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消費者生活方式、經濟與流通環境以及零售業種的變化,日本零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零售業面臨著降低物流成本、壓縮庫存、提高店鋪作業效率、改善物流對環境的不良影響等諸多物流課題。日本零售業以需求鏈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為戰略理念,依托多樣化的配送中心,制定綜合物流體系指標,通過集約化配送、有效的庫存控制以及流通渠道的垂直整合等措施,改善零售物流系統整體功能。
[關鍵詞] 日本零售業 物流系統功能 理念 措施
一、日本零售業改善物流系統功能的根本動因
1.經濟與流通環境的變化
經濟與流通環境的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信息化社會的來臨,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成為促進零售企業改善物流系統的最大動因。目前,日本的流通結構正經歷著大的調整,大店法的廢止,大店立地法的實施,使得大型零售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此外,家樂福、沃爾瑪等歐美零售業巨頭向日本市場的滲透會逐漸顛覆日本傳統的商業習慣,進一步加劇零售市場競爭的殘酷性。零售企業要想高效率地向所有的顧客平等地提供廉價、豐富的商品,就離不開高效率物流系統的支撐。零售與制造企業直通型物流以及配送中心直接交貨型物流將會成為零售業物流的常態模式。
2.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化
進入21世紀,日本流通業變革加劇。通貨緊縮的深刻化、外資零售資本的侵蝕導致零售競爭日趨白熱化。但是,對零售物流提出更高要求的本源問題還是來自消費者價值觀的變化。日本人的價值觀主要表現生活觀、富裕觀及時間觀的變化。生活觀由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而獻身工作轉變為對個人生活及家庭的重視;富裕觀由對財物的投資、擁有房產的夢想轉化為對自身的投資及對住所利用價值的關注;時間觀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時間成本意識的提高,人們不再愿意消耗更多的時間到更遠的地方購買更便宜的商品,而更多的利用能夠提供場所和時間價值的便利商店。針對消費者價值觀的諸多變化,如何適應他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對零售業物流體制的彈性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零售形態的變化
日本流通業結構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零售商市場主導地位的提高。由于日本零售業存在許多業種專門化、單獨性和經營生鮮商品的家族性企業,這些企業通常規模較小,保持傳統形態,因此日本零售業一直比較分散。但是,近十幾年來,零售業通過業態化和組織化發展,提高了經營規模、擴大了經營范圍、增強了銷售能力,對零售商市場地位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業態化是指按照零售商的位置條件、經營品種、店鋪規模、價格政策、銷售方式等進行分類經營,比如食品超市、綜合超市、便利店、廉價店等。業態化的發展使零售業態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零售業的組織化是指通過連鎖經營方式將分散的零售店鋪統一起來,實現統一品牌、統一采購、統一庫存和統一管理。連鎖化使中小零售商實現了共同化和協作化,適應了零售業規模增大的趨勢。日本零售業通過業態化和組織化,降低了成本,實現了低價格運作,對消費者的影響力大大增強,從而使零售商在流通渠道中獲得十分有利的地位。業態化與組織化的發展為物流系統的革新創造了有利的內部條件,零售商地位的提高為其改善物流系統創造了便利的外部環境。
二、日本零售業改善物流系統功能的戰略理念
1.物流系統結構的調整
基于以上的諸多環境變化,零售業必須對現有的物流系統結構加以調整和改進才能適應市場的競爭。日本傳統的供應鏈結構是以批發企業為中心展開商流與物流活動的,批發商的商流與物流中介作用十分顯著。但是,近年來,除了一部分零售商繼續依賴批發商的中介作用以外,隨著物流功能在企業經營中地位的提高,一些生產企業和零售企業在物流上與批發商爭奪的趨勢日益明顯,從而排擠了部分批發商的生存空間。另外,一些涉及生態環境等物流社會問題也加快了零售業物流系統改善與調整的步伐,零售企業對批發企業物流配送的要求也越發苛刻。在這些背景之下,一些新型零售物流系統模式應運而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第三方物流依存型、廠家直送加第三方物流型、自家直營型物流模式等。
2.需求鏈管理理念
零售企業要達到吸引顧客長久惠顧的目的需要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顧客關系管理)系統的支持,而要實現向顧客提供顧客所期望的商品服務,最大化地滿足顧客的需求,提升顧客服務價值,DCM(Demand Chain Management:需求鏈管理)是制勝的法寶。DCM理念是指零售企業為適應消費者及環境的變化,在及時把握、預測消費者的現實和潛在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提出顧客服務解決方案。即,零售企業通過CRM搜集顧客及商品信息,然后把市場變化動向、銷售預測等信息向位于供應鏈上游的批發商或制造商傳遞,以指導上游企業的商品采購、開發與生產,最后達到滿足終端顧客需求,實現供應鏈整體最優的目標(見圖)。
DCM的效用在于提高顧客價值,而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消滅不能給顧客帶來任何附加價值的時間和成本。兩者把信息流與物流有機結合在一起,共同實現顧客滿意最大化的目標。
