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實踐中,成功地開發理論資源、權力資源、組織資源和歷史資源,確保了黨履行好自己局部執政的使命,為在全國范圍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總結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中開發、維護和整合執政資源的經驗教訓,對于新時期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執政資源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7-0019-03
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是指黨在陜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的局部范圍內執掌政權。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實踐中,最大限度地聚集、生成、維護、擴充自己的執政資源,不僅確保了黨履行好自己局部執政的使命,而且為在全國范圍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總結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中開發、維護和整合執政資源的經驗教訓,對于新時期開拓黨的執政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先進科學的理論資源
理論資源,也就是意識形態的資源。任何政黨要有效執政,必須充分開發、利用理論資源。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迄今最為先進的科學理論和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的那天起,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擴展和豐富自己的理論資源。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形成了中國共產黨自己成熟的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從意識形態上解決了既吸收西方文化、又保持民族文化的問題,成功地解釋了近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問題,緩解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危機狀態,為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提供了先進的政治信念和精神支柱,指導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贏得執政和實施執政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思想征服和思想引導過程。中國共產黨歷來反對用強迫命令和物質引誘來實現并維持自己的執政地位。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最大限度組織一切抗日力量,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1935年12月,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指出:“如果說,我們過去的政府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的政府,那末,從現在起,應當改變為除了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外。還要加上一切其他階級中愿意參加民族革命的分子”。“我們政府是不但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延安時期黨的局部執政是在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上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要獲得社會各界最廣泛的認可,固然需要取得一定的政績,以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也需要以法律制度規范利益主體,更需要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擁有先進的理論資源的中國共產黨能夠為自身的政治理念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學說明,因而能夠保持強大的政治動員。尤其是對于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之外的其他階級和階層,這些階級和階層對于加于自身的政治權利不會完全被動的接受,中國共產黨向他們提供了要求其認同和接受的充足的理由,中國共產黨提倡的理由(意識形態)被他們認同和挑選,通過他們影響普通民眾的政治態度,認同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地位的必然性或者執政行為的正義性,進而提升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合法性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一套通俗易懂、緊緊抓住人民所關注的問題的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選用一系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獨創性的思想工作方法,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容易了解和掌握這一理論,并從內心認同、接受、理解黨的思想,與黨同心同德干革命,從而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正常運作。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時期領導權的取得,最根本的是靠自己理論的先進性,靠意識形態的吸引和“征服”。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深入人心,沒有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偉大構想,中國共產黨要取得民族資產階級等非勞動人民群眾的擁護是不可能的。
二、合法有效的權力資源
權力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執政資源。“權力是有組織地活動的群體中的特定的主體所具有的支配該群體的其他人的行為,迫使他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的能力。”中國共產黨從“八七會議”和南昌起義開始走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是一個拒絕用武力對待其人民的政權”。槍桿子的真正作用在于,它是新政權、新社會誕生的助產士,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不能靠武力來維持。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地位具有政治合法性。1937年9月6日,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國共產黨決定將蘇維埃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改組為陜甘寧邊區政府。10月12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第333次會議,以通過任命的方式予以承認,陜甘寧邊區成為“隸屬”南京國民政府下的一個地方政權。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地位不僅獲得國民政府的認可。更主要是獲得根據地人民的認同,各根據地人民舉行普遍的選舉,組成了各級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特別是陜甘寧邊區先后舉行了1937年、1940年和1945年三次普選,建立真正的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獲得了豐富的權力資源,使自身充滿魅力,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利用權力資源為人民謀取利益,共產黨人的言論行動,必須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負責的一致性;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權力資源的利用最集中表現在決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有效性和指導抗日民主政府發展的兩個方面。作為執掌地方政權的黨,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具有控制力。這主要表現為黨的代表行使邊區政府權力、處理邊區政府事務的活動和行為。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實踐中,黨依靠在各級參議會和政府中的代表,通過法律程序把黨的政策變為抗日民主政府的意志,把重要干部輸入到抗日民主政府各級政權系統。在陜甘寧邊區,邊區參議會和政府通過的許多綱領和政策都是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經過充分的民主方式與規范的程序,最后經參議會通過,轉變成為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的法律依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先后通過了《民主政府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四個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政府貫徹和落實了黨在抗戰時期發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實現了黨抗日救國和民主建國的政治目標,確保了黨對各抗日根據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及社會生活等各項事業的領導。
