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所謂的四喜原來指的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不過后來“四喜”幾乎被用濫了,從四喜丸子(北方人對肉丸子的一種俗稱)到四喜湯圓,甭管有沒有名堂、甚至有沒有四樣,大家都要沾點“喜”氣的。不過上海的四喜烤麩倒是至少還有那么四樣東西,它們分別是:烤麩、金針、木耳、筍子(也有用香菇代替的),至于貼不貼切,老百姓就不管它了,套用一句名言,叫做“好吃就是硬道理”。
據說看一個人是不是正宗上海人,最好問他:“烤麩是不是豆制品?”,上海人大多說是,而外地人則說不是;如果大家都說是,那么再問他:“烤麩是不是烤出來的?”,上海人說不是,而外地人則說是。
其實烤麩是面筋做的,不過在一切都要憑“計劃”供應的年代里,上海人常吃的烤麩是在豆制品廠里做,并且也是豆制品柜臺出售的,所以“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人就會誤認為烤麩是豆制品。而烤麩之烤,上海人再明白不過了——這是個托詞,其實烤麩是先炸再燒的,誰家的奶奶沒做過這個呢?
四喜烤麩這道菜源于上海功德林的五香烤麩,如今的做法可能仍以功德林之味為最佳版本。諸位有興趣的話不妨拜讀一下民國年間“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先生寫的《懷念功德林》一文。
做四喜烤麩一定要選新鮮的烤麩,也就是摁上去彈性十足,聞起來中和純正的那種。因為是面筋做的,所以不新鮮的烤麩往往會有一種類似于餿的味道,一摁下去,有水嘰嘰的感覺。選料不好,后面的工夫全是白搭。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是:烤麩最好用手順筋撕成長條而不是用刀去切成骨牌塊。館子里那是為了好看才用刀去切,而在家里則可以不必講那套假面子。因為順著紋理斷開的纖維狀會保持得比較好。順便說一句,宜撕不宜切的還有包菜、宜搗不宜剁的還有蒜泥、宜拍不宜片的還有黃瓜,道理是一樣的。
烤麩的制作關鍵在于“炸要炸得透、回要回得軟”。
所謂“炸要炸得透”,說的是油要燒到七成熱左右,再下烤麩塊去炸,這時油溫回到五六成之間,對烤麩塊來說,這是最舒服的?;鸩荒荛_得太大,火太大了會炸焦,就會發苦了。要慢慢地讓烤麩在油中完完全全地失去水分,這才叫“炸得透”。炸好了以后的烤麩,要硬得能在干鍋里晃出“啷啷”的響聲出來才行。
再說“回要回得軟”,烤麩炸好后,因為基本上失去了水分,那里面的孔洞才會“有勁”撐得起來,鹵汁才鉆得進去,而鹵汁鉆進去以后,還要讓它慢慢地泡軟下來,這樣口感才好,所以火力也得先大后小。
接下去沒有什么了,除了前面交代的以外,每一本菜譜里寫的做法都差不多了。
操作步驟
1、加熱油鍋至油溫七成熱以上。
2、放入烤麩,油炸至金黃色變硬后盛出。
3、煸炒四喜配料。
4、放入烤麩,加酒、醬油、糖、水燒至烤麩回軟。
5、大火收干鹵汁。
小貼士:
1、炸烤麩要大火,舍得用油。
2、煸炒配料時先放金針(黃花菜)、冬筍,再放木耳,最后放花生。
小鏈接:
中國人常說的四喜,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所以四喜入菜名,多半是討口彩的菜,如北方的四喜丸子,南方的四喜烤麩。一般說來,這道菜里的四喜是烤麩、金針、冬筍、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