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合理的膳食組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方式、合適的營養素比例以及平衡膳食,是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必要措施。營養學家班德(bait)曾明確指出,“世界上的食物無好壞之分,只有飲食習慣的好壞”。科學的膳食結構會給人帶來健康的體魄,本文將從中外膳食模式比較的角度探討飲食結構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一、中外膳食模式比較
膳食模式(dietary pattern)是指人們攝入主要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構成。
(一)歐美發達國家:這類地區的膳食模式以動物性食品為主,含高熱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較多。
如下表所示:
(二)亞洲發達國家:以經濟發達的日本為代表的膳食模式講究動、植物食品并重,既保持了原東方膳食模式的優點,又汲取了西方膳食模式的長處。
如下表所示:
(三)發展中國家:這類地區的膳食模式因受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品為輔。
如下表所示:
(四)中國居民:由于我國屬于多民族 、多文化國家,加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存在差別較大。
以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全國第三次營養調查為例:
隨著經濟的發展,膳食模式的悄然改變還會導致現代病和“富貴病”的發生。
二、理想膳食模式與健康
合理營養取決于兩個要素:一是平衡膳食;二是生活條件。而理想膳食模式是一種以食物類表示的評價膳食營養水平的新方法。
理想膳食模式(DDP)如下表所示。
我國大多地區目前尚處于由溫飽到小康的過渡階段(尤其鄉村),由于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并存的狀態,科學地制定營養目標、合理調整膳食結構,用以指導攝入平衡膳食尤為重要。中國營養學會于1998年完善與制定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與“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
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堅持做到:
1、 食物多樣化,谷類為主;
2、吃蔬果類和薯類;
3、每天進食奶類、豆類及制品;
4、常食適量魚、禽、蛋、瘦肉類,少吃肥肉與動物脂肪;
5、清淡少鹽;
6、進食量與體力活動平衡,保持合適體重;
7、飲酒限量;
8、吃安全與衛生的食物。
三、膳食模式與疾病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以營養過剩和營養不均衡的疾病居多。其中癌癥和心、腦血管疾病已占前三位。
癌癥正在成為新世紀人類的第一殺手。研究表明:人類癌癥中約有1/3以上與膳食模式不當有關系。過多地攝入脂類與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腎癌等有密切關系;果蔬類攝入不足與直腸癌、胃癌、乳腺癌及食道癌等發生有關。當然食物中存在的致癌物及前體或食品加工不當也是癌癥高發的原因之一。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目前排我國城市居民疾病死因的第二位。科學研究發現:膳食中鈉鹽易升血壓、鉀鹽則降血壓;而增加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的攝入或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都有利于降血壓。高動物蛋白膳食模式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而豆類蛋白和植物蛋白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由此,理想的膳食模式提醒人們:進食要多樣化,應以谷類為主、多吃果蔬、常食奶類、豆類和適量的魚、禽、蛋、瘦肉類,保持進食量與體力活動的平衡,維持適當體重。合理的營養結構及飲食營養干預是保持人體健康,防治現代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的積極有效的有力措施。因而,生活中一定要以科學膳食模式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日常飲食,由點滴入手,從平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