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考不囿于書本,不墨守成規,而滲透著對革命對祖國對人類命運的沉思,處處顯示了疾虛妄求真知的獨立精神
在造神運動席卷全國的時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對個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風靡思想界的時候,他是最早沖破教條主義的人。僅就這一點來說,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樣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不是一本為發表所寫的著作,而是顧準應他兄弟的要求斷斷續續寫下來的筆記,時間是從1972年到1974年作者逝世前為止。我要說這是近年來我所讀到的一本最好的著作。作者才華橫溢,見解深邃,知識淵博,令人折服。許多問題一經作者提出,你就再也無法擺脫掉。它們促你思考,使你去反省并檢驗由于習慣惰性一直扎根在你頭腦深處的既定看法。
如果要我勾勒一下我從本書得到的教益,我想舉出下面一些題目是我最感興趣的。這就是作者對希臘文明和中國史官文化的比較研究;對先秦學術的概述;對中世紀騎士文明起著怎樣作用的探討;對宗教給予社會與文化的影響的剖析;對法國大革命直到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對直接民主與議會制度的評價;對奴隸制與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闡發;對黑格爾思想的批判與對經驗主義的再認識等等,都作了很少有人作過的探索,顯示了真知灼見。
作者的論述,明快酣暢,筆鋒犀利,如快刀破竹。許多夾纏不清的問題,經他一點,立即豁然開朗,變得明白易曉。我覺得,這不僅由于他稟賦聰穎,好學深思,更由于作者命運多蹇,歷經坎坷,以及他在艱苦條件下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這使他的思考不囿于書本,不墨守成規,而滲透著對革命對祖國對人類命運的沉思,處處顯示了疾虛妄求真知的獨立精神。
他對于1917年至1967年半個世紀的歷史,包括理論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問題的涌現,都作了認真的思索。這些經過他深思熟慮概括出來的經驗教訓,成為他的理論思考的背景,從而使他這本書形成一部結合實際獨具卓識的著作。
讀了這本書我不能不想,是什么力量推動他這樣做?請想想看,他很早參加革命,解放不久在“三反”整黨中被打下去。“文革”前曾兩次戴上右派帽子,一次在1958年,一次在1965年。據我所知,這是絕無僅有的。
“文革”開始,唯一關心他的妻子自殺了,子女與他劃清界線。他斷絕外界往來,孑然一身,過著孤獨凄苦的生活。在異地的弟弟和他通信,顧準寄給他大量筆記。讀了這些凝聚著智慧和心血的文字,不得不使人為之感動。他的這些筆記是在十年浩劫的那些黑暗日子里寫的,沒有鼓勵,沒有關心,也沒有寫作的起碼權利和條件,也許今天寫出來,明天就會湮沒無聞,甚至招來橫禍。這是怎樣的毅力!
我由此聯想到歷史上那些不計成敗,寧愿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人物。記得過去每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總是引起內心的激蕩。為中國文化作出貢獻的往往是那些飽經憂患之士。魯迅稱屈原的《離騷》: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萬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不敢言。他指出達到這種高超境界,是基于擺脫了世俗的利害打算。倘用他本人的話說,這就是:靈均將逝,腦海波起,茫樣在前,顧忌皆去。
我想,本書作者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大概也是一樣,對個人的浮沉榮辱已經毫無牽掛,所以才超脫于地位、名譽、個人幸福之外,好像吐絲至死的蠶,燃燒成灰的燭一樣,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義無反顧,至死方休。
所以,在造神運動席卷全國的時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對個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風靡思想界的時候,他是最早沖破教條主義的人。僅就這一點來說,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樣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
在那時代,誰也沒有像他那樣對馬克思主義著作讀得那樣認真,思考得那樣深;誰也沒有像他那樣無拘無束地反省自己的信念,提出大膽的質疑。照我看,凡浸透著這種精神的所在,都構成這本書最美的篇章。
我認識顧準在抗戰初期,他比我年長,我們在1939年分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后來連音信也斷絕了。現在留在我記憶中的顧準仍是他二十多歲時的青年形象。王安石詩云:“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篇一讀想風標。不妨舉世嫌迂闊,賴有斯人慰寂寥。”是的,世界上有這樣的人才不會感到寂寞。
一九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