最大的彩電制造基地,展示了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競爭實力。同年5月海爾的尼日利亞工廠正式揭牌,其他大型家電廠商也先后來到非洲開拓市場。
3.從第三產業投資看
(1)通訊服務業。在50多個非洲國家中,目前只剩下少數幾個國家尚未接入互聯網,我國中興、華為公司在非洲移動通信巨大市場中開拓蘊含的潛力,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在非洲國家的電訊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華為在肯尼亞、津巴布韋和尼日利亞建立了移動電話服務網絡;中興在埃及、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加納等國承建了通信網絡。
(2)餐飲業。隨著中非合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古老而充滿生機的非洲大陸創事業、謀發展,一股悄然興起的中餐風尚也正在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上日漸升溫。在烏干達的華人華僑僅有3000多人,中餐館不僅是這些海外游子飽口福、解鄉愁之處,當地民眾每逢盛大節日、喜慶派對,也都愛挑選中餐館作為聚會場所,往往提前幾個月預訂也是一席難求,有時同一塊草坪甚至不得不分配給幾位顧客共用。在非洲,不僅普通百姓喜愛中餐,很多政府官員也對色、香、味、形俱佳的中國菜頗為青睞,甚至出現4位政府部長同在一家中餐館分別設宴待客,還有兩位部長不得不在外等候包間的“盛況”。
三、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的難點及應對的措施
1.投資面臨的難點
(1)資金問題。從第一產業看,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各種農產品的豐富的種植經驗,尤其是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但在非洲的農業投資中,盡管我國投資的幾內亞雜交水稻研發項目取得了令人振奮的階段性成果,也面臨著因資金緊張難以為繼、在當地進行推廣的困難,急需我國和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
(2)技術問題。從第二產業看,我國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紡織、汽車及礦產。在這里僅以紡織業為例。目前,我國出口的紡織品和服裝多為技術含量不高的中、低檔產品,而且主要的出口對象國是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這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近年來不斷遭遇到發達國家設置的各種非關稅壁壘的阻礙,如歐盟對紡織品進口提出越來越苛刻的生態環保要求,進口的紡織品要符合《生態紡織品標準》,致使中國出口到德國的紡織品中約有15%的產品未通過“生態”檢驗。對此,我國紡織企業投資非洲后將來是否也會有同樣的境遇,關鍵在于技術問題。
(3)競爭性問題。國際競爭壓力與我國投資者內部競爭壓力增大,可謂內外競爭性并存。我們仍以紡織業為例。目前,歐盟已經與地中海國家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歐盟將其占有技術優勢的紡織面料出口到地中海國家,或直接到這些國家投資設廠,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動力加工生產成服裝成品,再返銷至歐盟。其結果是,大多數環地中海國家的紡織品出口主要面向歐盟市場。“歐盟-地中海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歐盟與地中海國家間的紡織服裝貿易將完全免稅,兩個地區的產業合作肯定會更為緊密。那么今后中國與非洲紡織品的國際競爭以及同類產品的競爭將趨于激烈。
(4)入鄉隨俗問題。非洲地廣人稀,國家多,政策也異,并且也擁有著悠久的文明和歷史。中國企業投資者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文化交流,是否熟悉當地政策等問題。光有本國政府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
2.應對的措施
(1)響應我國政府號召,取得兩地政府支持。為鼓勵企業“走出去”,國家先后出臺了建廠投資的中長期貸款、流動資金貸款、貸款貼息補助,設備、零件、原材料享受出口退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調動了國內與國外、中央與地方、官方與民間各方面的積極性。建議今后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開發非洲的扶持力度,在項目、資金、保險等方面支持我中小企業到西非投資興業。如:建中小型的農副產品加工廠、各類水果飲料廠、碾米廠、電池電瓶制造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項目等。另外,中國企業不但可以享受非洲國家推出的富有吸引力和鼓勵性的外資政策,包括簡化投資審批手續、設立出口加工區、減免稅收等等,還可以從中國和非洲的商業銀行獲得優惠的貸款。剛剛成立的中非發展基金就是其中的一種途徑,這個總額將達到50億美元的基金,主要用于鼓勵和支持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
(2)投資者可直接參與企業改造,加強技術創新。投資者在當地合資建廠,或直接參與企業落后設備的改造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加大對非洲的技術出口和轉讓,做到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在技術出口與轉讓過程中,在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應積極探索創新。盡管非洲一些國家的紡織業有了快速發展,但總體來說仍是以來料加工的加工貿易為主,其出口紡織品和服裝的附加價值很低。中國的紡織企業可以利用非洲國家紡織原料大量依靠進口的事實,首先可以擴大對這些國家紡織原料的出口。此外,由于非洲國家對當地紡織業的大力扶持,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資介入的優惠政策,同時當地紡織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這些有利因素都使得外國投資者在當地建立紡織服裝企業的客觀環境變得更加有利。更有利于我們結合當地的情況不斷地創新技術。
(3)化壓力為動力,避免惡性競爭。面對競爭,我們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強化自己的優勢的同時彌補弱勢。鼓勵和引導企業完善質量和服務體系,避免惡性競爭。民營企業經營機制靈活,經營方式多樣,因此通常采用低價競銷的手段搶占市場。但單憑價格競爭很難占領非洲市場、樹立良好聲譽。我國應鼓勵和引導其建立良好的銷售與售后服務網絡,以服務取勝。在非洲國家市場獨樹一幟,以服務促銷售,從而提高我國民營企業的信譽,增強在非洲市場上乃至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4)尊重文化差異,適當的入鄉隨俗。第一,在投資前要做好商務考察。第二,要熟悉當地情況,特別是法律和銀行業狀況,贏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第三,要講誠信,不要投機取巧。中國與非洲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如果照搬在中國做企業的經驗,那就很難取得成功。
四、結束語
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6年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后,中非經貿合作更進入了快速、全面、穩定發展的新階段,雙邊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展開,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展望未來,中國政府將采取切實的步驟和措施,繼續擴大中非進出口貿易,積極發展與非洲的投資合作,繼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不斷擴大中非在農業、基礎設施、自然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等多領域的合作,進一步促進中非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之路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張敏:發展我國同非洲國家經貿關系的意義及對策[J].國際商務研究,1999,(06)
[2]馮玫龍彩虹: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03)
[3]陳宗德:非洲投資市場及我國對非洲投資概析[J].西亞非洲, 2004,(01)
[4]李智彪:中國企業如何在非洲進行直接投資[J].西亞非洲, 1999,(06)
[5]鄧智慧王圳:實施“走出去”戰略與南南合作[J].國際經濟合作, 2000,(07)
[6]黃澤全:開拓中非合作新思路[J].國際經濟合作, 2002,(02)
[7]魯桐等著:《WTO與中國企業國際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