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取SWOT分析法,論證了大陸與臺灣旅游業在各要素上的互補程度,提出了促進兩岸旅游業交流與合作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 旅游業 合作 SWOT
旅游業作為一種向旅游者提供勞務服務的經濟事業,素有“無煙工業”和“無形貿易”之稱,屬于服務貿易的范疇。自1987年11月兩岸打破長達38年之久的隔絕狀態以來,兩岸旅游業合作快速發展,臺灣游客來大陸人數從1988年的44萬人次增長到2006年的大約470萬人次。目前,兩岸旅游業的突破已到關鍵時刻,兩岸業界紛紛獻計獻策。
本文采取SWOT四要素分析法,論證了大陸與臺灣旅游業在各要素方面的互補程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兩岸旅游業合作的政策和建議。
一、大陸與臺灣旅游業合作的SWOT分析
雖然大陸與臺灣旅游業的發展程度不同,所具有的內部條件和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一樣,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既競爭又互補的情形,因而有必要對大陸與臺灣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和條件進行SWOT分析,具體見表1。
1.臺灣旅游業的SWOT分析
(1)優勢。旅游業起步稍早,旅游資源和產品開發程度高;居民收入水平較高,對旅游消費和旅游產品比較能接受;旅游業者具有積極的創業精神,旅游經營理念較新,市場行銷經驗豐富;人力資源開發較早,旅游經營管理人才充足。
(2)劣勢。目前,兩岸旅游業交流主要表現為臺灣游客到大陸旅游觀光,導致島內市場規模偏小,需要廣泛吸引島外游客以擴大內需;旅游資源和產品雖豐富,但民眾已不滿足于僅在島內消費,熱衷出島旅游,并從海外轉向大陸;旅游景點開發過度,生態環境受到一定影響。
(3)機會。大陸旅游資源豐富,開放臺灣民眾大陸游后,擴大了臺灣旅游業的外部市場;進一步開放大陸民眾的臺灣游,將有利于擴大臺灣旅游業的內部市場;富有中華文化特色和臺灣本地特色的旅游資源和產品能夠吸引大陸游客;兩岸經濟交流所積累的經驗,可轉化為雙方旅游業合作的策略要素;對大陸旅游產品和市場的信息、消費等運作較為熟悉。
(4)威脅。入世后,隨著旅游業的不斷開放,西方旅游產品及其管理以強大的經營優勢紛紛進入兩岸,臺灣旅游企業面臨競爭壓力;大陸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兩岸旅游業發展差距將不斷縮小,臺灣旅游產品和管理的競爭力將遭到削弱;臺灣當局出于政治考慮,一再延緩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游,并對旅游業投資嚴加限制;島內政治亂象和財經政策不力嚴重影響經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民間消費不振。
2.大陸旅游業的SWOT分析
(1)優勢。大陸旅游資源豐富,每年吸引大量外國游客;近幾年來,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上年年有建樹,特別是在旅游行業監管上已經導上法制層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人群增多,市場需求擴大;旅游資源相對豐富,旅游產品富有特色,不斷吸引旅游業者投資開發旅游產品;生產和服務要素成本相對低廉,旅游企業經營成本較低;“學習效應”也會帶動大陸服務水平的迅速提升。
(2)劣勢。旅游業起步稍晚,與臺灣比較尚有一定的差距;旅游產品層次較低,對外宣傳不夠,國際競爭力不強;旅游經營管理和服務還有待加強,旅游高級人才相對不足;資本市場不發達,旅游產業融資困難等。
(3)機會。入世后旅游業市場的開放,為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有利商機;龐大的內需市場有利于引進外資、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旅游管理人才;同時,近年來臺灣地區來大陸旅游人數越來越多,為內地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大陸與臺灣旅游交流。
(4)威脅。我國旅游市場長期受到國家高度保護,始終處于封閉狀態;旅游設施和基礎設施落后,國家投資少;旅游設施不配套,服務質量差;旅游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缺乏市場競爭機制。同時,入世后外國旅游企業準入限制逐步放寬,外資紛紛搶灘大陸市場,旅游市場競爭加劇,旅游業面臨嚴峻挑戰;區域發展不平衡,沿海與內陸經濟生活水平相差較大,對旅游產品的需求不同。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根據有關資料制作。
3.大陸與臺灣旅游業的互補性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大陸與臺灣旅游業在要素上具備的優勢程度以及產生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相對應的是互補程度不同,隨之進行的分工合作也不盡相同。
注:“+”表示優勢,“++”表示極優勢;“-”表示需求,“--”表示極需求。
資料來源:本文作者根據有關資料制作。
從表2可以看出,兩岸旅游業在勞力供給、內需市場、經營成本等方面,大陸表現為“極優勢”或“優勢”,臺灣表現為“極需求”或“需求”,雙方互補性較高。在資金供給、人才培養、管理人才、市場信息、市場行銷、經營理念、產業集群、經營效率、硬件服務、軟件服務等方面,臺灣表現為“極優勢”或“優勢”,大陸表現為“極需求”或“需求”,說明這些要素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在旅游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大陸和臺灣同時呈現出“極優勢”或“需求”,說明在這些要素上相互間進行互補的可能性或程度相對較低。在15項要素中,屬于“高”互補性的有5項,占三分之一;屬于“中”互補性的有8項,占一半以上;而屬于“低”互補性的僅2項,占13%。
這些指標說明,兩岸旅游業存在著較強的比較利益關系,并可轉化為巨大的實際互利效果。如果能夠加強交流與合作,將獲得各自的最大利益:大陸可以擴大資金來源,引進旅游管理人才,吸收新的旅游經營及行銷方式和理念,提高旅游經營效率;臺灣則可以拓展市場空間,降低旅游業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大陸與臺灣旅游業合作的政策建議