三、巨大嚴密的組織資源
按照政黨一般的運作規律,政黨組織規模的大小、黨員素質的高低、作風紀律的嚴懈,都會影響到執政黨的執政效能。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自身的組織發展,局部執政實踐中積累了巨大的組織資源,不但黨員人數上不斷增長,而且在質量上和包容性上大大提高,并且形成了一個結構嚴密、上下通達的組織網絡系統,正是借助于龐大的黨員隊伍及其發達的組織體系,從而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全面貫徹。
首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中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長征的勝利,以不爭的事實證明毛澤東軍事、政治路線的正確,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基本上確立毛澤東在黨內的地位。黨的七屆一中全會正式選舉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以毛澤東為核心,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參加的新的黨的領導集體正式形成。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從毛劉周朱開始,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成熟的領導集體”。其次,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中發展了龐大的黨員隊伍和干部。長征的勝利,使數萬名經過千錘百煉的革命力量得以保存,他們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極其寶貴的精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黨加快擴展自身隊伍同時,大力興辦各類干部學校,積極開展在職干部教育,培育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如抗日軍政大學,從1936年到1945年,共辦了8起,培育干部達29072名,連同12所分校,共培養干部10萬多名。最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中形成了完整的組織機構和組織原則。1938年9月,黨在延安召開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委暫行組織結構的決定》、《關于各級黨部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等文件,強調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比較詳細地規定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書記處及各級黨委、黨部的工作任務、職責范圍和紀律。在組織原則上,規定了個人服從多數,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的原則。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這種高度嚴密的組織形式,把黨員的作用發揮到社會各個層面上,并以民主集中制原則使黨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醞釀、決策、吸納、表達、規范控制機制,保證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全面貫徹。
四、深厚輝煌的歷史資源
這里所說的歷史資源是指,一個黨在以往歷史進程中所起作用的成效積累資源。一個政黨所擁有的歷史資源越豐厚,政治動員力就越強大。成熟的執政黨總是善于運用歷史上的輝煌成就來增加民眾的支持率。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執政黨對自身所犯的錯誤固然需要實事求是地總結,但切不可輕率否定自己的歷史。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時期,中國共產黨已走過十多年的風雨歷程,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社會中一個舉足輕重的政黨,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善于從經驗教訓中汲取營養,發展自己,為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勇往直前。中國共產黨在蘇維埃時期局部執政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政黨不善于從總結歷史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就不可能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政黨。一個執政黨無論從什么地方學習,都不如從切身經歷中,甚至是從自己所走過的彎路和所犯錯誤中學習來得更為直接、具體和深刻。
一個政黨要保持強大的政治動員力和政治凝聚力,必須善于挖掘和弘揚自己的輝煌歷史。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統治,建立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在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創造了許多光輝的業績,涌現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樹立了一座座歷史的豐碑。僅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戰爭中做出極大犧牲,指戰員傷亡六十余萬。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人民群眾更是犧牲巨大,傷亡達六百余萬人。”這足以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利益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黨的領袖們與在各自崗位上艱苦創業和奉獻的英雄群體和英雄模范人物同心協力,奏出了中國革命的時代強音。他們頑強的意志、高尚的品質、優良的作風、先進的理論、縝密邏輯思維等,鑄造成為偉大的延安精神,成為人們崇尚和學習的楷模。當然中國共產黨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挫折,在其局部執政的實踐中犯過錯誤甚至是嚴重的錯誤,但是中國共產黨能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和教訓。延安整風運動后期,中國共產黨認真客觀地總結自己的歷史,召開各種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座談會,使廣大的黨員和干部從切身的實踐經驗中,更好地認識黨的歷史上的是非問題,以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水平。在此基礎上,1945年4月25日中國共產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內若干重大的歷史問題做出了結論,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對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和黨的歷史上的許多是非問題認識上達到的一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積累下的豐富的歷史資源,一方面使黨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深深扎根,增加了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另一方面使黨擁有了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客觀上為其后執掌全國政權做了積極準備。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