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樓堞漢家營1,匹馬高秋撫舊城。鞭石千峰上云漢2,連天萬里壓幽并3。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且勿卻胡論功績4,英雄造事令人驚5。
—— [清]康有為《登萬里長城》
1樓堞:門樓矮墻。營:壁壘。均指長城上的防御設(shè)施。2鞭石:借用秦始皇想建石橋渡海看日出處,有神人用鞭驅(qū)石下海的傳說。3幽并:古代幽州和并州,即今北京、河北、山西、內(nèi)蒙一帶。4卻胡:抵御匈奴。5英雄:指秦始皇。造事:指建筑長城。
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它的開始修建,據(jù)記載最初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國,以后各國相繼興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在公元前214年把秦、趙、燕三國的北部長城聯(lián)成一體,形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此后漢代、北魏、北齊、北周和隋代,都曾在北部與游牧民族接壤的地帶修筑過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御韃靼、瓦剌和女真的侵?jǐn)_,自洪武至崇禎200多年間,前后18次修筑長城,把長城的東部起點延伸到了今遼寧九連城的鴨綠江邊,使它的全長達到了6300公里。如今這條蜿蜒于北部崇山峻嶺間的長城大部分保存完好,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
偉大的歷史遺跡總是吸引著后來的杰出之士,長城自然毫不例外。它在漫長的歲月里,使無數(shù)英雄好漢為之折腰嘆息。清代詩人康有為早年立志變法,他在順天鄉(xiāng)試上萬言書之前,曾懷著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一人單騎,出了居庸關(guān),站在高高的八達嶺上眺望那里的壯麗河山。太多的歷史積淀使長城的一磚一墻都令人浮想聯(lián)翩,秦漢時的烽火硝煙仿佛還沒有散去,御敵的刀光劍影仍在眼前晃動。但更震撼人心的,則是長城東窮碧海、西帶黃河所顯示的當(dāng)年建造者鞭石上云漢、連天壓幽并的宏大氣魄。長城在歷史上抵御外敵入侵的功過自可由人評說,但它本身所蘊涵的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是足以讓世人和后代為之震驚的。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也許就含有不受長城影響便難成好漢的意思在內(nèi)。
詩人當(dāng)年登覽長城的八達嶺,也是如今北京西北郊著名的旅游風(fēng)景區(qū)。它位于延慶縣與昌平縣的交接處,有八達嶺長城、居庸關(guān)、關(guān)溝、虎峪、駐蹕山等景。其中居庸關(guān)的外口八達嶺上的長城,是明代長城保存得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宛如一條蒼龍出沒盤旋在重巒峻嶺之間,不見首尾,卻氣勢磅礴。居庸關(guān)是長城的重要關(guān)隘,這里兩山夾峙,形勢險要,自古就有“天險”之稱。而滿山蒼松翠柏,郁郁蔥蔥,使“居庸疊翠”成了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除了北京西北的居庸關(guān)、八達嶺外,長城還有幾處可供憑吊和游覽的遺址,那就是地處河北秦皇島東北的山海關(guān)、北京密云縣北金山嶺、位于華北懷柔縣的慕田峪、地處山西代縣西北的雁門關(guān),以及地處甘肅河西走廊西頭的嘉峪關(guān)等地。
歷代吟詠北京八達嶺長城的詩作很多,如康熙時沈濟用有一首《登八達嶺》詩說:“策馬出居庸,盤回上碧峰。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松。回瞻陵寢地,云氣總成龍。”雖然也寫實,但氣勢卻遠不能和這首詩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