根據加拿大著名學者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結合以上SWOT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兩岸旅游業交流與合作目前正處于交通約束弱化、經濟區位發生較大轉變、政府大力支持背景下快速發展的前夜。
1.運用戰略思維構建環海峽旅游合作區
區域旅游合作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發展的必由之路,閩臺旅游合作區規劃已被列為“十一五”全國九大重點旅游發展專項課題之一。建議國家旅游局及相關部門從兩岸關系發展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高度出發切實構建好“環海峽旅游合作區”,以此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其成為海峽兩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共同繁榮區,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旅游合作區域之后的又一重要旅游合作區。
2.擴大開放“金馬澎”旅游
相對于福建而言,“金馬澎”旅游對大陸其他省份居民有更強的吸引力。建議國臺辦、國家旅游局、公安部等相關部門,盡快同意把“金馬澎”旅游從試辦階段轉為常態階段,從局域轉為全國。具體措施和步驟是:第一,把在福建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外省籍人員視同福建居民,允許他們參團赴“金馬澎”旅游;第二,同意來福建參加會議、參觀、商務、學習的外省人員就地辦證赴“金馬澎”旅游;第三,有計劃、分階段、有序地推進大陸居民赴金馬澎旅游的進程。
3.推進合作的長效機制,構建福建先行區
構建福建先行區的具體措施有:第一,建立統一協調機構,成立由兩岸旅游行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民間組織、企業界、學術界等共同組成的半官方性質的“海峽旅游協調委員會”,協商解決閩臺旅游交往合作中的有關問題;第二,形成特色產業集群,通過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旅游支撐產業,有效整合福建旅游產品,形成“兩帶三大旅游產業集群五區”;第三,構建信息交流平臺,通過各界聯辦《海峽旅游》雜志、“海峽旅游”網站和海峽旅游論壇,開展全方位、多層面的旅游信息交流;第四,培植旅游精品線路,以“海峽”為特色推出一批“海峽旅游”產品,真正實現閩臺旅游的全面對接與合作;第五,創新市場運作模式,可以參照東南亞地區“湄公河跨區域旅游”合作模式,主動與長三角、珠三角及全國大市場對接,也可以考慮建立海峽兩岸“無障礙旅游區”、“旅游聯合體”等,還可以參照CEPA模式賦予“福建先行區”相關政策。
4.共同推進誠信旅游體系建設
自2002年開始,臺灣當局先后片面開放所謂兩類大陸人士赴臺旅游,不少大陸小型旅行社也非法開辦繞經第三地前往臺灣的旅游項目,造成諸多問題,不少游客回來后對旅游品質相當不滿。這種方式雖然壓低了旅行社團費,但在接待上則出現了各種質量問題,包括安全問題。一旦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如果不及時關閉以上渠道,將擾亂整個市場。為此,建議大陸有關部門盡快制訂和完善相關法規,推進誠信旅游體系建設;同時,臺灣業者應與臺灣主管部門加強溝通,保證服務品質,才能實現兩岸旅游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5.共同為兩岸旅游交流與合作搭建平臺
建議臺灣有關方面順應民意,在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這個問題上采取務實、積極的態度,做出有利于展開磋商的積極安排,盡快取消有礙于兩岸人員正常往來的歧視性政策。同時,大陸方面應為進一步加強兩岸旅游交流與合作建立起新的平臺,繼續辦好海峽兩岸旅游博覽會和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以實際行動,共謀發展。
兩岸旅游雙向交流與合作是新時期促進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相關部門和民間機構應攜起手來,相互協作,構建“雙向互動,管道暢通,機制健全,有序發展,相互扶持,合作共贏”的兩岸新型旅游合作框架,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共同開創兩岸旅游雙向交流與合作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陳鋒儀:臺灣旅游業的經營新策略.經營與管理,2002(6):28-29
[2]陳宏巨:中國旅游市場前瞻.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刊,2003(3):28-30
[3]李佳慧:臺灣旅游業與大中華旅游圈.中國第三產業,2003(8):35-37
[4]李瑞王義民: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46-48
[5]蘇耿聰:臺灣旅游業的發展與啟示.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2):22-26
[6]王晨光:旅游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42-143
[7]王寧:臺灣旅游業現狀及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前景分析與預測.集團經濟研究, 2006(2):56-57
[8]姚康:祖國大陸旅游業向臺商開放.兩岸關系,2000(5):41-42
[9]Chang, Janet. Indigenous Tourism: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1):282-283
[10]J.Boissevain. The Business of Alpine Tourism in a Globalizing Worl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1):281-2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