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們將吃看作是藝術享受,這種藝術享受包括味覺的、視覺的,思之于心,飲食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知味,也就是精于品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一般的人都可以體味,不過也都僅限于一般的水平,進入不了知味的境界,說不準還會鬧出不知所食為何物的笑話來。《淮南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楚國有人殺了只猴子烹了,請他的一個鄰居來共享,鄰居以為是他愛吃的狗肉湯,放開肚皮美美地飽餐一頓。吃完后主人告訴他烹的是猴子,鄰居聽了,趴在地上一下子吐了個干凈,這便是不知味的典型例子。吐了也就罷了,歷史上竟還有因不知味而丟性命的人,從美餐中釀出悲劇來。蘇東坡與他的妾朝云,在惠州吃了一次蛇羹,朝云以為是美味海鮮,吃得蠻有興致,結果聽說是蛇肉,也是哇啦哇啦都吐了出來,從此病臥數月,一命歸天。不知味而陪了性命,東坡先生痛悔也無濟于事。
古代知味者中,有一些特別精于辨味的高手,應稱之為“強舌”,佼佼者有易牙和師曠。一個是齊桓公的廚師,一個是晉平公的樂師,都生活在春秋時代。易牙能品出不同河里取來的水,師曠能猜出炊飯用的是什么柴。西晉時官至尚書令的荀勖,也能從飯味中嘗出所燒的柴為何物,這恐怕是極少有人達到的精味境界。
史籍中記載的最杰出的知味者,當數晉代的符朗。這位前秦天王的千里駒,降晉后官拜員外散騎侍郎。他吃雞,由味感可區別出雞為籠養還是露天放養;他吃鵝,能指點出熟鵝各部位本來的毛色。
要入知味的境界,必須善于總結。《中庸》上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之所以如此,就是一般的人在吃的時候,都沒有仔細品味,粗分出好吃與不好吃即止。殊不知同一人對同一味食物的品評,不同的時間也會有偏差,更何況品評的結果與品評者的嗜好、經歷等都有一定關系。一般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特別渴的時候,喝涼白開水都會覺得甘甜非常;特別餓的時候,吃什么都會覺得味美適口。這樣的時候,人對滋味的感知會發生明顯的偏差。這也即是孟子所說:“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饑渴之時,肯定是入不了知味境界的。
知味者還要掌握判斷至美之味的標準。歷史上對至味的定義是有分歧的,有以濃為至味的,也有以淡為至味的。所謂淡,是指食物的本味,或者說是真味,如菽麥、瓜果,味道都是淡的。許多崇尚以淡泊明志的人,都認為“至味皆在淡中”,所謂“五味主淡,淡則味真”。明代有人慣常吃濃味的雞鴨魚肉,有一天偶爾吃了頓淡飯,感嘆地說:“今天才知什么是真味,以前都被我這舌根欺騙了!”
什么樣的味最美,何味為至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清淡為美的。古人有“食無定味,適口者珍”的說法,這應當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味覺審美理論。覺得好吃,就是好東西,這道理大體是不錯的,卻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有的人本來吃的是美味,但心理上卻不接受,吃起來很香,吃完卻要吐個干干凈凈;有些本來味道不美的食物,有人卻覺得好吃,吃起來津津有味,并且回味無窮。例如寧波人吃臭咸菜,覺得臭氣中分明有比芝蘭還香的氣息,有比肥肉鮮魚還美的味道,于“腐臭”之中享有清香,道理正是如此。由此看來,如果僅限于口舌的辨味,恐怕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知味者。真正的知味應當是超越動物本能的味覺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