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湯帶皮羊肉
古西南絲綢之路穿境而過的滇西永平,不僅有著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而且還擁有諸多享譽四方的特色美食。
在永平眾多的風味美食中,除了被譽為“滇西一只雞”、“雞中第一味”的永平黃燜雞外,理所當然到數帶皮羊肉了。永平帶皮羊肉性溫而火熱,其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鐵、磷等營養物質,均高于其他肉類;經常食用,具有通脈開胃、滋陰壯陽、提神補氣、強身健胃等功效。
永平帶皮羊肉的烹制,一般可分為清湯、黃燜、紅燒、蔥爆、清蒸等多種,但目前最為惹人喜愛的還是清湯帶皮羊肉。其特點是細嫩可口、味美回甜、麻辣適度,湯汁鮮而不膩。做清湯帶皮羊肉,大羯羊為首選。宰殺后,先用山茅草將羊毛燒盡,再用沸水燙洗,刮葉刮洗,待毛根已完全清除,方可連皮帶肉地開膛、剖腹。
烹制清湯帶皮羊肉十分講究。烹煮時,先用冷水將羊肉清洗干凈,再砍成大塊,加入優質山泉水,放入羊肉塊(羊腦墊底,頭蹄、肚雜居中,羊腿肉、肋骨在最上)。燒鍋,先旺火煮沸,打去所有浮沫,再用文火煮熟至骨肉分離。同時,另燒鍋煮羊血至熟,劃成小塊待用。然后,撈出羊肉,晾涼后切成薄片,回鍋,隨即加入湯汁、羊血,再用文火燒開。最后,備好食鹽、花椒粉、糊辣椒面、蔥花、姜末、蒜泥、味精、芫荽、薄荷或香菜等佐料,即可食用。
烹煮而成的清湯帶皮羊肉,香氣撲鼻,無腥膻味,湯汁乳白,肥而不膩,可謂“麻、辣、鮮齊備,色、香、味俱全”。若在數九寒冬里,三五個好友圍爐而坐,一邊喝酒,一邊吃肉,一邊暢談理想人生,再熱熱乎乎地冒一身汗,那真是莫大的福分和享受。
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永平清湯帶皮羊肉已被越來越多的客人所接受、青睞,并成為一個新的經濟亮點。目前,在全縣林林總總的上百家羊肉店中,最有吸引力、最為著名的還得數卓潘帶皮羊肉。高海拔原生態的優質牧草,純天然具有藥用價值的千百種樹葉,以及山泉水中所富含的豐富的礦物質等,均為當地黑山羊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永平卓潘特產的帶皮羊肉,堪稱羊肉中的上品、精品。
豆腐腸
顧名思義,豆腐腸就是以新鮮豬大腸、白豆腐、豬血、五花肉等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特色食品。永平豆腐腸主要產于廠街、水泄、龍街等鄉鎮的彝族山寨,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美食之一。
永平境內廣大山區、半山區的彝族群眾,家家戶戶都有宰年豬的習俗,少則一至二頭,多達三五頭。每年十冬臘月,氣溫日漸寒涼,人們便擇定良辰吉日,邀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宰殺年豬。灌豆腐腸,便是當天一項繁忙而又重要的工作。
制作前,須先翻出大腸腸壁,用溫開水浸泡,反復搓洗、沖洗數遍,再摻入包谷面、香櫞葉、青菜葉等搓洗、漂洗干凈,待無異味后,才將其復為原狀。同時,將自制的白豆腐倒入大盆(水桶)內搗碎、捏細,把豬血和五花肉碎末倒入盆里,加入適量的精鹽、料酒、姜末、茴香面、草果面等佐料,直至攪拌均勻,咸味、香味適中為宜。灌豆腐腸時,兩人配合為佳,既不能灌得太松,也不能過緊,否則容易變味。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相繼購置了灌腸機,操作時十分方便、快捷,即將攪拌均勻的原料倒入桶內,把鋼管插進大腸的一端,再用麻線扎緊另一端,用力壓入腸內即可。若里面還有氣體,就用繡花針刺孔、排氣。
最后,得將腸子分段地捆扎在竹竿上,懸掛在通風、透光、潔凈的地方,既不能在陽光下暴曬,曬了易發酸、發臭,也不能置于冰冷、潮濕、陰暗之處,否則容易發霉。一月左右,豆腐腸即可食用。食用前,將其外表清洗干凈,或用油煎,或以水煮,或是蒸燜。相較而言,用清水煮熟,再切成薄片吃,味最佳。
時下,在一些賓館酒店,也時常能吃到豆腐腸。可是,若想品嘗到傳統正宗、原汁原味的,唯有深入到彝家山寨,方能一飽口福。彝山彝寨特產的豆腐腸,一向以香嫩、酥軟、味道純正而倍受客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