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積極實施周邊外交戰略,成果豐碩。胡錦濤主席提出的中俄創建“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是我國睦鄰友好關系模式的一次新的探索,為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新階段奠定了基調。我國與俄羅斯當下面臨相似的戰略任務和發展機遇。發展“合作伙伴”睦鄰友好關系,對于鞏固我國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改善對俄貿易的市場環境、穩定能源供應以及平衡美國影響、淡化“中國威脅論”和維護有利的戰略機遇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推進“合作伙伴”關系,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互信,擴大經貿往來,拓展軍事、科技、安全和人文合作空間及增強兩國青年交流。
[關鍵詞]中俄關系;五個合作伙伴;戰略價值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7-0098-03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外交思想,對新時期我國睦鄰友好關系的發展進行了積極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胡主席最近提出的中俄創建“真誠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伙伴、共同創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諧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團結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是我國睦鄰友好關系模式的一次新的探索,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發展中俄關系的指導思想。
一
中俄建交以來,從“睦鄰友好”到“面向21世紀建設性伙伴”,再到“面向21世紀戰略協作伙伴”。雙邊關系連續邁上3個臺階。10多年來,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建立了元首、總理及部門間的定期會晤與合作機制,徹底解決了邊界爭議,舉行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取得了相互理解和支持。特別是2001年,兩國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和“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堅定意愿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為兩國關系長期、健康和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值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10周年之際,我國成功舉辦了“俄羅斯年”系列活動。今年3月,胡錦濤主席對俄羅斯進行了友好訪問。其間,胡主席與普京總統用“中俄共做五個合作伙伴”,為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步入第二個十年定下了基調。中俄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將把兩國睦鄰友好關系推向新的高度,對鞏固我國良好的周邊安全環境和維護戰略機遇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當前,俄羅斯“中國年”系列活動正在順利舉辦當中。中俄通過互辦“國家年”活動,向各自人民展示著兩國政治、經貿、科技、軍事、人文等各個領域的合作成果。并為新的更廣泛的合作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其中,雙邊經貿往來的日益密切和不斷升溫令人欣喜。據我國商務部統計,自2000年以來,中俄貿易額連續七年保持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31.1%。2006年雙邊貿易額為333.8億美元。目前,俄羅斯是我國第八大貿易伙伴,我國是俄羅斯第四大貿易伙伴。
同時,也應看到,與歐盟、美國、日本等我國其他重要的貿易伙伴相比,中俄貿易的整體規模及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比重都過小,與兩國的政治關系及睦鄰友好合作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此外,兩國在諸如歷史遺留問題、能源合作、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等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備受關注的能源合作問題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能源短缺,而俄羅斯手握能源王牌。在一段時間內,為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俄羅斯奉行“唯利益至上”原則,別有用心地加劇中、日、韓、印等國對俄能源競爭的局面。中俄石油運輸管道“安大線”的流產便是鮮明的例證。諸如此類不和諧的事件不僅影響中俄經貿合作的健康發展,而且從一定程度上還會危及兩國的政治互信及睦鄰友好關系。當然,這樣的問題或分歧并非不可化解的矛盾。中俄友好合作始終是主流,合作的利益遠遠大于分歧之所得。“五個合作伙伴”關系的提出為中俄發展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石,符合兩國戰略需要,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
二
俄羅斯是世界大國,又是我國最大的鄰國。目前俄羅斯的經濟實力和整體影響力雖不可與前蘇聯同日而語,但它繼承了前蘇聯的衣缽——廣闊的國土、豐富的能源,強大的軍事、科技實力以及民族凝聚力,仍是國際舞臺上尤其是東北亞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俄羅斯對我國周邊安全、經濟發展乃至和平堀起都具有極大影響。因此,發展與俄“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具有重大戰略價值。
