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社會主義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重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次理論創新。對“以人為本”的理解目前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從價值視域、理論視城及實踐視域正確、全面解讀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7-0060-03
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全新的文明發展模式,以統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協調經濟、社會、環境、資源與人的關系,完善人的生存環境,逐漸增進人民福祉為手段,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它突出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凸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其它一切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目的是要用新的發展理念培養出能實施人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者、實踐者和有道德的人、全面發展的人。
一、價值主體視域中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辨識
以人為本是一個歷史命題,也是一個永久常新的話題。以人為本,首先是人類探索世界本原的一個哲學命題。中西方古代先哲們都在試圖回答和解釋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主宰世界的力量是什么,人和世界的關系是什么等問題。在古代哲學的舞臺上,答案可謂五花八門:一是“物本”說,即把某種物質形態視為世界之始基,倡導“以物為本”;二是“意本”說,即以某種意識和精神現象作為世界之本原,倡導“以精神為本”;三是“神本”說,即確認“神”是世界的創造者;四是“人本”說。因此,在古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本”是與“物本”、“意本”、“神本”等相對的一個哲學概念。“人本”觀一經提出就具有其進步性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正確的認識世界的重要起點。迄今為止,在學術界,人們對以人為本的理解尚有許多分歧和誤讀,也有人把“以人為本”看作西方哲學的專利,這是因為在歷史和現實中有過不同階級所提倡的以人為本,運用以人為本這個原則的主體不同,因而賦予這個價值原則的內涵也就會有差異。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以人為本相對于“神本”或“物本”來說是進步,但是這種“民為邦本”或“以人為本”無非是統治者的一種手段,目的是實現王道或霸道的政治理想;在近現代的西方人本主義那里,以人為本作為啟蒙主義思潮突出了人是目的的理念,對一切反人道主義的專制暴政是有利的沖擊;而馬克思的以人為本與共產主義的自由人聯合體這個全人類的美好理想相聯系,是人類價值觀的最高形態和進步。雖然資本主義以其高度生產力和商品貨幣關系使束縛于封建土地關系的勞動者得到解放,但是資本社會特有的社會關系的異化依然奴役和束縛著人,從資本奴役中解放全人類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價值觀的指向。由于作為出發點的人是抽象的,西方人本主義者的以人為本就只是一個抽象原則。而馬克思接受了近代古典人本主義人是目的的理念,揚棄了它的抽象性,把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意味著人和環境的關系必然成為觀察人、研究人的前提。
二、理論視域中的“以人為本”: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變革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
第一,“以人為本”思想源于《資本論》中關于人和人的本質等思想。其一、馬克思把對人性的理解進一步科學化和精確化。在《資本論》手稿中,馬克思反復強調:一是人具有“生產者的素質”,它作為“內心的意象”構成了人們生產活動的“動力和目的”。同時,人又具有能動性,它作為一種“自然力同自然物質相對立”,人的能力是實現需要的手段,是生產力和一般社會能力的主體內容。二是人作為社會的存在,人性是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統一,其構成要素是人的個體性和群體性。人的群體性存在形式與動物的群體性存在形式是有本質區別的。動物的群體性存在是由生理上完全特化了的個體所構成的有機群體,無法體現出各自的獨立性,而人作為一種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是在對群體的依賴中體現出各自的存在與個性。三是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性又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這也是人與動物本質的區別。其理性的一面表現在人是有感覺和有思維的,其非理性的一面表現在,每個人有不同的情感、興趣、愛好和意志,只有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才能實現對世界的認識、掌握和改造。其二,馬克思對“人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認為,首先,人的本質是一種關系范疇。這一本質特性的揭示,決定了要認識人,只能從主體與客體、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出發。基于這一出發點,他批判了從抽象的“人本身”、單純的環境和獨立于人之外的實體來理解人的本質錯誤。其次,人的本質是一種動態的范疇。決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是隨著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不斷改變而改變,社會結構也是隨著這種改變而歷史地更替。因此,對人的本質的考察也應隨著這種改變而不斷變化,要把人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和特定的歷史結構中加以考察,而決不能把人看作一成不變的東西。三是實踐是考察人的本質的基礎。實踐是整個唯物史觀的本質,也是馬克思對待人的問題的根本出發點,人的本質之所以既是一種關系范疇又是一個動態的范疇,歸根到底就在于人的社會生活和整個歷史的發展都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實踐的過程。人與人之間所結成的社會關系也是“實踐的即以活動為基礎的關系”。人的本質既是由社會關系和歷史過程所決定的,又是在自己的活動中所創造的。這種社會制約性和主體創造性的統一就是實踐。
第二,“以人為本”思想源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命題。在馬克思以前,人本思潮并不乏見,費爾巴哈就是人本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重視人,把人和自然視為哲學的最高對象,但他不理解自然,不理解人,更不理解人和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歐洲近代人道主義傳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實踐的人道主義”。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從受奴役、受壓迫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是一種“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理論,從始至終貫徹著“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不在于是不是以人為出發點,而在于以什么樣的人為出發點。唯心史觀的錯誤在于它們是從“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因而它們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沒有看到人的本質體現在人的“感性活動”之中,特別是體現在人們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則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說到底,就是把人的物質實踐活動、現實生產勞動作為出發點,把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馬克思把舊唯物主義重物輕人的傳統理論徹底改變過來。以實踐一人一世界的思維邏輯來重新解釋世界,構筑世界。他實際道出了一個最深刻的真理,即人及其實踐活動乃是世界之本,把對人的價值和全面發展理論置于由他實現了的哲學變革的基礎之上。
