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像阿羅約這樣靠著軍隊支持上臺的總統,她執政6年就發生了7次兵變。任何一個政局不穩的國家,想要反腐都不免是一句空談。

2007年3月,一位遠近聞名的菲律賓百萬富翁兼幼兒園園長導演了一場綁架案,他竟然將自己的學生作為人質向政府喊話。而在政府“解救”的過程中,這位百萬富翁發表了激情演講,他稱:“我們的國家有太多的腐敗行為,堪稱亞洲腐敗現象最為嚴重的國家。我希望菲律賓人民能夠讓這種腐敗的政治體系停止運轉。”
談及腐敗,菲律賓可以說是臭名遠揚,透明國際組織每年發布的各國腐敗排行榜上,菲律賓總是處于最腐敗的國家之列。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一份報告,菲政府每年因腐敗流失1000億比索(約合18億美元),占年度預算的13%。不僅在官方,腐敗現象還蔓延到商界、軍隊、教育界、演藝界、媒體甚至街頭的交通警察,形成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被稱為“低風險、高回報”的行為。菲媒體感嘆,當東南亞其他國家都在經濟發展排行榜上爬升的時候,菲律賓卻在腐敗排行榜上居高不下。
反貪總統倒在了反貪法庭
菲律賓長期遭受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統治,腐敗風氣根深蒂固。盡管每一任政府都口口聲聲要反腐敗,但其政治體制和國情,決定了腐敗現象在菲律賓的消除不會一蹴而就。
菲律賓前獨裁者馬科斯被國人稱為“竊國者”,而他的夫人伊梅爾達則以其3000雙鞋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珠寶聞名于世。她最喜歡珠光寶氣地慰問馬尼拉市的窮人。有記者問她為什么在貧民區還裝扮得如此明艷照人?伊梅爾達的回答很符合這位富婆的邏輯。她說:“菲律賓人愛美,我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讓菲律賓窮人有明星可看。”后來,馬科斯夫婦被國人轟下臺后,他們在夏威夷定居,繼續過著奢華生活。
1998年,馬科斯的親信埃斯特拉達競選總統,他提出了“消除貧困,打擊貪污犯罪”的競選綱領,很快,他就以菲律賓歷史最高票當選。人們都把反腐的希望寄托在這位窮小子身上。誰知道,埃斯特拉達就職后不久,一口氣任命了100多名總統顧問,還將一些親信安插到重要的部門擔任要職。
2000年10月,埃斯特拉達的密友辛森反戈一擊,揭露出總統親自參與收取賭博“保護費”的丑聞。據辛森說,他同埃斯特拉達達成秘密協議,從1998年11月至2000年8月,他每個月親手交給埃斯特拉達一筆錢,其中一部分來自政府減免南伊羅戈省的煙草稅,而大部分則是經營“花檔”(一種盛行于菲律賓的非法數字賭博游戲)的賭場老板拿出來賄賂政府的非法博彩所得。另外,還有一部分資金通過銀行轉到埃斯特拉達的賬號上。在22個月的時間里,埃斯特拉達收取的賭博“保護費”總金額高達800多萬美元,從南伊羅戈省的煙草稅中抽取的回扣也達200多萬美元。在此后舉行的議會聽政會上,辛森拿出了一長串其他受賄者的名單,其中包括埃斯特拉達的兒子、總統顧問和警方官員。
2001年4月25日,菲律賓反貪法庭以涉嫌侵吞國家財產罪下令逮捕埃斯特拉達。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總統竟然站到了反貪法庭上,而這個法庭就是在埃斯特拉達任期內設立并修建的。不少菲律賓人至今還記得埃斯特拉達在反貪法庭落成典禮上的豪言壯語:“在我任期內,一定要消除腐敗現象。”
事實是殘酷的,盡管菲律賓人民為實現一個“干凈”的社會付出了許多努力,政壇的腐敗丑聞仍然層出不窮。老百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望后,幾近絕望。連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里恰爾多內都曾不顧菲政府的顏面,直言菲政府內部腐敗現象太嚴重。
阿羅約的無奈之舉:二奶反腐
阿羅約當政以后,她痛感菲律賓的反腐道路出現了問題,于是一直尋找有識之士加入反腐運動,2003年,菲政府將目光鎖定在退休的郭文緯(原香港廉政公署副署長)身上,希望他能將香港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腐敗盛行到如今成為亞太地區清廉模范的成功經驗移植到菲律賓。
以菲律賓人強烈的民族榮譽感,能夠主動邀請一個外國人參與分析、評論和尋求方法以消除社會弊端,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另一方面,也凸顯這一弊端的嚴重程度。
從2003年至今,郭文緯已經9次到菲律賓。2005年12月,郭文緯應邀在總統府給阿羅約和所有內閣部長上了一節反貪課,為菲律賓反腐提出兩年規劃方案,其中包括409項計劃,主要旨在改組獨立反腐機構,提高調查能力,擴大反貪能力,重點放在政府,特別是涉及海關、稅務、公共建設和政府采購功能的159個部門。
2003年9月,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舉起了二奶反腐的旗幟,下令整頓官員們的“生活作風”,目的是阻止政府官員用政府的錢去偷情和包養情人,并以此來拉開菲律賓的反腐敗風暴。
由于官員包二奶的行為在菲律賓社會中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所以這場反腐運動最大地吸取民間的資源和力量,菲律賓各地掀起了“揭發官員包養情人(二奶)”的舉報運動。在這場運動剛剛發起的第一天,小組就接到了500個舉報電話,包括電子郵件和手機短信。這一結果令人震驚,它意味利用公款包養情人的現象在菲律賓比比皆是。
對于阿羅約的反腐行動,大多數菲律賓人并不買賬,因為就在2005年,總統的丈夫也卷入了菲律賓“花檔”丑聞,反對派認為,總統的丈夫打著阿羅約的幌子,成為地下賭博的最大支持者。在反對派的逼迫下,阿羅約被迫讓丈夫和兒子離開菲律賓,以平息國內輿情。英國的《經濟學家》曾經不無諷刺地說,“菲律賓在過去50年中通過了不下7部反腐敗法律,建立了13個反貪污機關,然而那些引人矚目的腐敗傳言,例如總統的丈夫正在管理多項行賄基金,卻完全銷聲匿跡于這套官僚機構中。”
2005年6月,菲律賓私營的社會氣候觀察站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政府腐敗現象沒有得到任何扭轉。
軍隊和法院:反腐的障礙
對于任何一位菲律賓總統來說,腐敗恐怕并不是放在他的議事日程的第一位,因為菲律賓總統的位置常常受到兵變的頻頻騷擾,即使像阿羅約這樣靠著軍隊支持上臺的總統,她執政6年就發生了7次兵變。任何一個政局不穩的國家,想要反腐都不免是一句空談。
正因為如此,我們只能勉強地看到菲律賓在貪污問題上的一些小打小鬧:2006年10月,菲律賓總統府宣布革除公共工程部科迪里拉自治區處長布魯卡南、他的助理處長卡拉巴坎以及社會福利部西棉蘭老行政區處長謝克等三人的職務;2007年5月,總統阿羅約將涉嫌腐敗的公共工程和公路部長索里克斯免職,并下令對他進行調查。
更可惜的是,菲律賓的法院同樣能夠削弱任何反腐斗爭的勢力,由于菲律賓襲承了美國的法律,被起訴的貪官可以利用眾多的上述機會拖延懲罰的到來。于是,菲律賓的反腐記錄仍然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