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盛夏,下班到家已面頰淌汗、背心半濕,真想有杯清涼飲品或來上兩只咸鮮酸爽的涼菜。驀然,眼前浮現(xiàn)出那已仙逝十年的媽媽慈祥的面容。
祖籍上海,父母均是“本地人”,住宅亦是祖父親建的又高又深的上海雙開間“石庫門”。記得仲夏午后,我姊妹們坐在前、后門洞開的大客堂間里,涼風(fēng)習(xí)習(xí),捧著一杯媽媽清早準備好的“薄荷糯米綠豆湯”或“芡實米仁湯”或井水里激涼了的用烏梅煮作的“酸梅湯”,清涼爽沁,適意極了。媽媽煮的菜肴清口別致、悅目爽心,例如:“酸拌三絲”、“椿芽豆腐”、“金鉤銀芽”、“扁尖蛋絲”、“蝦仁海蜇”、“鹽炒肉丁”、“咸魚蒸肉”、“菠蘿雞片”等等,可謂只只清新悅目、爽滑鮮美,以至我們姊妹五個再熱的暑天,亦是好胃口,從不疰夏。
我想,追憶媽媽最好的方法之一是發(fā)揚傳統(tǒng),讓媽媽的美食得以代代相傳。今年,我先試做了以下幾款。
一、 酸拌三絲
用料:瘦豬肉100克,鞭筍100克,雞蛋2只,生姜、青蔥各2克,黃酒、精鹽、生抽、米醋、味精各適量。
制法:1、豬肉整塊入清水,加姜片、蔥結(jié)旺火煮沸,烹酒,文火燜至七成酥,撈起撕成絲。
2、雞蛋酌加鹽打勻,文火攤成蛋皮,切絲。
3、筍去殼削去根部老皮,下入煮肉湯中,沸后文火燜30分鐘,撈起切成絲。
4、三絲加入鹽、生抽、米醋、味精拌和。
特色:咸鮮微酸。
小貼士:購不到鞭筍,可用扁尖代之。方法是加水煮沸后撈出擠干切段,撕成細絲。
二、 椿芽豆腐
用料:內(nèi)酯豆腐1盒(約400克),香椿芽25克,精鹽、雞精各適量。
制法:1、豆腐覆出,用涼開水淋沖后潷去水。
2、炒鍋置麻油少許,入洗凈并切成末的香椿芽,略炒,后拌上雞精。
3、豆腐裝盆橫切成片狀,撒上炒過的香椿芽。上桌食用時拌勻。
特色:異香、清鮮、爽口。
小貼士:若能購到新鮮香椿芽,口味更好。
三、 金鉤銀芽
用料:綠豆芽250克,金鉤(即蝦米、海米、開洋)25克,黃酒、精鹽各適量。
制法:1、金鉤用黃酒浸沒后隔水蒸軟。
2、綠豆芽去頭、尾洗凈瀝干,汆入沸水中約1分鐘,水沸即撈起瀝干。
3、蒸軟的金鉤帶鹵澆于銀芽上,加少許鹽拌勻。
特色:色彩清淡,吃口爽脆。
小貼士:蝦米要蒸軟透,銀芽要汆得生脆。
四、 蝦仁海蜇
用料:海蝦200克,海蜇皮150克,黃瓜50克,蛋清半只,大蒜頭1瓣,生粉2克,精鹽、生抽、胡椒粉、味精各適量。
制法:1、海蝦清洗后擠出蝦仁,入淡鹽水中輕攪,清水沖凈,然后用干凈毛巾吸干水分,加上打勻的蛋清、精鹽、胡椒粉、味精拌勻后,拌上干生粉,再置冰箱冷藏2小時。至?xí)r取出入沸水中汆至泛白即撈出瀝干。
2、海蜇皮先用清水浸一夜,撈起沖洗后切絲,再用沸開水淋沖洗瀝干。
3、黃瓜切細絲,用鹽略腌后輕輕擠干。
4、用少量涼開水溶入精鹽、味精以及制成泥末狀的蒜頭,拌入三料即可。
特色:色澤素雅,無油膩感。
小貼士:海蜇皮用沸水淋沖后會略呈卷曲,目的是為去除所帶水分,使質(zhì)感更脆。
五、 鹽炒肉丁
用料:豬后腿瘦肉500克,生姜、青蔥各3克,粗鹽1000克,黃酒適量。
制法:1、豬肉切成約2.5厘米見方的小塊。清水適量加姜片、蔥結(jié)煮沸,投入肉塊,見沸烹酒,再沸撈起,攤開晾至表面干燥。
2、舊鐵鍋內(nèi)置粗鹽1000克,中火炒至溫?zé)幔断氯鈮K,續(xù)用中火翻炒,直至肉塊泛淡黃色溢出香味。
3、用篩子篩去鹽,裝盆即成。
特色:夏令佳肴,肉質(zhì)緊實,越嚼越香。
小貼士:肉塊不宜過大,過大會炒不透,亦不宜過小,過小會太咸過硬。若用精鹽炒,肉塊可略大,且汆煮后晾至干燥透。
六、 薄荷糯米綠豆湯
用料:綠豆100克,糯米100克,小紅棗10只,薄荷葉(中藥店有售)5克,冰糖適量。
制法:1、糯米淘洗凈后用水浸泡一夜,瀝干隔水蒸熟。
2、綠豆加水煮沸,文火燜至酥爛,投入冰糖攪溶,離火后用冷水隔鍋激冷。
3、凈鍋加適量水煮沸,投下薄荷葉迅速離火,5分鐘后潷出薄荷汁待晾冷(如今有條件的均可冰箱冷藏)。
4、分盛時,碗中裝一半綠豆湯,舀上一匙糯米飯再添二匙薄荷汁,食時將糯米飯攪撥至粒粒散開。
特色:豆酥米糯,透心涼爽。有清熱解毒、止渴利尿、消腫下氣、厚腸胃、除煩熱功效。疲勞煩熱時喝上一碗,會頓感酣暢淋漓,倦乏全消。
小貼士:糯米不宜蒸得軟爛不成粒狀。
七、 健脾除濕平補湯
(即芡實米仁湯)
用料:芡實(又名雞頭米)100克,米仁(又名苡仁、薏苡仁)25克,小紅棗20只,糖桂花10克,白糖適量。
制法:1、芡實洗凈后加水用旺火煮沸,再改文火燜30分鐘。
2、投入洗凈的米仁、紅棗,待沸后續(xù)燜40分鐘,加入白糖至溶,攪入糖桂花即離火。
3、用冷水隔鍋浸至冷,入冰箱冷藏。
特色:芡實硬香,米仁滑糯。有健脾除濕熱、益肺利小便功效,乃家常平補湯。
小貼士:芡實不易煮軟,必須先煮;米仁較易酥軟宜后放。糖桂花不宜久煮,即下即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