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因此,在情緒波動的時候,人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人的情緒是受大腦皮層調節和控制的,這就說明人能夠有意識地調控自己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是幾種調控情緒的常用方法。
回避法 當人陷入情緒困境時,最容易采取的解決方法便是回避法,即走開、不接觸導致情緒困境的外部刺激。在情緒困境中,人的大腦里往往會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點,如果當事人有意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就可以使之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點。興奮點轉移了,人也就擺脫了情緒困境。俗話講“耳不聽心不煩”,說的正是這一道理。
轉視法 并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逃避的。有時候,同一件事情,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會引起人的消極情緒體驗,從而陷入情緒困境;但是,換個角度去看,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自慰法 伊索寓言說,一只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心理學家便將此借用來,稱之為“酸葡萄”理論。可見這種自慰理論確有維護情緒平衡,實行情緒自救之效果。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發生,如能改變,當然努力爭取;如果已成定局,就該寬慰自己、承認現實。
幽默法 幽默法也能擺脫人的情緒困境。據說,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脾氣不好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與客人談話,太太突然大鬧,并隨手將臉盆中的水潑在蘇格拉底身上。這讓主人多么尷尬?蘇格拉底卻對此一笑,說:“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會下大雨。”哲學家一言解困,他的妻子聽了,也禁不住笑起來。所以說。幽默是走出情緒困境的階梯。
低調法 人出于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期望值。這自然有它的積極意義。但是,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會讓自己陷入情緒困境。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沖突就越大。“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如果當事人擁有小草那樣低調的境界,也就告別了情緒困境。
宣泄法 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社會對宣泄個人情緒往往不大贊成。其實這有違心理科學。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壓抑情緒,這種做法雖能緩解表面的緊張情緒,卻按捺不住內在的情緒紛擾,弄不好,還會陷入更深的情緒困境。因此,困境中的心理重壓也只有選擇適當的方式宣泄出來,才能重新擁有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補償法 “人無完人”。一個人難免有某些缺陷,從而影響目標的實現。人們通常會采取某種方法補償這一缺陷,以此減輕或消除情緒上的困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如日本的小澤征二,原是專攻鋼琴的。他在摔傷后,十指的靈敏度受到影響,他一度十分苦惱。后來他改學指揮而一舉成名,從而擺脫情緒困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對這條情緒自救之路的最好詮釋。
升華法 歌德年輕時曾遭受失戀的痛苦,幾次企圖自殺。但他最終把破滅的感情當作素材,調整好情緒,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善于情緒自救者,能用理智駕馭情緒的正確走向,把不良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也清除了自己的心理焦慮,從而達到情緒平衡。司馬遷等一些古代圣賢之所以為后世稱頌,就在于他們面臨災難性的情緒困境時,首先選擇拯救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為情緒困境所擾時,不妨向他們看齊。
(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