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實現信息公開,一方面需要整個法律體系的統一、完善;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跟進,特別是行政問責制需要加強
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政策規劃組秦海司長,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下稱條例)的草案起草項目負責人。自2001年他從國家計委系統調任國務院信息辦后,就一直倡導信息公開立法。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頒布后,秦海接受了《財經》記者的專訪,在對該條例的制度設計作出積極評價的同時,亦指出“關鍵問題在于執行”。
在條例中,規定行政機關可以用多種形式公開政府信息,諸如新聞發布會、電視、政府公報以及政府門戶網站等等。但由于政府行為本身的特性,所以初始選擇的形式尤為關鍵,而且一旦采用某種形式,往往還會形成路徑依賴。秦海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加以關注,不同政府機關應該有所統一。
條例中對于不公開的范圍,限定在“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但在立法過程中,有人主張應該加入“工作秘密”,而且《公務員法》中,也把“保守工作秘密”作為公務員一項重要義務寫入法律。秦海認為,“工作秘密”是一個具有彈性和自由裁量權的內容,在實踐中其實很難界定,所以不宜作為限制公開的理由。
條例還規定了年度報告制度這一中國政府信息公開立法的特殊的制度設計。秦海介紹說,在一些地方的案例中,其實已經出現了年度報告制度的相應設計,如武漢、上海等地就設計了政府信息公開的年度報告制度,即將政府信息公開的申請數量、來源、處理結果以及社會壓力等全部公布于眾。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為以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行政相對人提供有益的指導,而且可以有效規范行政機關對政府信息的分類、存儲以及配置,更重要的是,也可以杜絕行政相對人的重復申請、無效申請,從而減少行政成本。
秦海指出,這部條例的立法原則,應該是“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這是中國現行行政體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創新。政府信息公開是政府部門的義務,獲取政府信息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權利,有了這個原則,就從根本上為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知情權提供了可能的信息基礎和法律保障。只要行政相對人有獲取政府信息的需要,他就可以通過合法的渠道獲得,在特殊的情況下還可以依據申請獲得;而對那些玩忽職守的政府機構,則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形式進行強制。
不過,秦海并不認為信息公開可以直接消除政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因為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是一個知情權問題,還有信息的價值問題。由于信息有價值,難免會出現信息的“部門本位”或者是“部門壟斷”,這是特別值得關注并需要著力解決的。
其他還有很多焦點問題,秦海認為并不能簡單靠這一部條例就能解決,比如監督和執法之間的互動,這里涉及行政與司法之間的關系。再如歷史遺留信息的豁免問題,如何對待歷史信息的公開?它們與檔案信息之間的關系怎樣?這些都需要其他法律法規來配套解決。秦海認為,制度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實踐過程中的成熟的有規律性的做法,會為制度完善提供有益的補充。
“在立法過程中,我們詳細地比較了信息公開與其他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立法法》、《行政許可法》、《安全生產法》、《保密法》、《檔案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規都或多或少涉及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秦海告訴記者。
同時,條例在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序上,與國際社會各國同類立法相比,主動公開制度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制度設計和創新。
總之,要真正實現信息公開,一方面需要整個法律體系的統一、完善;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跟進,特別是要為建設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奠定堅實的基礎。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點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共五章,分為總則、公開的范圍、公開的方式和程序、監督和保障和附則,總計38條。
條例規定,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信息。
除行政機關已經主動公開的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
條例還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但不得公開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經權利人同意公開或者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開。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可以向上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機關應當予以調查處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