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先后在媒體和全球公關公司工作,目前在某跨國公司從事品牌管理和公共事務。
閱讀9月期的《成功營銷》,第一篇文章《升級,策劃人的自我救贖》就是一個很有探討價值的課題,可以得到中國營銷策劃人對于如何做大做強業務的階段性思考;而且文章本身也表明,《成功營銷》試圖在將國內營銷實踐者的第一手經驗同國際最佳做法同冶一爐,促成兩個本來很少相互正視的同行們進行有意義的交流。我認為《成功營銷》抓住了中國營銷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主線。
我對這一話題也頗有一些想發表意見的企圖。雖然我曾經有8年的國內媒體經驗,但是自從進入企業界以后,一向是站在秉承國際化、專業化的立場來展開工作,所服務的諸多客戶幾乎百分之百為國際性大品牌。雖然對專業的營銷語言和工作程序多有體會,然而比照我的校友李光斗先生(李先生是比我高一屆的80年代末復旦學兄),卻是頗覺慚愧,作為大名鼎鼎的一線營銷策劃專家,他的文章(本期內即有《從好萊塢的發展看通脹壓力下的品牌經濟》和《升位》兩篇),我一直拜讀,并受益良多。我以為,來自本土市場的營銷策劃專家和立足國際經驗的專業服務機構從業人員,他們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后者應該更多地向前者學習突破清規戒律的大膽創意,比如說蒙牛贊助超女的營銷案例的獨創性和有效性足以進入哈佛的案例庫。
筆者更多地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也是上期首篇文章,雖然策劃人觀點各異而多未涉及的地方:為什么20年來中國營銷策劃人呼風喚雨之后,至今其主導的機構還處在小作坊、小公司的境地?有沒有可能在本土機構中產生認知度和服務廣度及深度堪比奧美的品牌?我認為,中國營銷策劃人的創意已經足夠了,他們應該更多地將精力轉向如何做大做強一家專業性營銷服務機構,使其成為一個強大的品牌。
我所說的專業性,應該體現在知識的積累、工具庫、系統、方法論和專業精神方面,更應關注專業服務公司所應具有的價值觀以及人才觀。中國營銷策劃人的腦子很好使,不過坦率地講在這些方面卻做得太少太少,比如說,幾乎沒有任何好的機制確保能吸引、保留和激勵最優秀的人才。
中國近20年來出了太多的營銷策劃大師,卻一直出不了值得尊重的營銷服務品牌,不是創始人不聰明,是忘了必須遵守一些基本的規則,盡管這些規則聽起來很普通。希望《成功營銷》能夠從更寬廣的視野來關注中國本土營銷機構的健康發展。
一點小小的不滿,《成功營銷》拿到了《廣告周刊》和《品牌周刊》的發布授權,這是雜志一個很好的賣點。但以目前中國讀者的成熟度而言,我懷疑這樣的英文加中文的轉載,是不是變得有點像《英語世界》讀本而缺少了對國際最新經驗的消化和深度分析。我的日常工作至少一半時間需要用英文,但作為理想讀者的我卻沒有耐心閱讀英文,畢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也不喜歡翻譯文章,更多的希望中國的營銷專家來推介國際經驗,畢竟,擁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員是越來越多了。
上期封面回顧
在《成功營銷》雜志第9期出刊不久,8月份的中國經濟運行數據出爐,8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即CPI)上漲6.5%,這進一步驗證了《成功營銷》“通脹陰影下,學會大營銷”封面專題的敏銳性和必要性。
當通貨膨脹成為媒體上、老百姓口頭經常出現和提到的字眼時,我們就必須開始正視可能到來的通貨膨脹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反應。可是,通貨膨脹跟營銷有什么關系呢?有人說,通貨膨脹是宏觀經濟的范疇,國家的宏觀調控也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企業對此就更無能為力了。那么,只是做做促銷,打打廣告,搞搞公關的營銷就更與通貨膨脹沒什么關系了。
但我們發現,每一次危機也都是一次機遇,只有具有長遠戰略眼光,或趁機打造品牌,或利用競價策略,或使用任何創新的營銷手法,用“大營銷”的觀念來營銷,這樣的企業才可能抓住機遇。反之,如果狹隘地理解營銷,減少廣告、渠道等營銷投入,以控制成本,那么無疑是鼠目寸光了。
基于此,《成功營銷》邀請行業專家對通貨膨脹陰影之下的企業營銷進行探討,既從歷史上的相似情況來啟發讀者,又從現實的角度分別分析了快速消費品行業、房地產行業和奢侈品行業三個行業的營銷應對戰略,想看看他們怎么說嗎?翻翻《成功營銷》2007年第9期雜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