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赴德國圖林根市游覽,導游在無意之中說到該市有一所短壽博物館,頓時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于是要求導游帶我們到該博物館去看看。
博物館坐落在一條很寂靜的街巷中,走近時,發現其外部并無特別之處,和一幢普通民宅差不多,走到里面才發現,約1000平方米的大廳里展示著全國2000多名短壽者的健康檔案資料。且按名人、平民分門別類陳列在一只只玻璃柜中,對每一位短壽者都有關于為什么會短壽的詳細說明。
在這些短壽者中,年紀最大的不過56歲,最小的僅有19歲,平均年齡不到29歲。其中,不乏功成名就人士,比如烏韋·巴舍爾,他是德國著名的法學家和政治學家,1944年5月13日生于奧拉寧堡,1987年10月11日卒于日內瓦。由于長期忘我勞作,沒有注意休息而透支了健康,只活了43歲。文字介紹的結尾提示:如果烏韋·巴舍爾注意勞逸結合,起碼能活到80歲。再比如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德國著名的文學家,1747年12月31日出生于曼斯費爾德,1794年6月8日卒子格廷根。他的敘事詩對德國文學貢獻不亞于歌德,他還系統整理并出版了吹牛大王明希豪森的冒險故事,然而只活了53歲。致使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是常年夜以繼日地寫作,致使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提示語稱: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比格爾如果能注重鍛煉身體,有病及時就醫的話,活到80歲以上是用不著懷疑的……
名人的短壽令人為之惋惜,然而,還有相當多的短壽者給人的則是深刻的警示,因為這些短壽者幾乎都是些虛度光陰之輩。比如,有600多名短壽者竟然都是些性放縱者,男女比例各約占一半。他們從15歲起,就開始尋歡作樂,無節制地更換性伴侶,先后患上性病或艾滋病,提早跨入了另一個世界。比如,有位名叫伯蘭隆特的男性,從15歲開始到31歲死去,性伴侶多達50多名,最后躺在床上時,1.8米的身軀只剩下了25千克重;還有位叫伊施丹妮的女士,從17歲開始吸食毒品,到了21歲時就患上了致命的癌癥,22歲時由于無錢購買毒品而割腕自殺;還有名叫西廷的小伙子,平時喜歡酗酒,結婚第三天就因酒后駕車釀成車毀人亡的慘禍,其生命里程只有短短的28年……要知道,他們的生命長度本來遠不止這么短啊,就這樣凋謝了。
短壽博物館里,沒有一位解說員,只有文字和圖片,再有一些佐證的實物,并配以灰暗射燈之光暈作為其背景。參觀者神情凝重,不時有人發出幾聲輕輕的嘆息或唏噓。據導游說,這里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醫院里的患者。他們年紀很輕,卻恣意揮霍自己的生命資源,也許醫院組織他們來這里參觀,是力圖喚醒他們內心那一絲珍惜、珍重生命的潛意識吧。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