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書在中國連續28周位居“暢銷書第一位”。那就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撰寫的單行本《論語心得》。去年10月黃金休假期間,于丹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學術教育欄目《百家講壇》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論語》講座,該書正是以此次講座為基礎撰寫的。
該書自去年11月開始發售后,在短短五個多月的時間里售出400萬冊,給中國出版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至今為止,其銷量已經接近《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在中國內地銷量的兩倍。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將《三國志》講座內容匯總后出版的《品三國》一書,其銷量也超過了200萬冊。版權收入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易中天在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國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47位。接踵而至的演講邀請使兩人成為學術界的“大眾明星”。
兩位教授不斷暴漲的人氣象征著中國內地最近出現的仿若燎原之火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也就是說,曾經高呼批林批孔的“文化大革命”狂潮席卷中國后,時隔40多年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文化大革命”現象。
最近,每天早晨都能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多所名牌大學中聽到“孔子曰”、“孟子曰”等朗讀聲。《北京晨報》透露說:“在社會主義中國,這些書曾經是‘必須鏟除的封建思想’的代名詞,如今這些禁書蛻變成21世紀中國青年的必讀書。”
還有很多類似的事例。如,春節、端午等節日里舉行的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漢服”活動、面向18周歲以上青年的“傳統成人禮”、“閱讀《論語》100次活動”等。
對中國價值的再次發現同樣出現在經濟領域。全球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最近面向800名中國青少年實施了品牌喜好度調查,結果顯示,88%的人回答說,更信任中國當地品牌,超過了外國品牌(65%)。在手機、家電、汽車等領域,帶有中式設計特點和色彩的產品備受歡迎。
中國當地汽車企業奇瑞公司今年3月份超過大眾、通用等響當當的外國公司,占據汽車市場銷量第一位,引起了熱烈反響。
隔周發行的經濟專門雜志《財富》最新一期稱,這種熱潮是中國的“新文化革命”,同時診斷說:“‘中華第一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正以2008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全面爆發。”
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耗資1.8億元人民幣興建的“炎黃二帝”雕像(高達106米)上月竣工,這種超大型紀念物陸續出現的現象也反映了上述氛圍。
問題在于,中國利用以高昂的自尊心為基礎的大國主義“欺凌鄰里”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通過中國對中國船只撞沉韓國“金玫瑰”輪事件的處理和東北工程等方面,我們已經目睹了中國的傲慢。因此,我們必須睜開雙眼關注不斷變化的中國。
(韓國《朝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