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飯是臺灣上班族吃得最多的工作午餐,它味美、經濟實惠,還是營養流失最少的健康料理。
“煲仔”兩字是臺灣的閩南話土語,“煲”就是砂鍋,“仔”就是小的意思,兩字合起來就是小砂鍋的意思,“煲仔飯”指的是用小砂鍋燒的飯。臺灣的煲仔飯飯店供應的幾乎都是一人一客的用小砂鍋燒的飯,這就是煲仔飯名稱的由來。
臺灣人也用大砂鍋來燒這種飯,并用來招待客人,臺灣人把它稱為“煲飯”。做好煲飯的關鍵是:
精選大米
在煲飯中,大米是唱主角的,所以精選大米這一道關非常重要。
米的品種不同,煲出來的飯的味道與口感也都不一樣。白米中最適合拿來制作煲飯的是形狀較細小的長纖米,煲出來的飯顆粒分明且略帶透明的光澤,它的黏性小,口感最為爽口。用家中常見的大米來制作煲飯,口感適中,雖沒有長纖米那樣具有特色,但也不失為一個方便現成的選擇。進口的泰國香米也很適合用來做煲飯,但它獨特的香味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喜歡的人非它不可,也有些人對它的味道聞而卻步。糯米是不適合單獨用來制作煲飯的,因為黏性太強。完全以糯米煲飯口感會很黏糊,如果喜歡口感軟一點的話,可以在粳米中摻進20%左右的糯米,這樣就能使口感軟一點,且不會變得黏糊。
除了白米之外,沒有經過精制的糙米、胚芽米、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種營養添加米,還有類似五谷米這類的雜糧米都可以用來煲飯。用這些米煲飯時要注意泡水的時間與烹煮時的水量。一般來說,添加營養成分的白米,因其特性與普通白米較為相似而無需長時間泡水,其他大多數米都需要浸泡較長的時間,并添加較多的水量來烹煮,尤其是糙米,如果沒有充分的水量,口感就會相當硬。
鍋巴是煲飯最大的特色,一般來講,飯店里供應的煲仔飯,由于砂鍋小,是沒有什么鍋巴的。但在家中用大砂鍋制作的煲飯,鍋底總是會留下鍋巴。煲飯的底層帶點鍋巴,味道會更香,口感也更有變化。當砂鍋中的飯快被大火煮干水分時,沿著鍋邊均勻地倒點油,不一會兒就能聽到鍋中傳出聲,小火再煮上5分鐘,就能做出好吃的鍋巴了。如果要鍋巴多一點的話,就多放點油,煲出來的鍋巴也就會更厚。你可以隨意調整添加油的量,這不會影響到煲飯的味道,因為油分最終都被鍋巴吸收了,口感不會覺得油膩。
善用各種調味醬油
發酵釀造的有醬香的醬油是使煲飯香氣誘人的最佳調味料,它為煲飯增添了濃郁的香氣與誘人的色澤,效果如同施了魔法一般!
煲飯的調味很簡單,大多只在腌材料的時候調味,除了醬油之外,烹煮的時候不再添加其他調味料。添加醬油是為了讓飯具有咸味,同時讓香味更濃郁。選用一般烹調用的醬油,直接淋在飯上味道比較咸,適合口味重的人;喜歡口味淡的人可以選擇味道較清爽的各種現成調味醬油,如柴魚醬油等,咸味較淡,味道也更豐富。
在煲飯快要好的時候淋上一點醬油,經過短時間加熱烹煮之后,醬油的香味會與其他調味品的香味融合,使整體的香味更醇厚。如果所用的材料本身的香味較淡,或是用新鮮材料制作時,較適合在煲的過程中添加醬油。
除了在烹調過程中添加,比較傳統的吃法是在煲飯上桌之后,趁熱淋上醬油拌著吃,這樣可以按照個人的口味喜好斟酌分量。使用淋醬的吃法由于沒有經過烹煮,醬油獨特的醬香比較明顯,味道也比較咸一些。當煲飯中材料本身味道足夠的時候,比如煲飯中放的是臘味或是腌漬過的干貨,就很適合這樣的吃法。
如果你想自制調味醬油,可用水200毫升、醬油20毫升、魚露10毫升、鮮味露5毫升、鹽1/2小匙、糖1大匙、雞精1小匙混合后放入大碗中調勻即可,這種自制醬油既可用于煲飯,又可用于蒸魚。
除了醬油之外,蠔油也是另一種煲飯常用的調味料,不同的是蠔油多用于腌漬材料而不是加在飯里作為調味。蠔油本身除了咸味之外還具有鮮味,作為腌料更能增添滑嫩的口感。
總之,煲飯共有8個基本步驟:泡米;腌食材;煮飯;先用大火煮開;中火煮至水分收干;鋪入腌好的食材,淋上油;用小火煮5分鐘;熄火燜15分鐘即可完成。具體做法是:
1、米和水放入砂鍋后一開始要先以大火快速地將水煮開,這時最好要加蓋,以使溫度快速升高。煮開的時間越短,米飯的口感越有彈性,顆粒的形狀也越飽滿漂亮。
2、當砂鍋的鍋緣開始冒出小水泡,表示鍋中水已經滾了,此時就應該改用中火來收干鍋中的水分。如果還是用大火煲,會使水分散失過快,水分干了米還沒有完全熟透,使煲飯變得干硬。用中火收干時,鍋底會發出輕微的聲,此時就應該開蓋將腌好的食材鋪入,再沿著鍋緣倒入一些油,一方面避免鍋底燒焦,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米飯底部燒出一層鍋巴。
3、加了油之后就應該轉小火,過一會兒就會清晰地聽到鍋底發出更大的聲,這就是鍋里正在煲出鍋巴的聲音。此時為了讓位于上層的食材熟透,同時讓米飯充分吸收香氣,所以要用小火慢慢地煲。隨著鍋底的油被鍋巴完全吸收,聲會越來越小,直到聽不見,說明此時油已經充分被吸收了,那時就可以熄火燜了。
4、在小火慢煲的時候,有時因為鍋大火小,鍋底會受熱不均,為了防止這一現象,可以稍微搖動砂鍋,讓不同的位置都能均勻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