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曾說過:“一個未經歷市場衰退考驗的企業,不能算真正成功的企業;只有經歷了市場衰退而自己卻保持不敗的企業,才是真正成功的企業。”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十幾年來,既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騰飛,也目睹了中國企業在危機中不斷掙扎、探索、求生的一幕一幕。這當中,有不少成功的企業危機公關經典案例,如肯德基的及時危機溝通、康泰克的勇敢自救等。當然也不乏因危機處理不當而引起大亂的事件,如雀巢對“問題奶粉”的沉默無為、SK-II被查含有違禁物質后的傲慢與無禮等。都說商場如戰場,一招不慎頃刻便導致滿盤皆輸。當我們懷著痛惜的心情看著那些曾經無比輝煌的企業于剎那間傾覆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中國的企業家們缺乏足夠的經營智慧,還是因為他們缺乏面對危機的認知、預警、防范和處理對策呢?

毫無疑問,答案應該是后者。中國二十多年來市場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不僅僅給企業帶來了效益與榮光,也帶來了各種風浪、挫折與危機。正如林景新先生在《中國式企業危機管理·序》中所說:“沒有人喜歡危機,但危機無處不在。”“中國企業家并不缺乏發展企業的智慧,缺乏的是相應的危機意識以及危機管理能力。”所以,企業要想在驚濤駭浪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首先樹立強烈的危機意識,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其次還要協調好各方利益的關系,建立系統的危機預警機制,加強危機管理能力。
可以說,應對危機的能力其實就是一個企業的生存能力。當危機未降臨于自身時,不必沾沾自喜,更不必暗自慶幸,看看周圍那些在危機中破浪前行或逐漸沉淪的企業,你是否可以由彼及此地想到自己?當自己也陷于此種境地,你將怎樣面對?抑或目前你已陷于某種要命的危機漩渦中,那也不必膽顫心驚,更不必張皇失措,靜下心來看看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里?下一步應該采取什么策略才能處理好企業與公眾的關系?如何有效地轉“危”為“安”,化危機為契機?這才是目前中國市場環境下的企業所應該重視和思索的問題。媒體作為當今世界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雙面角色。當企業發生危機時,媒體既是危機擴散的禍首,也是企業平息危機、消除危機負面影響的最好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媒體更應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充分發揮“喉舌”的作用,以最真實、最客觀的視角去報道事實。
最近,得知林景新先生的《中國式企業危機管理》一書已經出版,甚為欣喜,因為這本凝聚了作者創新思維與智慧的書為那些掙扎于企業困頓中的商界朋友們指明了方向,很可能就將成為你戰勝各種危機事件的良師益友。作為一名資深公關營銷顧問與危機管理專家,作者林景新在《中國式企業危機管理》一書中,所要著力探討和闡述的就是,企業在警惕防范危機發生的基礎上,如何為品牌構筑一道危機防范的天盾,在危機來臨之時進行有效的防范,在危機發生之后,能夠迅速處理危機,將負面效果降到最低。我相信,企業家們在看完此書后,一定能夠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中國式企業危機管理》,林景新著,已由廣東經濟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