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規模、產能,已經成為華晨汽車搶占時機的瓶頸。
駿捷一炮打響后,本土汽車品牌華晨正躍躍欲飛——大本營沈陽的工廠擴產,“南下戰略”布局中四川綿陽的華瑞汽車項目已動工,就連合資項目華晨寶馬的擴產計劃最晚明年初也要實施。
與之相關的背景是:產能不足讓駿捷有價無市,15.8萬輛中華轎車出口德國,8萬輛金杯海獅出口俄羅斯。這樣的機遇對苦苦掙扎的自主品牌來說,抓住了或許企業就脫胎換骨,出現質的飛躍,否則會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駿捷成功的基礎上,華晨汽車早就雄心勃勃。在華晨的“兩步走、翻兩番”的“十一五”戰略發展綱要中,華晨汽車明確提出2007年要實現整車年銷量30萬輛,年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實現第一個翻一番目標;到2010年,實現整車銷量50萬輛,銷售收入800億元,實現第二個翻一番目標。
所有的這一切都指向兩個字——“規模”,迅速擴展生產規模以滿足需求包括海外訂單,華晨正在為抓住這個機遇而上演“生死時速”。
華晨的形勢現在已經開始好轉。在前年虧損6.49億、去年虧損3.98億的背景下,華晨今年上半年銷量增長58%達14.6萬輛,銷售收入達185億,半年報顯示華晨終于扭虧為盈。
不過,現在看來,剛實現扭虧的華晨,其雄心和機遇都受到資金短板的考驗。
對于新開張的華瑞汽車新廠,華晨的規劃是未來形成一個年產15萬輛汽車整車、50萬臺汽車發動機的汽車集團,而2010年計劃完工的二期工程投資是10億。另一方面,華晨寶馬的產能要由4.1萬輛擴充到8-10萬輛,按照華晨和寶馬雙方各持股50%,華晨需要出一半的錢。顯然,在2010年之前,華晨需要拿出不少真金白銀。據報道,華晨方面準備融資20億人民幣,換句話說,華晨的資金缺口達20億。
7月5日,由于買賣萎縮,而為適應美國報告與注冊制度、審計等費用開支卻在增加,華晨決定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此時的華晨相比以前雖然是風頭正勁,可惜吸引不了美國的投資者,失去了一條融資渠道。
雖然華晨在香港上市,但其去年在香港發行的15億元可換股債券會影響其盈利計算,再通過華晨中國(1114.HK)來融資補足資金缺口亦非易事。至于華晨金杯,其走的是低端路線,在股市上仍然冠著“ST”的帽,要摘帽仍有待時日。
在駿捷走紅之后,華晨還能拿出什么產品業績來吸引投資者信心?
寶馬的外形、保時捷的底盤、高級轎車才配置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售價比同級別低2-4萬元,駿捷以這樣的高性價比來撬動市場。駿捷上市的首要使命就是要給華晨帶來人氣,而非利潤,結果如了華晨的愿。不幸的是,尊馳作為華晨的高檔車型承載了利潤的使命,卻被駿捷的光芒遮蓋,消費者往往盯上駿捷而忽略了尊馳。而在歐洲的碰撞測試結果,也影響了尊馳的銷售,尊馳在國內市場的降價(降幅達一萬)被認為與此有關。
斯柯達和卡羅拉兩款車的上市,給中級車市帶來沖擊,中級車型紛紛降價,或改款,或增加配置。作為新品牌的駿捷,為保持其突出的性價比只有隨之降價,雖然駿捷的生產規模擴大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部分消除降價沖擊,但駿捷也難以得到喘息之機。
為避免駿捷單兵作戰,除了駿捷車型自身的豐富外,華晨也進一步完善了三廂、兩廂、MPV、轎跑四個版本的經濟型家轎產品體系,這些新車型能像駿捷一樣受到市場的歡迎嗎?還得拭目以待。至少,華晨給予消費者高性價比這個購買理由來選擇駿捷,消費者同樣會以高性價比這個標準來判斷華晨的車。
相信有政府背景的華晨,不難解決資金問題。明星產品帶動生產規模擴張,生產規模擴張進一步增強產品競爭力,由此步入良性循環。華晨似乎已經把握住自主品牌突圍的方向,但產品作為企業戰略實現的載體,在駿捷之后,華晨必須多找個承重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