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熊:留有余地
在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中,生活著一種叫蟻熊的動物,專門食用各種各樣的螞蟻。蟻熊是大自然中最大的食蟻獸,每天吃掉的螞蟻多達1.6萬只。它的嘴長而且很尖,可以伸進大大小小的縫隙里去尋找獵物;舌頭的黏性極強,每分鐘伸縮數百次,被黏住的螞蟻無處可逃;由于嗅覺極其靈敏,它能夠將藏匿著的不同類型螞蟻的氣味嗅聞出來;爪子尖銳有力,撕裂樹干或刨開地縫時毫不費力。
雖然蟻熊所到之處,蟻穴無一幸存,但是它從不“斬盡殺絕”。即使遇上一個有成千上萬只螞蟻的蟻穴,蟻熊也只會吃其中的一小部分,一般不超過500只。對剩下的螞蟻,則“網開一面”,去尋找下一個目標。
蟻熊此舉意味深長,因為它懂得,只有讓螞蟻家族生息,才能確保自己的種群生存。與蟻熊相比,我們自愧不如。可不是嗎? 我們總是對征服自然的每一個“勝利”沾沾自喜,結果把難以承受的重負強加給了地球。蟻熊尚且知道留有余地的道理,我們更應該三思而行,“計劃”使用好有限的寶貴資源。
急功近利害死人,既害當代也害后代。我們應當以自己的真誠、愛心、責任去換取一片藍天、一方綠地、一汪清水,讓地球清風綠蔭長在,猿啼鹿鳴常聞。善待地球也是一種回歸,崇尚親情、崇尚東方文明的回歸。那種無節制耗竭地球物質的文明是殘缺的文明,它會毀掉我們的自然家園,也會荒蕪掉我們的精神家園。
鳥類:凸現亮點
動物學家經過研究之后發現,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鳥類有著各自的特長和亮點。例如,生長于茂密樹叢之中的布谷鳥和夜鶯等羽毛樸實無華,卻有一副悅耳的歌喉。究其原因,在于視覺訊號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顯得無足輕重,而動聽的鳴叫卻能起到吸引異性的作用。再如,在空曠場所活動的孔雀和鸚鵡等則喜歡用鮮艷羽毛組成的美麗外形來引人注目,因為在這種生態環境中,聽覺訊號不如視覺訊號。
雖然我們大家身處的環境不盡相同,但并不意味著會對各自的特長發揮有多大的影響,關鍵是能夠像鳥類那樣,依據環境的特點來發展自己的特長,凸現自己的亮點。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就一定可以使自己變得出類拔萃,讓別人更加關注,刮目相看。當然,這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我們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環境,都要記住自己是最優秀的。
海獺:爭分奪秒
在阿留申群島周圍的海域中,生活著一種十分聰明的海洋哺乳動物——海獺。在鯨和海豹面前,它只能算小個子,體長不過1.5米,重量僅40公斤左右。然而在捕食方面,卻高出一籌。例如,要享用到鮮美的海膽肉,海獺會先設法從水底撈起一塊石頭,自己平躺在水面上,再將石頭放在肚皮之上;接著靠兩只前爪緊緊抓住海膽,用勁往石頭上猛砸,直到其堅硬的外殼被砸破為止。
海獺不但能巧妙地將石塊作為砧板來用,而且還善于準確地把握捕食的時間。每一次潛水,海獺只可以持續4分鐘。如果潛到50米以下的海水里捕獵的時間超過了4分鐘,那么它就會溺水而死。靠著如此之短的捕獵時間而在海里存活的海獺,一旦潛入水中,不能有絲毫的松懈,更不敢隨意耽誤1秒鐘,而是目標準確地尋找自己的獵物。
人生苦短,但與海獺相比,我們卻要寬裕得多。正因為如此,懈怠心理便會自然產生。“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多少寶貴的時間就這樣白白地浪費掉了。我們不妨經常為自己加壓,在有限的時間里明確自己的目標,為成功定下一個期限。唯有如此,才不會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怨天尤人的悲嘆聲里,將大好的機會葬送在猶豫不決的觀望之中。我們要全力以赴,只爭朝夕,讓人生更加輝煌。
鰻魚:歡迎對手
古時候,鰻魚是日本漁民最喜歡捕的一種魚。它肉美味鮮,能在市場上賣到一個好價錢。可是由于漁船體積小,回到岸邊時,艙里的鰻魚大部分都已窒息而死。
