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外鄉人,來到湘北的湘陰和汨羅兩縣,當地人會熱情地招呼你:“進來吃杯茶吧!”把喝茶說成“吃茶”,你或許會驚訝主人的用詞,然而,在當地人看來,確實是“吃”茶。當地用來待客的姜鹽豆子芝麻茶(亦稱“姜鹽豆子茶”),茶中有姜、鹽、豆子(或花生)、芝麻等,捧杯一飲,口中軟硬兼有,滿嘴生香,非張口大嚼不能下咽,可見“吃”字用到此處之貼切。
姜鹽豆子茶,在當地流傳的歷史,據說已有千年。相傳南宋年間,名將岳飛被朝廷授為鎮寧崇信軍節度使,奉旨帶兵馬南下,準備鎮壓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兵馬行至汨羅營田鎮時,因軍中士兵多為中原人,在南方水土不服,很多人出現腹瀉、嘔吐和乏力癥狀。岳飛見此心中擔憂,他熟讀醫書,便吩咐軍士用帶鹽的黃豆姜汁湯當茶喝,不出數日,患病者全都恢復。當地百姓見此,紛紛模仿岳飛此舉,天長日久,遂成為當地茶飲。因此,此茶又被稱為“岳飛茶”,也稱“湘陰茶”或“六合茶”。
在湘汨二縣,去任何一戶人家做客,姜鹽豆子茶是少不了要喝上一杯的。因此,每戶人家都有燒開水的瓦罐及炒黃豆、芝麻的鐵皮小鏟和研磨老姜的姜缽。瓦罐高約25厘米,肚大,腰細,嘴尖,因此裝水量大,也便于往杯中倒茶。黃豆和芝麻,許多人家都是自己在鍋中炒出,用鐵皮小鏟在鍋中不停地翻動它們,待到一股濃香氤氳滿屋,芝麻與黃豆面呈金黃色澤且略起皺時,便可將它們倒入器皿,俟其冷卻,便可以用來烹茶。研磨老姜的姜缽,也是用瓦制成,形如倒放的斗笠,高僅約4厘米,缽內紋路眾多,與老姜摩擦時,可蹭下大量姜末。姜鹽豆子茶的泡制方法其實很簡單:在罐中撒下一把老茶葉,隨后加入少量食鹽,鹽不宜多,能于茶湯之中吃出咸味就可;再以沸騰滾燙的開水倒入,鹽分隨即溶解在水中。這幾步完成后,便可拾老姜,于姜缽中研磨,待姜研磨好,罐中的茶葉已完全被泡開,將茶水少量倒入姜缽,再將姜缽中的茶水返倒罐中,如此反復幾次,姜缽中的姜末已完全混入茶水。隨后,便可將茶分杯倒出。主人在各杯內依次撒入芝麻和黃豆。姜鹽豆子茶流傳至今,黃豆已不是唯一放入茶中的豆品,幾乎所有豆類都可炒熟放入。
待到茶水喝完,還有一道豐盛的“芝麻豆子宴”,吃這道茶最需要“技術”的就是這個環節——如何把沉積在杯底的豆子芝麻等物吃干凈而不失體面。有人在水未盡之際輕輕晃動茶碗,碗底的豆子就會升起,趕緊一仰脖子倒進口里;有人不急不慢,等水喝完了,用手指拍拍碗邊,碗底物便沖碗邊滑,這樣邊拍邊吃同樣干凈利落。
一杯濃香的姜鹽豆子茶,代表著當地人的熱情。外地人到這里,可以體驗這美妙的味道,而對于遠在異鄉的游子來說,它更代表著濃濃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