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幫名菜八寶鴨乃是上海老飯店的第一招牌菜,此菜系由蘇州八寶雞改良而來。不過如今人們是只知上海八寶鴨,而不知蘇州八寶雞了。
上海老飯店原名“榮順樓”,其菜肴以口味道地、經濟實惠而著稱。日子久了,人們就順口喊它“老飯店”,于是后來索性改店名為“老飯店”了。至于“榮順樓”的大牌匾,今天還在店堂中央掛著。
話說民國年間,榮順樓有位老主顧提意見:“你們家怎么就不做八寶雞呢?八寶雞多香啊!”堂倌回道:“做倒不難,就怕做了沒人吃啊!”這位老兄拍胸脯道:“只要你們八寶雞做得好,我肯定來吃。”在過去的上海灘,這種老顧客的話是很有分量的,老板當即派人到蘇菜館“大鴻運酒樓”買來一只八寶雞,并與主廚研究其燒法,遂決定改炸為蒸,創出自己的招牌來。老主顧吃罷,贊不絕口,于是消息不脛而走,食客紛至沓來。不過非議也接踵而來,因為這畢竟是偷了人家的藝嘛。
為了不被人說三道四,也為了更上一層樓,老飯店決定再次改進,不僅易炸為蒸,而且易雞為鴨。在鴨腹內塞入湘蓮、火腿、冬菇、糯米、開洋等物,此物經蒸燜后,各種主輔料互相滲透融合,鴨肉酥爛、軟糯香滑,上菜時香氣撲鼻,吃起來皮潤肉細。經此一大改后,此菜便在上海灘奠定了其江湖地位。
不過老周得說句題外話,那個年代許多廚師的文化水平都不太高(這個現象可能今天也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肯定沒有讀過袁枚的《隨園食單》。其實早在清代中葉時的《隨園食單》上,就明明白白地寫著“蒸鴨”這么一條,其內容與他們費了半天勁研究的極為相似。老周把袁子才的原文列在下面,列位自己比一比看出入到底有多大。
“生肥鴨去骨,內用糯米一酒杯,火腿丁、大頭菜丁、香蕈(也就是香菇)、秋油(也就是上好的醬油)、酒(指紹興花雕)、小磨麻油、蔥花,俱灌鴨肚內;外用雞湯放盤中,隔水蒸透。”
老周去采訪時,看著掌勺師傅給鴨子焯水,隨口問了句:“水溫多少度時下鴨子焯?”,師傅也隨口答道:“冷水時下。”不料站在一邊的李伯榮大師(此老也是上海本幫菜目前輩份最高的所謂“泰斗級老法師”)大聲喝止曰:“錯了,錯了,水燒得滾開時再下。”
這就有點讓人不太明白了。行話說焯水時須“冷葷熱素”,也就是說葷菜焯水要在冷水時下料,素菜則要在開水時下料。為什么老法師要反過來呢?
李大師解釋道:“如果是做鴨湯,當然是要冷水下的,因為湯中不允許含有任何一絲異味。但我們這里吃的是鴨子肉,冷水焯是把異味焯掉了,但鮮香也跑了不少,我這里用開水焯,雖有不少鴨血還出不去,但下面我還要放醬油、黃酒等好多解腥增香的料,這些料一定會把這些異味解掉,這樣鴨子的香味就最大地保留住了。”
這就讓人不由得想起馮鞏、牛群相聲里的一句話來:“經驗主義害死人哪!”
八寶鴨的做法不算太難,一看就會了。真正的難度在于如何將那“八寶”都預處理到家,使其最后的口感“步調一致”,不過這就說來話長了。
注:八寶鴨起源亦有另一說為:大鴻運酒樓做的就是八寶鴨而不是八寶雞。因考證殊難,故此文僅取一說以博一笑。敬請高人指正。
操作步驟
1、將雄鴨的背打開,用水焯一下。
2、在焯好的鴨子上拌上醬油和黃酒。
3、糯米飯和火腿、香菇等八寶料加調料炒好,從鴨子背上塞進去。
4、將裝鴨子的盆密封,上籠蒸3個小時左右。
5、炒好青豆和蝦仁,澆在蒸好的鴨子上。
小貼士
1、鴨子最好選用雄鴨,八寶料里面有火腿、雞肫、香菇等。
2、焯水原是冷葷熱素,但鴨子一定用開水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