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輩子總免不了生病,當我們的身體出現不適后,最先的發現者,不是醫生,而是自己。而且,誰也不可能像自己了解自己那樣清楚。比如說,你吃到什么程度算八成飽?喝多少酒為適量?每天睡多長時間才感覺舒服?運動量多大才合適?這些,惟有靠自己在長期的生活中去體驗和摸索。當我們真正懂得并學會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健康,使身體處于正常、良好的狀態之中時,那么,您就是自己最好的醫生了。
健康九成靠自己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僅是治療疾病,也不僅僅是會預防疾病,更重要的是,一個好醫生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使人的體質增強,體能改善,生命質量提高,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的發生。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由四大因素組成:父母遺傳占15%;社會環境占10%,自然環境占7%,共17%;醫療條件占8%;個人生活方式占60%。前兩項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在后兩項68%的可控因素中,個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了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所以說,健康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壽而康,九成靠自己;自己是最好的醫生。
生病多半由于保健知識缺乏
有人認為,現在疾病增多了,是因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了造成的。近年,北京市的調查發現,小學生中已經有了高血壓患者,中學生中也有動脈硬化患者了。其實,疾病多了并不是物質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缺乏健康知識產生的。
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文明病”并非是文明社會帶來的,而恰恰是由于膳食不合理、吸煙、酗酒、運動過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物質本身不會造成疾病,但知識貧乏會造成疾病。
人體基因決定保健方式
有些人,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這個限量,那個也限量;但還是胖,膽固醇照樣下不來,為什么呢?這就是自身條件的不同,是遺傳傾向決定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兔子應該吃蘿卜、青菜,而現在讓兔子吃雞蛋黃拌豬油,結果4個星期膽固醇就升高了,8個星期動脈硬化開始,16個星期就得冠心病了。而鴨子也吃雞蛋黃拌豬油,膽固醇就不升高,也不發生動脈硬化。兔子和鴨子吃同樣的食物,為什么結果完全不一樣呢?就是因為它們的基因不同。人類也一樣,基因不同,決定了你患病的易感性,也就決定了你的保健方式。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有了好心情,才能有好身體。一個人的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穩定;生理穩定了,疾病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恢復得也很快。
這里我講兩則故事,美國自行車運動員阿姆斯特朗,是一個睪丸癌肺、腦轉移的晚期病人,醫生說他存活的概率小于1%。但他對醫生說,自己對治療很有信心,一定積極配合。結果,睪丸切除,接受放療、化療后,依然堅持鍛煉,最后獲得了7次環法自行車賽冠軍。
法國有個26歲的女孩患了子宮癌,子宮切除兩個月后右側卵巢轉移,于是右側卵巢切除;又過了兩個月,左側卵巢轉移,第三次再切除;一個月后,結腸轉移,腸子切除,肛門造瘺。前前后后她一共接受了8次手術、6次化療,頭發掉光了,嘔吐,貧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每天躺在床上只是等死,甚至已經設計了自殺的方式。一位朋友來看她,告訴她生命最珍貴,要有信心,并讓她多想高興的事。于是,她想起了3年前在法國海邊滑水的情景:藍天白云,陽光明媚,海鷗從身邊飛過,那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朋友說,好吧,我們為去海邊滑水做準備吧。第二天,女孩開始練習站立,兩個月后終于站了起來,又練了兩個月,可以使用滑水板了。于是,她每天都很高興地練習,越練身體越好。兩年后她回醫院檢查,醫生嚇了一跳:沒想到她還活著,而且各項化驗指標都顯示正常。1996年,這個法國姑娘終于獲得了世界女子滑水冠軍。當她站在冠軍領獎臺上時,誰能想到她曾是一個晚期癌癥病人?樂觀積極的心態所具有的力量確實能超過我們的想象。
北京癌癥協會曾做過一個統計,發現在千余位抗癌明星中,長期生存的經驗基本上是兩條:第一是樂觀,心態穩定,對未來充滿信心,不害怕;第二是單位和家里人的關心、支持,有一個良好社會環境的支持。
所以說,最關鍵的是心補。多到戶外活動,多接觸大自然,有了陽光的心態,就有了陽光的表情、陽光的世界和陽光的未來。
運動猶如陽光
運動有三個原則,一個叫有恒,即運動是經常的、有規律的;一個叫有序,即循序漸進;一個叫有度,即運動要適度。符合這些原則的最好運動方式是步行,不論時間、場地,不分性別,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
研究表明,中年女性在醫生指導下步行,8周下來,脂肪可以減少6千克,肌肉增加3.6千克,體重下降2.4千克。實踐證明,走路可以使脂肪減少,肌肉增加,體形優美,精力充沛。而且,走路可以使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在人群中進行一項研究表明,1周步行鍛煉3次,糖尿病的發生率減少25%;1周鍛煉4次,減少33%;1周鍛煉5次,減少42%。而步行鍛煉要按照“三五七”的原則來進行:即每天30分鐘步行3千米,能夠1次走完最好,若1天累計這個量效果就差一點;1周走5次;運動量達到中等,即心跳+年齡=170。
配合醫生,積極治療
“自己是最好的醫生”,并非主張“自己給自己看病”。確實,現在去醫院看病比較麻煩,尤其是小病,如感冒,經常要花大半天的時間,而且還不一定看得好,跑個兩趟、三趟也是經常的。一趟下來,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然而,說自己是最好的醫生,并不意味著有了病也不去醫院,完全由自己來解決。特別是當自己采取了一些措施仍不見效時,必須立即去醫院診治。但即使在名醫指導下,也需要靠自己細心理解病情和醫囑,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照顧自己的健康,首先在自己。但是,自我保健不是避開醫生,而是要清楚,在什么時候應去找醫生,在求醫時如何恰當地向醫生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無病的時候,如何按照“順應自然,和諧適度”的科學養生方法,提高健康水平。
(整理 李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