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美國文化,你或許知道《在路上》;如果你喜歡美國文學,你一定看過《在路上》。因為在美國這部小說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書。像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一樣,《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文學“圣經”。小說作者杰克·凱魯亞克1922年生于一個法裔美國家庭,求學時由于橄欖球成績突出而獲得獎學金,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在哥大,他結識了尼爾·卡薩迪、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他們志趣相投,結為好友,后來成為“垮掉的一代”文學上的主力成員。大二時凱魯亞克與球隊教練發生爭執,一怒之下離開學校,上商船當了水手,開始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和墨西哥漂泊。《在路上》是他根據這段長達7年的流浪生活寫成的。書的主人公薩爾就是凱魯亞克本人,而迪安·莫里亞蒂的原型是他的朋友尼爾·卡薩迪。《在路上》以即興式的自然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和幾個青年男女找各種借口上路,數度橫越美國大陸,尋找刺激。一路上他們尋歡作樂,高談東方禪宗,走累了便夜宿村落。他們從紐約出發,游蕩到舊金山,最后四散分離。這部小說于1957年出版,凱魯亞克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于20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2007年恰逢小說問世50周年。50年間這部書暢銷不衰,如今仍以每年10萬冊的銷量風行美國。據說美國文學、出版、電影及教育等各界都將開展各種紀念慶祝活動。
其實說這部書的真正原因是,當得知我的先生赴紐約工作的確切決定時,我正在讀這部小說。也許是個巧合,50年前薩爾和他的年輕朋友們從紐約出發去追尋他們的夢想,而50年后我們動身前往紐約去探訪那里的真實。聞名于世的紐約有支撐其世界金融之都稱號的華爾街;有高居世界之首、以帝國大廈(如今變作一個巨坑的世貿雙子曾使它黯然了27年)為代表的摩天樓群;有匯集了頂級時尚精品名店和世界級優秀建筑的第五大道;有被譽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流光溢彩的時代廣場和包括百老匯大街在內、擁有40多家劇院的戲院區;有以館藏來自世界各地、跨越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藝術品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首的眾多博物館;有屹立著正式名稱為“自由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像、美國人民視之為移民文化遺產之標志的艾利斯島;有居住著20多萬華人的堪稱海外最大的中國城。還有各種風味的美食、各國情調的酒吧、五顏六色的族群、五花八門的語言,實在讓人心動、令人向往。而這一切馬上就要呈現在我的面前了。
然而,如此令人向往的紐約唯獨沒有更讓我不舍的對父母兒女的那份親情。“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已聽不到了,可每次遠行時總是回蕩在我心里。這次赴紐約的時間最初定在2006年春節之后。我遠在成都的84歲老父執意要來北京為我們送行。我理解父親的心思,此一去四年,又是萬里迢迢的美國,見面總是難得,他是怕……我急急趕回家去才將他勸住。后來沒有馬上走,我忙里偷閑地幾次回家看看,也算是彌補吧。其實,現在我們國家對外交官已經很照顧了,不僅18歲以下的子女可以一同出國,父母也可以出國探親。只是萬里飛行已不是我年邁的父母力所能及的了。臨行前一天,父親在電話里讓我放心,他們會好好地等著我們回來。至于兒子,他已經長大了。在一次次分離中我們都習慣了把不舍藏在心里,用笑臉為親人送行。
在距2007年春節還有22天的時候,帶著無限的向往,帶著不舍的親情,也帶著正在閱讀的《在路上》,我們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