首先,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鞏固我國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我國發展睦鄰友好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 “鄰國友好會給雙方帶來加倍的利益,同樣,鄰國不友好也會使利益受損備增。”俄羅斯是我國北部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和最為關鍵的安全變量。我國北線地緣安全環境的好壞最主要取決于能否與俄羅斯和平友好相處。歷史證明,中俄“和”則兩利,“斗”必俱傷。中蘇關系緩和之后,我國北部地區的安全環境大為改善,保持了30多年的和平與穩定。隨著中俄邊界爭議的逐步解決,雙方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不復存在。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將進一步深入中俄睦鄰友好關系。兩國做真誠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用“世代友好,永不為敵”奠定堅實的基調,使雙方都成為各自地緣政治“靠得住”的“后方”;做團結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有利于加強兩國戰略安全合作,有效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維護東北亞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安全穩定,確保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我國北部有利的周邊安全環境將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
其次,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改善我國開展對俄貿易的市場環境。中俄貿易起步較晚,長期以來雙方均把各自外貿發展的重點放在西方大國身上。兩國政府甚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沒有制定出開拓對方市場完善的整體規劃,雙方市場相互投資的規模和數量都相當有限,貿易秩序不夠規范,不和諧的事件時有發生。例如,俄羅斯境內“灰色清關”現象較為嚴重,通過“包機包稅”等途徑進入俄市場的大量我國商品難以獲得有效清關憑證,俄執法部門查抄罰沒我國商品的事件也屢有發生,致使我國企業和商人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做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伙伴,從戰略上進一步指明了雙方互利互惠開展合作的方向。兩國政府將以明確的政策和協議《2006-2010年中俄經貿合作發展規劃》和《中俄政府間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為指導,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積極改善貿易商品結構,發展新的貿易方式,加快落實投資項目,完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優化投資環境。
第三,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我國實現多元化能源戰略,加強中俄能源合作。能源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國內能源生產早已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對海外油氣依賴程度與日俱增。作為能源消費大國,我國需要建立多元、長期而穩定的油氣供應渠道,緩解長期以來我國石油進口形成的油源過于集中、海上運輸線單一且成本過高的不利局勢。作為能源出口大國,俄羅斯要為實現能源興國建立多元、長期而穩定的油氣銷售渠道。因此,從能源外交理念上看,中俄雙方具有一致性,即都要多層次全方位地加人世界能源合作與競爭,參與國際石油再分配。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大多還處在規劃階段,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進一步拓展。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推動兩國能源合作邁上新的臺階,即由單純的買賣關系逐步轉變為一種戰略關系。此外,還有利于消除中俄能源合作中俄方對我國存在的猜疑和防范,使我國資本進入俄方市場更加便利,以及加強在輸油管線走向問題上的溝通,減少磨擦和分歧。
第四,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平衡美國影響,防止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呈現出“一超多強”的態勢。作為“一超”的美國實力大大超出“多強”。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氣焰日盛,肆意插手他國事務。俄羅斯剛剛走出經濟困境,一心致力于國內建設和重振國威,卻處處遭受美國的遏制和弱化,其戰略生存空間不斷受到美國打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趨增長,美國已將我國視為最重要的潛在戰略對手,并從經濟、貿易、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對我國實施防范和遏制。中俄利益吻合、理念相近,命運休戚與共,日益鞏固戰略協作伙伴地位,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具有強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兩國建立的這種新型睦鄰友好關系,充分體現了冷戰后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趨勢,對推動世界多極化、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穩定必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中俄結成“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并非旨在針對第三國,亦無結盟以聯合抗衡美國的主觀意圖,但無疑會極大地增強民主和平的力量,客觀上能夠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形成一定的制衡,進而防止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
第五,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淡化“中國威脅論”,為和平崛起營造外部環境。中俄建交以來,和平友好相處一直是兩國關系的主流。但隨著我國經濟、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及我國在俄從事商貿、勞務、留學、旅游的人數不斷增加,俄羅斯國內一些人受本國和西方媒體言論的影響,對我國的日益強大和所謂的“移民”問題表示出主觀疑慮和擔憂。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中俄關系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摩擦,惡意制造“中國威脅論”,散布我國“人口擴張”等危害兩國關系正常發展的言論。俄羅斯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在中俄友好上意見基本一致,分歧主要在民間。發展中俄“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在增強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大力促進人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打消俄國內“中國威脅論”的生存空間,為我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
