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居住地環境問題不僅已經成為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阻力,也成為研究人員和政府部門密切關注的焦點之一,由此凸現出對這一問題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上的緊迫性。根據對農村居住地環境惡化成因的分析,應當從核算指標體系和環境價值補償制度上建立治理農村居住地合理有效的機制。
[關鍵詞]農村居住地;環境成因;操作構想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7-0071-03
隨著我國技術進步的跨越發展,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步伐加快,城市環境日益改善,但同時也造成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導致了資源短缺、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尤其是農村居住地的自然環境惡化問題尤為突出,這不僅影響了數億農村人口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對農業生產也帶來了梗阻效應。因此,改善農村居住地自然環境已成為我國政府必須給予足夠重視的課題之一。
一、農村自然環境的理論動態
農村居住地主要指以自然村落為劃分標準、以農村居民戶主要聚居地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生活居住和生產環境,包括居住建筑物、鄉村道路、鄉鎮企業、河流、飲水設施等自然環境。農村居住地自然環境的治理主要是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問題。主要包括:環境惡化的成因、環境成本和環境治理分析三個方面。成因分析主要是找到引起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并為環境治理找到制度依據;環境成本分析主要分析我們的生產、生活對資源環境產生影響的定量標準,主要從存量和流量,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加以實證度量和預測;環境治理主要是對分析結論給予制度上的支持并通過具體政策設計改善農村居住地環境。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缺一不可。但關鍵在于借助計量和統計方法估計環境成本,通過分析引起環境惡化的原因和成本,對癥下藥,切實解決糾正影響農村居住地環境的不良生產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環境。
環境成本主要通過資源環境經濟核算加以解決,其基本策略是:通過價值評估核算幫助決策者了解農村環境的成本改善其自然環境所提供的服務功能。經過國內外學者們的不懈努力,這一部分理論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當前各國通用的方法是通過建立衛星帳戶,以附屬體系的形式將用實物量和價值量表示的環境因素納入到國民核算體系(簡稱SNA)之中,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環境因素修正的宏觀經濟指標c這樣做既不改變原有SNA體系,保持其使用的穩定性,又為將來對SNA體系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創造條件,因此是一種較為現實的選擇。聯合國統計署在1993年修正的SNA體系中就以這種附屬體系形式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簡稱SEEA)引入到其中,并提出了生態國內產出(簡稱EDP)的概念。 EDP的重要思想就是把資源作為耗減或退化從GDP中扣除。
資源環境成本包括環境退化成本和資源消耗成本兩部分:(1)環境退化成本。記錄核算期當年發生的環境收益和環境損失,以及環境收益和環境損失相抵以后的凈值,即環境損益凈價值;(2)資源耗減成本。記錄核算期當年發生的各種資源的增加量和減少量,以及資源增減數量相抵以后的凈值,即資源當期增加或減少的凈價值。但關于環境價值問題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尚無定論。
從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先后頒布了《21世紀議定書》,并加入了《京都協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方針,制定了相關的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源的有效保護。2003年國家統計局將資源核算納入到《中國國民核算體系(2002體系)》中,并在國內11省市進行了相關的試點工作。雖然部分省份因資源環境成本對地方經濟總量所產生的沖擊而退出了試點工作,但環境壓力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卻日漸明顯。因此,環境治理絕對是我國今后長期關注和重點研究的熱點課題之一。就農村環境治理而言,國內學者對該問題的關注也日益升溫。
二、農村居住地環境惡化的主要成因
農村環境惡化主要因農村環境退化和資源耗減產生環境成本,但環境成本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農村環境的污染源。因此,我們就要對其污染源和影響因素加以篩選分析,確定主要因素,然后通過建立指標體系從理論上指導相關部門保護、治理和改善農村居住地環境。就其成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現代化、工礦、企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的污染。首先是城市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三廢排放物污染了農村的水源、農田和居住生活環境。其次是農村工業化使快速發展的鄉鎮企業為農村發展和國民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使污染危害變得非常突出,導致環境惡化。目前,有不少江河湖泊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給當地農村造成嚴重的大氣、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直接威脅到農村人群健康。
2、農村生產、生活用地規劃不當引起環境惡化。農村聚居點、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和規劃不當,使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沿公路帶狀發展,或與工業區混雜,導致治污困難,引起農村環境惡化。另外,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垃圾產生數量增多、種類復雜,但管理相對滯后,亂丟亂扔現象普遍,致使垃圾污染將成為危害農村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
