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我正在沙發上睡午覺,突然手機鈴聲驟響,接通一聽,是一位朋友從另一個城市打來的。他慢吞吞地說:“老普,牛奶吃不得了!”我說你說什么昏話?他說他剛看了一篇名叫《我為什么反對喝牛奶》的文章,把牛奶說得很可怕,跟喝毒藥差不多了。他說文章是臺灣癌癥防治研究中心副執行長、臺灣癌癥基金會顧問林光常博士寫的,數據精確,舉例充分,說得有板有眼,不由得你不信。接著他念了幾句林博士的原話給我聽:“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我說此話也對也不對,牛奶當然是牛吃的,但人也可以吃呀。他又說:“你想得骨質疏松嗎?請喝牛奶!”我一時懵了,問怎么解釋? 他說林博士講“喝牛奶不補鈣反減鈣,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是酸性物質,會溶解骨骼中的鈣,所以越喝奶越缺鈣?!绷植┦窟€說:“牛奶中的蛋白質大部分是酪蛋白,堅硬、粗糙,人體極難消化分解?!薄芭D淌鞘澄镞^敏的原兇?!备膳碌氖呛扰D叹谷粫皩е绿悄虿?、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是促癌劑”。我聽得頭都大了,不耐煩地對這位朋友說:“(牛奶)想喝就喝,不喝算了,你管那么多做什么?是不是想活100歲?!”
掛了電話,想想自己說得也不對。對于專家的話,我是要看其背景的,不會輕易相信也不會輕易否定,即看他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動機是什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嘛!我忽然想起這兩年一些人提出的“牛奶有害論”來,按他們的說法,牛奶對人體的危害甚至超過了對人的好處。朋友一定是鉆進了這條死胡同。我寫了20多年的科普文章,對此了解一些:那些專家都有些偏執,愛鉆牛角尖,說某種事物好,好得不得了,吹得天花亂墜;說某種事物壞,就讓它壞得一塌糊涂,把讀者嚇個半死。這種只說其一,不說其二,把細節無限放大、嘩眾取寵、吸人眼球的做法其實是不科學的,讀者也就沒有必要將它信以為真。
凡事須遵循規律,連起碼的真理都要違背,那就要鬧出笑話,甚至有些荒唐。奶,是剛出生的哺乳動物最完美的食物。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鈣,是一種物美價廉的營養品。這些年來,有一些人極力推薦人們喝牛奶,說每天喝一杯牛奶、吃一個蘋果對身體如何如何好。有一次去開家長會,班主任也是在講“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他說二戰后的日本學生,就是一天一杯牛奶,個子就長高了,長壯了。這有科學合理的一面,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算專家們說的話是科學、是真理,那也是相對的科學和真理,并非是絕對的,科學和真理也是在不斷發展之中。真理與謬誤有時也就只有一步之遙,物極必反,樂極生悲,什么事情都是這樣。由此說來,牛奶雖好,但過量或不當飲用對人體肯定有害。林光常博士的“牛奶有害論”,就是在這種“過量飲用”和“不當飲用”的情況下提出來的。但總體來說,中國人均牛奶占有量少得可憐,不會出現那么多的不良后果,不像外國人常把牛奶當水喝。具體到每一個人,則要提倡:科學飲奶,適量就好!
