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學的教育管理研究員和教師,1978年入學時也有過申請轉專業的經歷,所以,我想與剛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交流一下我對專業選擇的感受。
選學校和選專業對青年人職業生涯意味著什么?
考生和家長在填寫高考志愿時之所以相當慎重地選擇學校和專業,因為中國自古就有“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的說法。
考生和家長選填名校,有慕名、接受優質教育和畢業后能享用母校在社會聲譽上的“無形資產”的目的。收到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時,就立竿見影地出現“耀祖光宗、人前顯貴”的效應。畢業后會終生被貼上“出身名門”的標簽,應聘時的“敲門磚”擲地有聲,對提高職業生涯的起點具有重要的作用。
選專業,從低層面講,是為今后尋找“吃飯的家什”、生活的經濟來源。從高層面講,是職業生涯的理想追求和初步設計。選擇的專業是考生那時愿意為之奮斗的職業領域,是那時發自內心的喜好。
在自己喜歡的專業中學習的最大好處是什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2 1世紀更是這樣。知識更新的加速,教師的經驗對新事物的無解,都使得學習碩果的獲得更加取決于學生本人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和學習毅力。有了興趣,就帶來了高效率的學習,帶來了學習成果的快速積累。
需要提醒的是,您學得再好,取得的成績再優異,也不能保證您在畢業時能走進一個理想的單位,或獲得一個滿意的職位,或得到一份優厚的工資待遇,因為這事取決于屆時的勞動力市場狀況。
為什么青年人會喜歡某些專業?
教育部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公布了249個專業,其中,考生與家長能真正了解實質的專業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來說,考生是受公眾輿論宣傳和老師、家人、親戚、鄰居的影響,部分地了解了一些社會崗位的情況,例如,影視明星、英雄模范、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工作有成就的父母(包括親戚、鄰居、老師)就職的崗位,并漸漸地加深了對它們的認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喜好。在參加高考時選擇了其一。還有一些考生并非執著地追崇某些專業,只是在高考階段受他人影響,“喜歡”并填寫了某些專業。
喜好能夠很快轉變嗎?
1978年,我是有了8年工齡后,享受帶全工資上的大學,因當年的特殊政策而且填寫了“服從分配”,被分配到艱苦行業的大學,專業與我的原崗位大致相當。面對本系就有更加對口我原崗位專業的現實,入校時就提出了在本系內轉專業的要求。校、系領導認為要求合理,讓我等待審批。由于審批耽誤了一段時間,等待的時間內我慢慢地對本專業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老師們的造詣和成就產生了崇拜,就不想轉專業了。當時也有很多同學對學校地處深山、專業艱苦表現出不滿,鬧“專業思想”(當時對該思想問題的稱謂),通過學校做工作,大部分同學思想得到轉變,幾十年后的今天回頭再看,很多人都成為人才,有的當上了院士和著名大學的校長。也有個別人一直思想上轉不過來彎,后來就落后了,至今發展得不是太好。
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249個專業都是社會需要的,干得好都有前途。“非某校不去、非某專業不學”的執著,將使新生日后付出極大的代價。其實,人的喜好是可以變化的,尤其是年輕人對專業的喜好更容易變化。變化的內因是對已錄取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外因是需要以學校為主做更多的專業教育工作。
選專業的困擾能使你更加成熟嗎?
你遇到了專業思想問題,算是早于其他同學接受了社會給予的18歲成人后的第一次人生考驗。處理得當,就能早成熟,處理得不好,將貽誤“學機”,甚至遺憾終生。
從另一方面說,就算你目前上了最喜愛的專業,畢業后一時找不到本專業崗位或遇上工作需要轉崗位怎么辦?再遠了說,當個人的意愿與崗位職責、組織的需求、國家的需求有矛盾時怎么辦?一生中需要面對的“不如意”會很多很多,一味地追求難以如愿的“自我滿足”,你將面臨的是更多的精神痛苦,還是“攀登”中的幸福呢?
你相信四年學習階段中教育制度會越改越好嗎?
目前,各大學均有轉專業、修第二學位、公共選修課、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等鼓勵學生調節學習方向的政策。近幾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非常快,您現在剛剛入學,在您的大學學習期間,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管理政策將會不斷出臺,您的選擇余地會越來越大。
說到最后,送給大學新生一個民間早就流傳的說法:選上好學校不如選上好專業,選上好專業不如進入好單位,進入好單位不如走上好崗位,走上好崗位不如遇到好領導,遇到好領導不如自己干得好。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