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要在維護學生個人權利和保護學校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是個十分復雜困難的任務”
4月16日之前,趙承熙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極少開口,孤僻獨行。
但在那個凜冽的春日,這個23歲的韓裔男孩用兩個小時和32條生命,讓全世界知道了他的存在、憤怒與抑郁。
同齡人眼中的異類
趙承熙出生在韓國首都首爾。其父親曾經在沙特做工,回到韓國之后在父母安排下成婚,很快便有了一兒一女。這個四口之家生活并不寬裕,居住在一個租來的地下室里。1992年,他們作出一個巨大的決定——舉家遷往美國,開始嶄新的生活。
趙家在“新大陸”的軌跡和許多韓國移民并無區別。首先來到韓國人聚居的社區,在距離美國首都華盛頓半小時車程的Fairfax郡買下房子,將孩子送到當地的公立學校念書,每周日在韓語基督教堂做禮拜。夫婦兩人開了一家干洗店,每天從早上8點做到晚上10點,年復一年。由于和客戶交流十分有限,他們至今基本不會講英語。
美國的韓裔移民大部分為子女教育而來,全美就讀的韓裔學生近10萬名。這個群體低調而勤奮,社區的小報常常大幅刊登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的照片。趙承熙的姐姐因為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也曾經風光一陣。
八歲移居到美國的趙承熙,仿佛和別的韓國小孩一樣勤奮而聽話,在小學時因為數學和英文寫作成績突出,被老師樹為典范。但他又仿佛和其他人不同——太安靜了。除非萬不得已,他總是閉口不語,顯得很羞澀。趙承熙的媽媽在和親戚通信中懷疑小孩患有孤獨癥,但又想不到什么辦法來引導他,只能寄希望于每周的教堂聚會。
從小學到中學,趙承熙變得越來越沉默,也越來越成為同齡人眼中的異類。中學課堂上,老師點名時他總是低頭不語。每每被迫開口,他濃重的口音和羞澀的姿態常常引得同學哄堂大笑,成為被模仿和奚落的對象
2003年,趙承熙考上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一所離家不遠的名校。他主修英文,住在學校內一套六人三間的公寓樓中。很快,他從同學里“脫穎而出”——不是因為優異,而是孤僻古怪,甚至到讓人恐懼的地步。
課堂上,趙承熙總是戴著墨鏡和帽子,不發一語;簽到單上不寫名字,只畫一個問號。在詩歌課上,趙承熙的作業充滿暴力和色情。他還在課堂上鉆到女同學桌子底下,拍攝她們的腿。在創作課上,他撰寫的劇本字里行間滿是憤怒的漫罵和駭人的行為。
“我們為他的作品撰寫評語時候都格外小心,害怕他被觸怒。”趙承熙的同學在“美國在線”發表的文章中回憶到,“我還設想過如果他手持槍支來到課堂,我該怎么做。”
趙承熙沒有任何朋友,極少與人交流。他告訴同屋,自己有一個名叫“Jelly”的女友,是個超級模特,居住在外太空,乘坐飛船來去。

在孤僻和扭曲的世界中越走越遠
學院院長和老師向學生部門和學校警方報告了趙的古怪,但因為這個學生沒有對任何人構成實質威脅,警方的調查并無下文。如果校方因精神問題對學生貿然采取行動,而證據并不充分,很可能被認為歧視,有被訴法院的危險。
趙承熙就讀的三年內,任課老師均未被告知他精神有問題,也毫不知曉警方曾經對他展開調查,學生曾經屢屢投訴。老師只在執教過程中各自發現其異常后向學校反映,而學生則盡量避免跟他接觸,紛紛轉到其他課堂。學院院長對其進行單獨輔導時,擔心自己的人生安全,甚至和助教編出一個暗號。一旦院長說出一個已故詩人的名字,表示趙可能有危險舉動,助教就會立刻報警。
2005年底,趙承熙因尾隨兩名女同學,被迫接受精神診斷。弗吉尼亞州地方法院特別法庭判定趙承熙“因精神問題對本人構成直接威脅”,要求他接受門診治療,但趙并未執行。
趙承熙在孤僻和扭曲的世界中越走越遠。截至“4.16”慘案發生之前,他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不解和恐懼,但沒有嚴重違規的行為,沒有觸動學校、社區和社會的警戒線。美國教育和社會安全管理系統尚未決定應當如何對待趙承熙時,這個23歲的年輕人已經為自己設計好行動,一步一步,有條不紊。