我們每天都要吃鹽和油,地球人都知道,吃鹽過量會導致高血壓;吃油過多會導致肥胖、脂肪肝,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按理說,胡蘿卜、橘子都是營養極為豐富的食物,可我們醫生就經常在臨床上遇到一些因吃胡蘿卜、橘子過量而引發的“橘黃病”,有的人甚至被當成可怕的肝炎去醫治。那是因為他們吃胡蘿卜、橘子太多,肝臟一時無法處理致使皮膚黃染所致。“豆腐白菜保平安”這話被一些老年人經常掛在嘴上,對于那些肉食吃得太多的人來說,這話是至理名言,可就是有一位老人,體會此話太深刻了,天天都吃豆腐白菜,竟然吃出了缺鐵性貧血,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還總認為自己的飲食是最科學、最合理的。有的老年人則不敢吃雞蛋,不敢吃肥肉、動物油脂,一丁點都不吃,生怕增加體內血脂、膽固醇,影響心臟和血壓。其實,膽固醇對人體也有很重要的一面:合成激素、增強人體抵抗力等。醫生只是勸你少吃,并沒叫你一點都不吃。結果這些不吃雞蛋、肥肉的老年人的心腦血管還是容易出現問題。多喝水應該算是良好習慣,但過多喝水也會導致腎臟負擔,甚至會引起后果嚴重的水中毒。就連水這種認為對人有益無害的物質,喝多了都對身體有害,就更不要說是牛奶了,其他食物何嘗又不是如此。早些年,我見許多女性每餐只吃一兩飯或更少,飯量少得可憐,她們總是認為飯吃得越少越好。我就跟她們說:“正常的飯量不能少于二兩(女性)或三兩(男性),因為太少的飯量難以維持體能和神經活動,對身體并不利。”但如果要科學、合理地計算飯量,我說的話也不全對,應該按人體活動量大小,即消耗能量的多少來定飯量,才不會引起低血糖癥,也不會導致身體超重。
早些年,我們這有一位醫生的女兒,莫明其妙地出現了性早熟,他百思不得其解,把孩子幾年來的飲食情況篩查了一遍,認為是豬肉、雞肉、魚肉、烤鴨之類的肉食吃得過多,營養過剩;最大的可能是肉里含有激素。直到今年,他才跟我說,他終于搞清楚他女兒為什么早熟的原因了:女兒讀小學時,他因為工作太忙,就經常買維維豆奶做女兒的早餐。豆奶中含有大豆異黃酮,類似于人類的雌激素,就是這大豆異黃酮催化了女兒的身體發育。但十多年前人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豆奶很有營養,但小女孩不要經常吃,更年期的婦女則可以多吃一些,以補充雌激素不足。
有一次到一剛生小孩的人家賀喜,主人給我們每人煮了5個蛋吃。我就想,這5個雞蛋中的營養,我只需要一兩個就足夠了,就算我一次吃下10個雞蛋,其實吸收的就那么一兩個,其余的都屬于多余,而其他一些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則缺乏。對于一種營養物質,我們要有兩方面的認識,一是要把它當作一種不可知、不可測的物質來看待,因為從長遠來看,目前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對人體的危害一時無從發現;二是長期食用要考慮到有害物質積累,就算沒有危害,也要考慮有益物質累加的問題。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少吃點對身體可能無害,吃多了就會導致疾病,就算這種食物對人有益,多吃也會出現健康問題。所以,提倡食物的多樣性即膳食平衡,比鐘情于一天喝一杯牛奶、吃一個蘋果要科學得多。牛奶、蘋果再有營養,但畢竟營養有限,一天吃20~30種食物,可以從中吸收到方方面面的營養,最大限度地降低食物中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刺激,表現得更為科學和合理。
現在的國人,有些神經過敏,恐食癥有些嚴重,這樣不敢吃,那樣也不敢吃。吃動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農藥、化肥),吃飲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沒數。對于某種食物,我們不可能像專家那樣去做深入研究,但我們要有最起碼的常識。事實證明,吃“想吃的”不一定對,往往會因吃得過多而危害健康;吃“好吃的”更不對,偏食常致營養失衡,帶來更多的健康問題;吃“能吃的”也不對,吃“健康的”食物才更為合理。有一次出席云南省煤炭學會召開的一個學術年會,每天清晨吃的早餐都不重樣:第一天是米線、面條和雞蛋;第二天是牛奶、饅頭、花卷和包子;第三天是八寶粥和煎餅;第四天是米糕、油條加一碗豆漿……我不是說這些食品多么富有營養,而是想說經常更換食物和注意食物間的營養搭配可能對我們的身體更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