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法國政治舞臺將上演一場激烈的“裙褲之爭”
1789年法國大革命制憲會議的大廳里,支持國王、維護現有秩序的代表坐在了右側,主張推翻君主制、建立民主制度的代表坐在了左側。2007年4月22日,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后,左右對決的格局重現于這個曾開創了“左”和“右”傳統的國家。
薩爾科奇和羅亞爾,一個是代表右翼的執政的人民運動聯盟主席,一個是代表左翼的社會黨領袖;一個是移民之子,一個是軍人之女;一個是以“鐵腕”形象示人的“拿破侖第二”,一位是以母性形象出現的“法蘭西玫瑰”。他們在第一輪總統選舉之后甩開其余十名候選人,分別以31.18%和25.87%的得票率,進入到最終的總統競選。
5月6日,法國的政治舞臺上將上演一場激烈的“裙褲之爭”。
創紀錄的高投票率
薩爾科奇和羅亞爾的勝出并不讓人驚訝,最出乎意料的還不是素有“黑馬”之稱的貝魯未能如許多民眾所愿殺入第二輪,而是84.57%這一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最高的投票率。
進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以來,成熟民主國家的投票率不升反降,其間既有政治冷感所致,亦有對現行政治十分樂觀信任從而不愿投票的因素。
4月22日法國首輪總統大選當天,各投票站大排長龍。對比法國2002年總統選舉以及2005年歐盟憲法公投時的投票率,選民對此次選舉所投入的熱情讓外界始料未及。
“這次選舉頗具歷史意義,希冀求變的法國民眾顯得興奮異常,這是這次投票率頗高的重要原因。”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馮仲平向《財經》記者分析道。
在西方政壇相繼出現如布萊爾、施羅德、默克爾這樣年輕政治面孔的情況下,法國從1981年左翼總統密特朗上任以來,卻一直處于漫長的“老人政治”時代。
今年3月11日,現任總統希拉克宣布不再角逐總統競選,這預示著屬于法國的“老人政治”時代行將結束,新時代的序幕即將拉開。無論是51歲的薩爾科奇還是53歲的羅亞爾當選,法國都將迎來第一位非“二戰”時期出生的總統。而羅亞爾,這名首位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被外界稱為“距法國總統最近的女人”,更使法國政壇吹進了一股強勁的清風。
政治學大師羅伯特達爾在其《民主理論前沿》有一個經典的觀點:投票率下降的時候,恰恰是選民政治行為趨于穩定的時候;只有處于變革的關鍵點上,選民才會希望通過投票來改變群體意識。
現今的法國正處于這個變革的關鍵點上,法國的人均GDP已經從四分之一世紀前的世界排名第七,下滑到如今第十七的水平。
對法國內政的訴求,使得法國民眾紛紛走向街頭,投下自己手中的一票。人們對這次的候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期待,那就是改革,誰最能改變法國沉悶僵化的現狀,誰就最有獲勝的可能。
法國駐華大使館新聞參贊貴永華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更進一步揭示了高投票率潛藏的含義。“法國公民不希望再次出現2002年總統選舉中把極右的勒龐推進第二輪選舉的那種情況,而希望以積極的姿態,對這次選舉進行‘有效的投票’。”
在法國2002年的總統選舉中,不少選民把選票投給了不具獲勝希望的小黨,因此,出乎意料的,極右派的候選人勒龐把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擠出了第二輪的選舉。要不是希拉克無奈地喊出“寧要說謊者,也不要法西斯”的口號,以及民眾投出的大量棄權票,當時深陷丑聞的希拉克很可能就遭遇了勒龐的意外伏擊。

中間選票
在此次大選前,外界普遍認為這會是法國歷史上最難以估摸的一次選舉。雖然薩爾科奇和羅亞爾并沒能獲得絕對多數直接勝出,但兩人的順利出線尚在人們的意料之中。畢竟在法國這個半總統制的國家,政治力量會較議會制的國家更為集中,小黨出線的可能性不會太大。
在這次的總統選舉中,眾多小黨儼然沒有了上次總統選舉時的“風光”。除了貝魯和勒龐分別獲得18.5%和10.5%的選票,其余八個小黨集體遭遇滑鐵盧,得票率均未突破5%,聯合起來僅獲有17%左右的選票。
“不可忽視的是貝魯的選票在第二輪投票中的流向,他倒向哪一邊,哪一邊就有了絕對的勝算。”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戴炳然向《財經》記者談到,中間派候選人貝魯手中的選票,成為影響呈對峙狀態的第二輪選舉進程的關鍵因素。