2007年2月,趙承熙在網上購買了一支手槍。3月,他在槍支專賣店中再購進一支二手槍。美國槍支買賣合法,弗吉尼亞州又是槍支管理最松散的地區之一。趙承熙提供了所需的所有證件——綠卡、駕照、水電費發票,以及一個沒有任何犯罪記錄的檔案。除了每人每月購買一支槍的限制,弗州的法律對他購買兇器沒有設下任何紅燈。
拿到槍支后,趙承熙購買了十多本介紹槍支使用的雜志,還去射擊場練習。他租了一輛車,去附近的旅館住過一夜。在射擊場的停車場里,有人看到他在車中給自己錄像。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趙承熙選擇了一個寒冷的清晨。
4月16日早上7點5分,他來到一棟學校宿舍樓,開槍殺死兩名學生。在警察懷疑并追蹤一名被害女生的男友的時候,趙承熙回到宿舍,整理好一個事前準備的,有照片、錄像和文字的包裹,走到當地郵局,寄給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然后他來到學校另一端的教學樓,用鐵鏈鎖住樓下大門,上到二樓,在教室和走廊開槍打死30名師生。他一共發射170多枚子彈,大部分被害者身中三枚以上的子彈。死者中有70多歲的納粹大屠殺幸存者,有來自海外的訪問學者,有華裔少年,還有剛剛邁入校園的新生。
上午9點50分左右,當警察沖入教學樓時,趙承熙開槍自盡。
個人權利和公共安全的兩難
美國東部時間10點,世界被這個美國歷史上最大校園兇殺案震驚。
在悲切、憤怒與哀悼之中,美國民眾、媒體和政府都試圖從慘案中尋找一些必然的因素,發現關于教育、社會安全、倫理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兇手和兇器無疑是締造慘案的直接原因,前者引出移民融入、教育、社會安全等話題,而后者則涉及美國槍支管理的陳疾。
弗吉尼亞州州長和總統布什在案發第三天,分別指定專門小組,對趙承熙的成長、學校對其精神狀況所采取的措施、案發當日警方的行動等逐個分析討論。
韓國政府和移民社團獲悉此事后立刻做出道歉。全美上下的韓裔移民仍然惴惴不安,害怕發生針對種族的報復事件。美國媒體在報道中盡量避免將事件種族化,而試圖從多起校園槍殺案中找到共性。
“在兩起殺人案(哥倫拜恩槍殺案和華盛頓連環狙擊案)后,一些補救措施被提出來。但是在槍支協會的游說團體對華盛頓施加壓力之后,法律補救措施無一通過。”《紐約時報》在評論文章中寫道。
美國槍支協會勢力巨大,與國會和白宮關系密切,一度號稱可以直接在總統布什的辦公室外工作。此外,美國憲法規定擁有槍支是公民合法權利,加上無論是國家傳統還是當下民意都支持擁有槍支合法,所以盡管惡性槍殺案時有發生,卻無法撼動松散的槍支管理制度。
此次也不例外,華盛頓政治核心有意無意地規避槍支合法化的議題,將討論和行動都集中在加強對精神病人購買槍支的控制。
趙承熙2005年被法院判定精神有問題。按照美國聯邦法律,這一判決應當進入趙承熙的檔案,在購買槍支前的背景調查中顯示,從而避免使他獲得武器。但是按照弗吉尼亞州法律,只要沒有在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就不需要將此事載入聯邦檔案中。法官認為趙承熙僅被要求接受門診治療,因此沒有檔案記錄并無違法之處。
很多美國國會議員事發后紛紛表示要加強立法,使聯邦和州檔案登記和管理更加同步有效,嚴格槍支出售前的背景檢查,防止精神有問題者購買槍支。
至今,趙承熙的殺人動機仍然是個謎。人們在提出校園應當加強安全管理和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的同時,也意識到校方的種種無奈。“(美國的高校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進校時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但諸如美國殘疾人法案等法律禁止有任何歧視殘疾的行為,其中包括精神疾病。”俄克拉荷馬中部大學教授羅杰·韋伯(Roger Webb)在4月23日參議院聽證會上說,“要在維護學生個人權利和保護學校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是個十分復雜困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