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樟芝
樟芝又稱牛樟芝、牛樟菇,學名為Antrodia camphorata,屬于非褶菌目、多年生蕈菌類,表面紅色非常漂亮,內有孢子,它的子實體沒有菌柄,有強烈的樟樹香氣,味辛、苦。
樟芝生長在我國臺灣山區特有的國寶級樹種——牛樟樹(沉水樟)的樹洞中,枯死倒伏的牛樟木材陰暗潮濕表面也會生長,但產生子實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且生長期也僅限于每年的6~10月,因而自古皆罕見而稀少,被譽為全世界最昂貴的真菌藥材。目前樟芝主要分布在我國臺灣地區的桃園、苗栗、南投、臺東和高雄等地,其余地域則十分少見。
神奇的樟芝
早在二十年前,臺灣生化、中西醫藥界及政府相關機構均投入大量經費與人力,通過深入研究及無數次的臨床實驗,直至1990年才正式對外發表,證實樟芝完全沒有副作用,長期食用能活化細胞、改善體質、增強免疫。
樟芝的子實體中含有很多生理活性物質,如多糖(β-D-葡聚糖等)、三萜類化合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腺甘、核酸、固醇類等。
解毒在民間,樟芝常被視為非常有效的解毒劑。對食物中毒、腹瀉、嘔吐及農藥中毒等均有非常好的療效。早期的原住民以及林務局工作人員,都會隨身攜帶樟芝,一方面怕自己不慎在外吃錯東西導致食物中毒,另一方面亦可隨時幫助他人。
抑制癌細胞生長三萜類化合物是樟芝最重要的化學成分之一,也是其具有苦味的主要原因,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抑制組織胺的釋放,防止過敏、保護肝功能、促進血小板凝集。三萜類化合物的種類愈多,則愈有醫療價值。從目前的研究結果得知,每種靈芝內約有20~50種三萜類化合物,各種靈芝總計已發現近200多種三萜類化合物;而僅一種樟芝就含有200多種三萜類化合物,比靈芝多許多。此外,每種靈芝中三萜類化合物含量約為1%~3%,而樟芝中此含量高達10%~45%。
解酒、解宿醉樟芝具有解酒的功效,最早是從原住民部落間流傳下來的。每年原住民因飲酒過量而導致肝病變死亡的機率一直居高不下,但在喝過以樟芝煎煮的湯汁之后,肝病竟然不藥而愈。試驗研究顯示,樟芝能減少酒精性肝病的發生。
增強免疫力許多菇類中均含有多糖體,只是成分含量的多寡及多糖體構造之間有微小差異。多糖體最主要的作用是活化細胞、改善體質,因而樟芝能避免人體受到病毒的感染。
抗過敏樟芝不僅能預防酒疹的發生,而且可改善因過敏體質而產生的過敏癥狀(如食物、呼吸、皮膚過敏)。這是由于樟芝除了能增強免疫功能外,還能調節過剩的免疫力,從根本上預防組織胺的釋放,過敏源進入體內就不會引起過敏現象。
保護肝臟樟芝含有豐富的高分子多糖體和三萜類化合物,所以對保護肝臟、促進肝細胞再生、對抗肝癌有較明顯的作用。
預防心血管疾病樟芝中所含的腺苷能降低血小板的凝結作用,因而能預防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其所含多糖體中的β-D-葡聚糖能降低膽固醇、降血脂。
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樟芝中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是清除人體內自由基的重要物質,具有高抗氧化機能,可有效抑制活性氧群對人體造成的病變,延緩衰老。
樟芝的栽培
樟芝是牛樟樹的唯一寄主,由于牛樟樹是臺灣地區的特有樹種且數量稀少,加上樟芝神奇的藥效,使得野生樟芝的價格不斷高漲,盜伐者更是有增無減。為使更多的消費者從樟芝中受益,目前臺灣地區有三種人工栽培樟芝的方法。
椴木栽培法將牛樟樹椴木作為培養基進行栽培,優點是能獲得與野生子實體相同的生理活性成分,尤其是三萜類化合物。缺點是培養的成本高,培養的時間較長,需要1~3年。目前認為用此法栽培的樟芝子實體藥效最佳。
固體栽培法將樟芝菌種進行菌絲體培養,能獲得與野生樟芝子實體相近的成分,但不完全相同,培養時間約3個月。
液體栽培法利用液體發酵槽進行菌種液體發酵以吸收菌絲體,培養時間僅需1~2周,雖然能獲得較高的多糖含量,但無法取得野生樟芝特有的三萜類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