代表中間派法蘭西民主聯盟的貝魯,走的是一條不左不右的路線,希望以此來代替法國政治兩極化的局面。他的這一政治主張迎合了法國人民對現狀不滿的心理,從而獲得了眾多選民的支持。他一度被認為只要能殺進第二輪,就會是比羅亞爾更有可能將薩爾科奇淘汰出局的一匹“黑馬”。
既然“黑馬”沒有出線,他手中的選票就必然成為薩爾科奇和羅亞爾爭奪的目標。
在5月6日前的短暫間隙,薩爾科奇和羅亞爾將會采取各種行動來爭取來自貝魯的中間選票,而貝魯也將以此為杠桿來在今后的政府中爭取更大的政治空間。
法國政治學院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帕斯卡爾佩里諾認為,薩爾科奇和羅亞爾為了贏得中間選民那些游離選票都“企圖抓住本屬對方陣營的話題或象征領域,企圖超越傳統的左—右翼分界線,以此來迎合大多數法國人的愿望”。
南京大學政治系主任張鳳陽教授也向《財經》記者分析到,“選舉有很多機會主義策略,左翼和右翼的政治綱領和選舉政策雖有分野,但也不能僵化地區分。在固守自己的‘鐵票’的同時,也要爭取中間選民,左和右的差別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它們之間擁有一些交叉地帶。”
理智與情感
法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第一輪的時候用心來投票,在最后一輪卻是在用大腦來投票”。
法國民眾在第一輪投票時傾向于用情感來選擇自己欣賞的候選人,而在第二輪選舉時則會理智地思考哪位候選人更能肩負起國家的歷史使命。
薩爾科奇是一個以強勢姿態示人的實用主義者,他堅稱法國的進步只能靠民眾更加賣命的工作才能實現。
他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在2005年巴黎郊區的騷亂中把少數族裔青年說成是“烏合之眾”,并對其進行強硬鎮壓。因此,在很多人,特別是許多外來移民看來,薩爾科奇有著獨裁者的身影。
走偏左路線的羅亞爾似乎更加關注民生和社會公平,她提出“參與型民主”的概念,倡導公民意識應得到充分發揮。法國媒體對羅亞爾進行了這樣生動的描寫:“(她)更青睞展現人性化的會面:只見她手持麥克風,站在與會者中間,沒有觀眾席也沒有講壇,大家隨意向她提問,她則一字不落地傾聽著她的支持者們,就像她的參與型民主計劃所希望的那樣。”
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述的,這次法國總統競選頗具“人口分野”(demographic split)的特征,年長的選擇薩爾科奇,而年輕人則為羅亞爾吶喊。羅亞爾的執政理念得到了廣大關注倫理、人道主義、平均主義、人文主義的年輕人的共鳴。
然而,羅亞爾畢竟只有在普瓦圖夏朗德大區議會任過主席的經歷,政治經驗不足一直讓部分法國民眾對她心存疑慮。從各方對此次選舉的預測來看,由于薩爾科奇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又頗具王者風范,認為薩爾科奇贏面稍大的估測目前占據著上風。
根據法國的調查機構益索普(IPSOS)4月22日晚上選舉之后的民意調查結果,薩爾科奇有可能會在最終的第二輪投票中獲得52%-54%的選票;羅亞爾可能會以微弱劣勢落后于薩爾科奇,獲得46%-48%的選票。
然而,不論二人誰將最終入主愛麗舍宮,可以明確的是,在5月10日希拉克正式交棒之后,雖然都不像希拉克那樣熟悉和了解中國,但“兩人無論是誰上臺,中法關系都不至出現大的波動和轉折。”
戴炳然告訴《財經》記者,希拉克的執政經驗表明,政黨背景不一定和對華政策的取向有著剛性的關聯,中法關系、包括法國在歐盟一體化的政策選擇上,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法國人民的政治生活在今年顯得十分密集。在5月的總統選舉后,又將在6月迎來其政治生活的又一件大事——國民議會選舉。
希拉克主政時代,曾一度遭遇了“左右共治”的局面。雖然西方社會在制度設計和建構上允許各個政黨本著“合法反對”的原則,在憲政體制內和平共處,法國的政治體制運作也尚未出現大的故障,但在這種政治架構的長期束縛下,即使法國是一個以強總統、弱議會為特征的半總統制國家,由于議會和總統的長期偏見,許多迫在眉睫的改革都難以得到切實地推行。
至于接下來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總統大選結果的影響,戴炳然認為,由于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時間上靠得太緊,所以總統選舉的結果對議會選舉的影響比較有限,因為總統上臺推行的政策的效果在短期內還難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