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友人許君說起,有一位前輩,在回憶往事的文章里,提到小時候有一次去買桔子,出門前,母親教他如何挑選好的桔子,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母親最后說的一句話:“要留些好的給別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那位前輩感嘆的說,他母親雖然不識字,但這句話,便夠他受用一輩子。
這句話,也使我悵惘了很久,使我想起童年的一些往事。我的母親仿佛也說過類似的話。她常教我要謙讓,要為別人著想。譬如說,搭公共汽車要讓位給老弱婦孺,走路要讓別人先過,吃東西不能盡挑自己喜歡吃的,“要留些好的給別人”……那時候年紀小,覺得媽媽所教的,都是天經地義,自然信守不渝,也不曾懷疑。例如在車上遇見老弱婦孺,一定讓位,雖然自己年紀也不大。記憶里,那時候同學的母親,大都好像是如此教導子女的。猶記小學時,一位調皮搗蛋的同學,被老師責罵了,跑回家去,反而被他父母揍了一頓,再領著他回學校向老師賠罪。記得他母親當時還羞愧地站在一旁,陪著他掉眼淚呢!四、五十年代,在臺灣南部鄉下,我的中小學生活,是這樣過的。
可是,到了六十年代,我到臺北讀大學以后,這種風氣就漸漸變了。開始聽說,有父母告訴孩子說,你們老師這個地方那個地方講錯了。因為為人父母的,很多人學歷比老師高,自己認為學識比老師強得多。也開始聽說,有父母因為孩子在學校里被老師責罵,就到學校向老師興師問罪。更聽說有人這樣告訴子女,不必讓位給誰,別人一張票,你也一張票,為什么要讓?諸如此類的事情聽多了,感覺逐漸麻木了,覺得社會風氣逐漸在變,卻沒有注意到,在不知不覺間,竟然自己也跟著變了。很多人覺得不能老是讓自己吃虧,于是開始爭位子,爭權利,爭享受,有福先享,有事先推。用買桔子做比喻,大家都搶著要好的,而且搶著把好的挑光,憑什么留下好的給別人享受?真的,風氣變了,很多人一方面感嘆人心不古,一方面卻自己在推動這種風氣。
七十年代以后,我在臺灣、美國及香港等地教書、訪問,私下也常常聽到有人在感嘆: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據我的觀察,事實上也大致如此:父母師長教給兒女子弟的,已經不是謙讓,而是爭取;已經不是為人著想,而是為自己爭取機會。就這方面來說,各地方都是難兄難弟,都是兄弟之邦。原來世界早已到了大同的境地了。
這幾年在香港教書,對此現象,前后感受又有不同。以前大家搭車購物,當然不會讓位,但一切依序排隊,沒有話說;現在則同樣不讓位,卻漸漸有“臨時插花”的現象。最令人擔心的是,這個社會本來很有秩序,一切講求按部就班,就像買桔子,雖然很多人所受的教育是:只要你按規定排在前面,你就有權利挑好的,而且把好的挑光。但現在則漸漸有點轉變的跡象了。為了爭取挑揀的機會,似乎有點兒爭先恐后的浮動。
以前不識字的母親,懂得教孩子去買桔子的時候,不要把好的挑光,總要留些好的給別人,現在為人父母師長的,不但識字,而且都很會說道理,但不知道為什么吝嗇于講這樣的一句話。
【吳宏一】1943年七月生,臺灣高雄人。曾任臺大中文系教授,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自1957年起,即從事文藝創作,出版詩集、散文集多種。作品曾被選入臺灣、南韓、馬來西來等地大中小學語文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