第三,我黨三代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人本觀的繼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人本觀的豐富內涵,為當代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我黨三代領導人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在總結國內外發展道路上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前提下,在準確把握新時期和新特點基礎上,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新的探索,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寫下了具有創造力的新篇章。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深刻理解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只有從受壓迫、受剝削的境遇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實現全面發展的理論命題。指出,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一句話,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他認為,要進入社會主義,必須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破除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的束縛,才能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他進一步強調,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殘酷地束縛著中國人民的個性發展,束縛著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破壞著廣大人民的財產。我們主張的新民主主義制度的任務,則正是解除這些約束和停止這種破壞,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他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這是實現人的個性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把人的發展包括個性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看成是一致的,他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消滅了剝削,實現了社會關系的根本性變革,為人的個性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這一目標達到之后,他更關注人民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鄧小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范。他把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貫穿在社會主義發展理論中,并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創新。一是始終把人作為工作的出發點。他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既規劃了生產力目標,又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目的和歸宿,每一步都有相應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標準,即“溫飽型”、“小康型”和“比較富裕型”。二是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由于我國長期以來把社會主義教條化,加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平均主義盛行。他反復強調,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三是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新思考。在鄧小平看來,人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主體性和價值取向。為此,他以生產力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據,把社會主義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前兩條突出了生產力目標,后三條強調的是人民利益目標,他所說的“共同l富裕”就是“使所有的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代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新階段,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集中的代表。在新的實踐中,黨的第三代領導人對馬克思的人本觀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江澤民一方面把發展先進生產力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開創性地將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準確把握了新時期的新特點,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它既是對馬克思“人始終是一切實體性東西的本質”思想的升華和創新,也是對重物不重人,只求速度不求人的全面發展等片面發展觀的否定。它與費爾巴哈所主張的“人本主義”和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有著本質區別。費爾巴哈所強調的“人”是抽去了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僅把“人”理解為生物生理上的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是唯心史觀的體現。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圍繞君主與臣民這一對關系展開的,它所強調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實踐中不可能有人民的影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其理論基礎,它所強調的“人”,是以現實、具體的人為根本,是唯物史觀的體現。隨后,胡錦濤在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它是一個全面系統的目標,其核心內容是作為社會主體人的和諧。它凸顯了人在社會和諧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社會和諧的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強調了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命題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觀在新時期的又一次繼承和弘揚。
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黨的三代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不僅作為一種理論,準確把握其深刻內涵,又作為一種實踐,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不僅當作一個目標。而且看作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使這一學說不斷得到理論升華,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
三、實踐視域中的“以人為本”:科學界定中國人的全面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新中國成立前,無產階級為了奪取政權,進行過急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階級斗爭對推動社會發展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盡管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但人們仍然習慣于用激烈的階級斗爭的辦法去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問題,以階級斗爭為綱”成了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的指導思想。“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極端,青年學生高舉“造反有理”的旗幟,盲目地批判和否定一切,人與人的關系十分緊張,人的自身利益,人的自由、幸福不能談、不敢談,人的自身發展成了禁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歷史。改革開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一戰略決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路線,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人的生存狀態有了很大改善。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一些新趨勢和新特點。同時伴隨著深刻而劇烈的社會轉型,各種社會問題和人民內部矛盾逐漸凸顯出來,有些矛盾還呈加劇之勢,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如果不及對、妥善地解決,將會延緩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重構社會結構,協調社會關系,化解各類矛盾,激發社會各成員的創造活力,使其各盡所能、和諧創業、和諧興國,把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馬克思根據社會關系與人的發展的內在聯系,把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由低向高的三個歷史階段: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階段。根據這個分析,當代中國人的“全面發展”基本上是人類第二時代的“全面發展”,離第三大時代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還非常遙遠。但是,從結構方面看,由于中國社會具有二元性和過渡性,人的發展也呈現著梯次推進的樣態。中國人同時實現著三個轉變:從傳統的人到現代的人、從片面發展的人到全面發展的人、人現在的生產勞動必然王國申的“自由”到未來超越生產勞動必然王國的“自由”,展現著中國人的發展進程。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