3、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等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引起農村環境惡化。在農村超量施肥,不但危害人體健康,還造成水資源的污染。據統計,我國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單位面積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平均利用率卻極為低下,這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形成環境污染,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及人體健康產生污染危害。我國也是世界上使用農藥數量最大的國家。但農藥的年使用量除了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這不僅使病原菌種群的抗藥性增強,導致農藥使用的惡性循環,使用次數增加、濃度提高,也致使農作物發生新的病蟲害。
4、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使用各種違禁有害添加劑、生長調節劑、激素引起農產品的污染。在生產上使用的各種保花保果生長調節劑、果蔬貯藏期間使用的保鮮劑。不但使果蔬產品受到污染,而且導致風味品質下降,造成食品污染,并使殘存在于畜禽體內的有害物質通過食用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5、農業生產不當處理方式引起農村環境惡化。養殖業的禽畜糞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為一個重要的污染源。在一些專業養殖村,養殖動物的糞便被任意排放到農村周邊地區,嚴重污染了環境并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此外,由于秸稈隨意焚燒造成的嚴重的空氣污染,給人民生活和經濟建設也帶來不良影響。
6、農村道路、交通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用機動車輛已在農村逐漸普及,這些車輛尾氣廢氣大量排放;同時由于許多鄉鎮和村問道路的路況差,機動車的行駛導致的粉塵也嚴重地污染了農村環境。
7、對農村植被和礦山過度開采,導致環境惡化。人們對森林和草地的濫伐和濫墾,引起水土流失和干旱,導致森林火災、森林資源減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逐步加速擴展,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各類礦產資源需求量急劇增加,一些地區在利益驅動下盲目開采,而許多礦產資源又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這就加劇了農村居住地環境的惡化程度。再加上許多農村基層組織為增加農民收入,盲目上馬旅游風景區和度假村,也是導致農村地區自然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誘因。
其根本問題是我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二元”社會結構。主要是長期存在的城鄉戶籍分割制度和“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導致農村居住地的環境保護長期受到忽視,環保政策、環保機構、環保人員以及環?;A設施均供給不足。再加上發展方式過于注重經濟目標,農業集約化生產、鄉鎮企業發展,基本不考慮其環境約束,引起經濟與社會的不協調發展,社會發展落后于經濟增長,造成農村由于基礎設施、管理體系等在內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供給制度缺失,致使農村居住地小污成大污,大污成大害。
三、對農村居住地環境治理的框架構建
政府對農村居住地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個,即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我國過去在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中使用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存在規范不夠、約束力不強、缺乏經常化和制度化的檢查與監督等同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政府應多運用經濟手段和立法手段來規范生態環境建設。目前,經濟手段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環境管理中的使用還不充分。隨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政府應加大經濟手段的使用力度,發揮經濟手段在農村環境管理中的作用。我國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設表現為已頒布實施了一批有關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法律,但法律體系還不健全,法律之間存在著某些沖突,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對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手段還必須強化,真正確立法律手段在管理農村環境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為了使上述三個手段有的放矢,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得以充分發揮其功效,我們首先應根據已分析的農村居住地環境惡化誘因,設立環境成本指標體系,就我國的實際現狀而言應包括三級指標體系,第一級指標有:企業生產危害指標、生活排放物量、交通工具副產品危害指標、農村服務業成本、河流污染指標、荒山開墾量等六大指標。指標設立的依據是將農村和城市企業對農村地區造成的生產性環境成本歸為一類,生活性指標歸為一類,交通工具單獨設為一類指標。農村地區的旅游景點和度假村屬于服務行業,將其合并歸為一類。河流污染和荒山開墾導致的環境成本屬于各行業生產和生活綜合結果,不便區分,因此應單獨歸類。二、三級指標也是根據核算的分類標準和具體情況將其劃分,具體詳見下表。

其次,根據上述指標體系。依據國民核算原理計算環境成本,可以通過農調隊進行抽樣調查,獲得相關數據。然后將環境成本(VC)從國民凈產值(NDP)中予以扣除,獲得農村居住地經濟的實際經濟狀況。就農村居住地而言,農村環境成本(NVC)應該從農業生產總值(TNDP)中扣除,得到真實的農業生產總值,用VTNDP表示:
具體模型如下:
VTNDP=TNDP-NVC
其中:
NVC=M+N+P+H+S+X
這樣我們就將農村環境成本核算納入到了國民核算體系中來。
為了更好的反映農村環境成本對GDP產生的影響,我們還可以從生產的角度應用柯布一道格拉斯(C-D)函數加以分析兩者的關系。首先在柯布一道哥拉斯中引入環境成本因素NVC,在這里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用N表示,建立模型:GDP=KαLβNγ
在模型中我們假定現有的技術、教育等因素不變,α、β、分別為資本,勞動和環境成本參數,且為負值,那么,α+β+=1。
根據上述關系,我們就可以獲得環境成本對GDP影響。在已知農村居住地環境成本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通過環境稅收和許可證制度、以及排污權交易、環境債券等方式對農村居住地的環境加以保護和治理,切實保證農村居住地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王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