有一位漁民的漁船、捕魚設備、盛魚的船艙都和別人的沒有什么區別,可每次捕獲回來的鰻魚卻很鮮活,因此出售的價錢比別的漁民高出一倍。幾年之后,他靠鰻魚發了大財,成為當地有名的富翁。
后來,這位漁民不幸身染重病,無法再出海捕魚。這時候,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告訴他讓鰻魚存活下來的奧秘——
“船艙里的鰻魚之所以難以存活下來,在于它們悲觀地認為,既然被捕獲了,就不可能有生還的希望。結果,沒過多久,他們就真的死掉了。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在盛滿鰻魚的船艙里放進了一些鯰魚。鰻魚和鯰魚難以相容,在一起時會互相斗來斗去。面對鯰魚的進攻,鰻魚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被迫自衛還擊。因為處在你死我活激烈‘戰斗’的狀態中,鰻魚的本能得以充分的調動,所以它們就能夠在船艙中活了下來。”
生活中出現一個對手、一些壓力或一點磨難,的確并不是壞事。
至于俗語“蚌病生珠”,則更能說明問題。一粒沙子嵌入蚌的體內后,它將分泌出一種物質來治療傷口。時間長了,便會逐漸形成一顆晶瑩的珍珠。
你能取得多大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一個什么樣的對手。如果你的對手是草包,你或許僅比草包稍好一點;倘若你的對手是一位精英,哪怕你無法成為精英,也肯定不會相差甚遠。只有去欣賞和尊重對手,你才會用他們當“鏡子”,照出自身的不足;把他們作為“目標”,激勵你自強不息。倘若嫉妒、憎恨對手,甚至臺上“握手”,臺下“踢腳”,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在你的朋友中,不但需要有人把手帕遞給你,幫你拭去淚水,更不能缺少敢于挑你的毛病、迫使你奮起直追的人。學會珍惜你的對手,心悅誠服地加以接納,他們將是你一輩子的良師益友。
黑鷺:守株待兔
黑鷺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鳥類,靠一種奇特的捕食方法來生存。它站在水中,首先讓翅膀張開,圍成一圈,呈“傘”的形狀;然后將頭蜷縮在“傘”當中,尖銳的喙等待著獵物的出現。那些小魚小蝦,愛找水淺而陰涼的地方,于是樹木或高大水生植物的陰影便成為它們的最佳選擇。黑鷺悄悄地等候著,一只小魚鉆進了它營造的“陰涼”之中,隨即又來了一只小蝦……當然,等待它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黑鷺用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等著獵物送上門來,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魚蝦的生活習慣。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失敗了,而且失敗得很慘,可回過頭來一看,其實并非敗給了哪一個對手,而是敗給了自己性格中的某種習慣傾向或者某種習慣的思維方式,因為有些習慣是可以致命的。
剪嘴鷗:勇于付出
在鳥類世界中,剪嘴鷗的喙很有特點,上邊的一半要短一些,下邊的一半更長。最精彩的莫過于剪嘴鷗捕魚的鏡頭:它緊緊地貼著水面飛行的同時,把下邊長的一半喙伸進水中,快速地一掃而過。如果看到或遇到魚蝦,便迅捷地合起上邊的一半喙。整個喙就像一把“剪刀”,將獵物牢牢夾住,然后美美地飽餐一頓。
說實話,剪嘴鷗這樣捕食有極大的危險性。由于飛行速度快,它下邊長的一半喙如果不幸與水下的礁石或硬物相撞,常常會因為來不及收回而被折斷。盡管如此,這種捕獵方式在剪嘴鷗家族中還是代代相傳。
想得到就必須首先付出,這是生活的法則。我們要把一生走完,想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的。人生的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人生本來就是由一連串的挑戰所組成。如何克服困難的決心全操縱在自己手里。如果成天胡思亂想,不切實際,牢騷滿腹,妥協逃避的話,我們就已經注定是失敗者。倘若把壓力當成動力,那么我們成功的幾率將會很大,應該說,這也是所有成功者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