中俄毗鄰而居、唇齒相依,地緣關系緊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中俄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符合兩國的戰略指向,體現了兩國國家利益的根本要求,有利于推動國際格局多元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必將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和維護地區的安全穩定做出巨大的貢獻。當前,我國要把握戰略全局,著眼未來,抓住機遇,積極籌措,把中俄“五個合作伙伴”關系推向新的境界和高度。
發展中俄“五個合作伙伴”關系,首先是要進一步增強政治互信,完善高層會晤磋商機制。政治互信是中俄關系順利發展的前提。兩國關系10多年來穩步前進,連續實現3次跨越,同兩國始終保持多層次、多渠道的經常性對話直接相關,其中領導人之間的高層接觸和戰略磋商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要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做真誠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就是要繼續堅持以《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這個綱領性文件為指導,深入貫徹《條約》確定的“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和“永作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堅定意愿;要進一步完善兩國業已建立的元首、議長、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加強雙方在諸如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等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的相互支持,以及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相互溝通和理解。
其次,要進一步擴大經貿往來,打牢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的物質基礎。經濟合作是中俄關系順利發展的基礎。而與彼此信任并不斷升溫的政治伙伴關系相比,目前雙方經貿往來的規模和數額都顯得極不相稱。兩國領導人都認識到,經貿關系滯后是制約雙方關系發展的最大問題。發展“五個合作伙伴”關系,必須大力解決這個經濟“短板”問題。當前,對我國來講,要立足經濟互補的優勢,加強對俄市場規律和適應性對策的宏觀戰略研究,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加快推動一般貿易向雙向投資和共同科技研發轉變,重點落實好大型合作項目;根據《2006-2010年中俄經貿合作發展規劃》和《中俄政府間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積極與俄方擴展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科技、核能、原料深加工等領域的合作。尤其在能源合作方面,要立足長遠,本著互惠共贏的原則,化解分歧,消減磨擦,協調好雙方的利益關系。我國要抓住兩國政治不斷升溫的大好時機, “以政促經,政經并進”,力爭提前實現2010年前雙邊貿易額達到600億-800億美元和2020年前我國對俄投資累計達到120億美元的目標。
第三,要進一步增進科技交流,加強安全合作。科技交流與安全合作是中俄關系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中俄科技交流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恢復調整階段和中期的合作轉型規范階段,現已步入高科技產業化及創新合作階段。做共同創新的科技合作伙伴,要求雙方加強政府間、相應部門及地區間以及科研單位及企業間三個層次的合作。我國要堅持在“中俄科技合作委員會”確立的合作方針指導下,推進“官產學研”一體化對俄合作方式,擴大各省(區)、市經流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中與俄科技合作的項目和規模。特別是要注重雙方在軍事科技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不僅僅局限于從俄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和系統,更要引進制造這些武器、裝備和系統的技術,提高與俄共同研發的能力和水平。中俄安全合作體現的是兩國最核心的利益關切——雙邊安全。安全始終是兩國關系順利發展的最基礎性的利益。我國與俄建立團結互助的安全伙伴關系,要從戰略層面上籌劃安全合作機制、拓寬合作的領域;要在上海合作組織和其他亞太國際地區安全組織協議框架內,重點加強與俄在打擊“三股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國際恐怖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跨國犯罪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擴散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要不斷豐富雙方軍事合作的內容,積極籌劃開展中青年軍官交流,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等活動;密切與俄協調,共同致力于應對新的威脅和挑戰、維護國際戰略平衡和地區安全穩定。
第四,要進一步促進人文合作,增強青年交流。中俄兩個國家、兩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差異較大,兩國關系(前蘇聯時期)曾有過相當長時間不愉快的歷史。俄羅斯國內存在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和“移民”問題也給中俄關系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推進人文合作,和諧友好共處。是中俄關系順利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要以兩國互辦“國家年”,特別是今年在俄舉辦“中國年”為契機,注重發揮“中俄教文衛體合作委員會”和“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等政府間機構或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向中俄兩國人民介紹對方國家的生活、歷史、文化和成就,擴大中俄關系的社會基礎;推動兩國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以具體行動增進人文交流。做和諧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尤其是要加深兩國中、青年之間的友誼和了解,為中俄世代友好培養接班人。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