3.DCM與ECR的相互作用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的顧客響應)概念最初是以美國食品營銷協會為中心提出來的,它是一個在商品流通過程中通過提高商品的供給效率,最大化地增加消費者利益的系統。ECR概念是流通管理思想的革新,是SCM系統的一部分,是供應鏈各方通過推進真誠合作來實現消費者滿意和實現基于各方利益的整體效益最大化的過程。ECR包含四個要素,即有效進行流體結構的調整、有效進行新商品的開發、有效的促銷活動及有效的補貨。有效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的和諧統一,是提高顧客滿意度的衡量標準。
ECR的成功離不開從原材料的采購到面向終端消費者的銷售,所有供應鏈節點企業的緊密合作。DCM是使ECR在高效率運作的同時產生效果的根本保證。所以,ECR的有效性離不開DCM系統的支持和保障。
三、日本零售業面臨的物流課題及改善措施
1.零售業面臨的物流課題
(1)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在于提高商品價格競爭力。由于零售業經營環境的惡化,零售企業的商品價格成為競爭的焦點。眾所周知,物流參與了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形成和實現,物流成本在商品價格中的比重較高,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商品價格競爭力最有利的法寶。
(2)壓縮庫存
壓縮庫存的目的在于及時剔除滯銷商品,提高商品“鮮度”。隨時保持商品新鮮度是零售企業吸引顧客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提高商品“鮮度”,必須對商品實施“鮮度”管理。其主要途徑是通過有效的庫存控制來壓縮庫存,或實現“零庫存”的目標,以加快資金周轉,提高店鋪陳列新鮮商品的品種數量,改善經營業績。
(3)提高店鋪作業效率
提高店鋪作業效率的目的在于減輕店鋪作業負擔。批發企業直送型物流系統主要問題是到達店鋪時間的不確定性,實施綜合配送物流系統會有效地改善這一狀況,店鋪工作人員的作業計劃也會變得更加順暢。在配送中心內部完成檢品作業或按不同店鋪需求進行配送,店鋪的作業效率會大幅提高。
(4)構筑靜脈物流系統
構筑靜脈物流系統的目的在于減輕環境負擔。大店立地法的實施,對停車場、噪音、廢氣排放以及廢棄物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零售企業要想在嚴格的環境規制條件下確保停車場的車位、減少配送車輛數量、削減廢棄物,必須采取積極的環境對策,構筑有效的靜脈物流系統。
2.加強配送中心運營,構筑綜合物流體系
(1)配送中心的形態與作用
要有效解決零售企業面臨的物流課題,加強和改善以配送中心為核心的物流系統成為關鍵。目前,日本零售企業運營的配送中心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①TC(Transfer Center)型,即無庫存中轉型配送中心;②PC(Process Center)型,即以生鮮食品為主的加工型配送中心;③DC(Distribution Center)型,即具有儲存功能的配送中心;④PDC(Post Distribution Center)型,即介于TC型與DC型中間的物流中心。各種配送中心均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適用于解決不同的企業經營課題和物流課題(見表)。
表 不同配送中心的功能與作用(Y=YesN=No)
(2)基于配送中心的綜合物流體系建設
零售業物流革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顧客服務水平和通過店鋪生產率的提高增加銷售利益,確立低成本運營體制。以配送中心為依托,實現商流、物流與信息流的統一,構筑綜合物流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日本零售企業在綜合物流指標體系的設定方面,主要聚焦于:①縮短訂貨提前期,以此縮短銷售預測時間,提高預測精度,從而進一步降低庫存;②一攬子訂貨與交貨,當日補貨的商品根據不同的組別集中進貨,其前提是需要一攬子集中訂貨;③定時定量訂貨,在所規定的時間發出訂貨通知,盡可能縮短訂貨提前期,固定訂貨批量;④店鋪無驗貨,在配送中心完成對商品的集中檢驗,可以降低事務性成本,實現店鋪作業的省力化;⑤應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積極推廣普及Web-EDI,提高信息傳遞速度,降低交易成本;⑥積極的環境對策,適應大店立地法的規制,并把自身作為地區的重要一員來積極改善物流對周邊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以配送中心為依托構筑綜合物流體系的主要措施有:配送集約化。沒有配送中心的零售企業每天要接納大量卡車送貨,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廢氣污染以及交通阻塞相當嚴重。通過設立配送中心,根據不同的商品組別由少量卡車集中配送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從批發企業的角度看,把原來需要巡回所有店鋪進行送貨的方式改由向配送中心進行集中送貨,其負擔會大大降低。配送成本的降低會直接導致商品價格的降低,這一部分利益等于返還給了消費者,零售企業的競爭力會由此大大加強。另外,通過提高配送中心的分揀作業、提高配送效率會進一步增加企業利益。集約化的實施應保證與店鋪的接貨、驗貨、補貨等作業連動。庫存控制。沒有配送中心意味著較長的訂貨周期,這樣會加大每一個店鋪的安全庫存量,通過配送中心集中庫存并提供每日訂貨、每日配送服務會降低整體庫存數量,實現店鋪訂貨與交貨批量的適量化。垂直整合。日本傳統的商業交易是依據廠商和批發商的商業習慣形成的多層次、多渠道的流通模式,效率低、效益差。通過零售配送中心的整合與集約,可以排除中間環節,縮短流通渠道,加強零售終端與生產廠商的垂直合作,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供應商交貨頻度,削減配送車輛數量。
參考文獻:
[1]中小企取引流通.多度小口配送[M].東京:同友館,1992
[2]田博:卸のロジスティクス略[M].東京:同友館,2002
[3]金弘:小ロジスティクス略にする研究[J].玉學大學要,2003(3)
[4]柳:小店サイドからのSCM略[J].福女子短大要,2004(63)
[5]王健:現代物流網絡系統的構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