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冷卻肉”還是個新鮮詞兒,而歐洲一些國家在肉類消費方面已然形成了一種“風尚”。從科學飲食的觀念看,他們這種推崇冷卻肉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冷卻肉是最富營養的一種。
那么,究竟什么是冷卻肉?又為什么說它比冷凍肉,甚至比鮮肉更有營養呢?這是因為口感好、味道鮮的豬肉必須要經過排酸和后熟兩個過程,而預冷工序正是為這兩個過程提供了足夠的時間與環境。
從活豬送宰到分割成塊,這些過程中,鮮肉和冷卻肉沒有區別,區別就在于分割成塊后,在最后一道檢驗工序完成后,鮮肉盲接流入了市場,就是我們常說的現殺現賣;而冷凍肉則直接被送入冷藏室冷凍儲藏,為長途運往外地做準備。而冷卻肉的流程與上述兩者不同,分割好的鮮肉被送往預冷室進行冷卻,預冷室內的室溫要嚴格控制在1℃~4℃,過熱會縮短肉的儲存時間,過冷則要結冰,而冷卻肉要保證不能結冰。預冷室內相對濕度也要保持在74%~80%之間。
豬在宰殺過程中會激烈反抗,它一著急、一生氣,肌肉中就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酸性物質,而這種酸性物質在預冷室這一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慢慢地排掉。在至少12個小時大量恒溫冷氣的吹送下,豬深層肌肉的熱量逐漸散發,表面會自然形成一層干燥的薄膜,可阻止細菌的入侵。在此期間,肉質內的分子由大變小,由人體不太容易吸收的肌蛋白逐漸轉化成蛋白胨,因為這些物質分子體積較小,易于人體吸收,所以說,在肉質發生熟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它的營養價值。就人體吸收能力來算,假如吃1斤普通的鮮肉,人體能吸收半斤營養,那么吃1斤冷卻肉,人體可吸收8兩營養!
再來看一看鮮肉和冷凍肉。因為,鮮肉的排酸、后熟時間短,夏季銷售時易變質;而冷凍肉在解凍時會有部分肉汁流失,從而影響了肉的鮮味和營養。而冷卻肉恰恰避免了這些不足,所以說,在將來的肉類消費趨勢中,冷卻肉會以其口感好、營養高和外觀新鮮誘人而成為消費主流。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