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為關中地區振興農村經濟、童振昔日雄風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發展經濟,對于縣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的關中地區來說,產業開發是振興農村經濟的根本出路。
[關鍵詞]關中地區;新農村建設;產業開發;產業合力
[中圖分類號]F3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7-0073-02
一、關中地區農村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關中地區農村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全省六大支柱產業中的果業和畜牧業主要集中在這一地區。主要表現為:一是發展快,總量大。2005年,關中地區果園面積、水果產量和蘋果產量分別為全省的49.2%、68.5%和67.1%,其中咸陽市的水果產量和蘋果產量都占了三分之一強,渭南市的水果產量和蘋果產量位居關中地區第二。2005年,關中地區奶牛、奶山羊存欄數及奶類產量分別為全省的94.1%、97.3%和95.6%,其中西安、成陽、寶雞的比重較大。關中地區的肉牛生產占全省的50%以上。2005年,黃牛存欄占全省的58.3%,牛肉產量占全省的69.1%。其中寶雞、渭南兩市的比重較大。二是質量優。2001陜西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園藝革命”,概括四項關鍵技術的口訣“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風靡關中蘋果園。改形后優質果率由40%提高到70%,產量增加20%以上。2005年9月份,銅川市綠色食品生產者技術協會的蘋果獲2008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一等獎,還被命名為“中華名果”。銀橋集團生產的“秦俑”牌奶粉、“銀橋”牌液態奶雙雙榮獲“中國名牌”產品。三是加工企業發展迅速。全省17家濃縮蘋果汁加工企業中,有16家分布在關中地區;全省75家乳品加工企業中,有72家分布在關中地區。我省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全部在關中地區。四是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逐漸形成。關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數量占全省的75%。這些充分說明關中發展農村產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加上關中地區二、三產業優勢。人才、技術、資金和區位優勢,關中城市群的優勢,關中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現代化快速發展的條件基本成熟。據此,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以關中地區的主導產業——果業、畜牧業為主,對該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開發問題展開討論。
二、關中地區農村產業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關中地區農村雖然已經形成兩大主導產業。但是傳統農業的遺產依然十分厚重,分散和半自給的小農經濟特征明顯,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農業的現狀與農業現代化的距離仍然遙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主導產業“大而弱”,其他產業“小而散”,產業競爭力不強。果業是我省第一大主導產業,它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也走在前頭。但是總體上說,產業化經營水平仍然較低,產業大而不強。以白水為例:白水蘋果面積已達到了人均1.7畝,但由于都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全縣單產水平僅為外國的1/3——1/5,優果率僅為35%,真正達到出口標準的僅有3%。發達國家蘋果產后商品化處理量幾乎達到100%。而我省蘋果產后經過簡單處理的僅占總產量的10%左右。加之果品貯藏、加工能力弱,果品價格難以大幅度增值。畜牧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傳統分散的飼養方式在生產中仍居主導地位。2005年奶牛、肉牛規模化飼養水平分別為33%和16%。以養牛大縣涇陽為例:涇陽的奶農正處在積累中,家庭養殖規模還不大,大多數農民僅養3-5頭牛。養殖小區建設還處在初始發展階段,目前全縣僅有31座,而散養牛仍占全縣總量的80%。
2、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差。作為農業產業化核心的龍頭企業,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既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對基地的帶動能力也十分有限。與全國橫向對比,2005年,全國580多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平均銷售收入、利稅額為9.4億元和55262i\"元,而我省省上重點扶持的省級以上36家重點龍頭企業平均銷售收入、利稅額僅為3.29億元和1400萬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35%和25.33%;另外,龍頭企業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產品結構趨同、低水平競爭嚴重。參照同行業國際水平,專家認為果品加工規模至少應在2萬噸以上才有競爭力,而陜西省現有12個加工企業中,僅有3個企業達到2萬噸以上的生產能力。
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對產業化經營的信心和積極性。大多數企業與農戶聯結松散,利益分配方式比較原始。在2005年全省統計的14534個農業產業化組織中,以訂單方式與農民建立產品收購合同關系的僅占13.76%,實行按利潤返還的合作方式的僅占3.37%,實行按股分紅的股份合作方式的僅占2.44%。在龍頭企業和農戶關系方面。不守信用是一個突出問題。據我們在白水調查,一方面,企業信用不好,對果農沒有保護價,有的一天變了5次價;另一方面,農戶不守信用,白水縣雷衙畜牧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投放到農戶中的基礎牛,到收牛期時,有的農戶不按合同交回公司,擅自出售到外省,造成公司牛源短缺。
3、農民文化技術素質低,農業科技推廣難度大。長期以來,我省農業人力資本投入不足,導致農民整體文化技術素質偏低,嚴重影響了農民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接受能力,進而使科技在農村的普及推廣難度增大。許多果農連最基本的果園操作技術都沒有完全掌握,更談不上對現代先進技術的應用。據專家介紹,蘋果的種植密度以每畝30株為宜,而白水縣果園的密度目前還是60株左右。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效率不高。直接導致農產品品質不高。
近幾年全省奶牛數量增長快,總頭數已過48萬頭,但個體產奶量長期徘徊不前,平均年單產僅有3噸多,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一般國家單產在6噸以上,發達國家甚至達到9-10噸。農戶飼養技術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許多農戶依然采用傳統飼養方式,飼養成本較高,即使每日單產達到18-20公斤,也仍然造成虧損。據調查,當前我省的養牛戶中,約有10-20%賠錢,30-40%能夠維持,約有30-40%的養牛戶經營效益比較理想。
4、資金投入不足,產業發展受到限制。農業產業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來源主要有各級財政、農業和農村其他產業積累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許多鄉鎮企業效益下滑'農業的自身積累日益減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產業開發的資金積累能力;從財政投入看,雖然各級政府對于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支持不斷增強,但是資金量十分有限,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
三、關中地區農村產業開發對策研究
1、積極培養市場主體,發展“老百姓經濟”。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廣大農民群眾經過市場磨練,正在走向成熟,正在進入市場主體角色,關中地區農民的創造力已逐步顯現。銅川市綠色食品生產者技術協會把最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于蘋果產業,為會員編制了電子檔案,制作了二維密碼,通過二維密碼可追溯蘋果生產過程,檢驗其是否真正綠色;周至縣樓觀鎮的幾位獼猴桃種植大戶、龍頭加工銷售企業自發組成了全國首家綠色生產自律組織——“有機獼猴桃種植聯合體”,號召果農實施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堅決禁用化肥農藥和果實“膨大劑”,保護獼猴桃產業。
這些來自群眾的創新給我們的啟示是,農民是市場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放手發展民營經濟,讓所有人充分發揮創造潛能,培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主體,形成“老百姓經濟”。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中產業開發的主要推動力量。讓農戶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激發農民闖市場的活力。這應該是做大做強產業的根本途徑。可以說,廣大農民成為自覺的市場主體之日,就是新農村建設成功之時。
2、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創出新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標準化產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已成為陜西蘋果“走出去”的一大障礙。農業產業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目前,要在產業化經營方面創新路。
首先,應把引進產業資本投資農業作為產業化的重要著力點來抓。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龍頭企業。關中地區龍頭企業規模小,在培育、做大現有企業的同時,應該放開眼界,廣泛吸引外界的產業資本進入。在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政府投入相對不足,如何發揮整個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將產業資本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這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家在新農村建設中大顯身手,取得了雙贏的效果。關中地區農村產業開發也應該把吸引產業資本進入作為一條有效途徑。專家預測,產業資本開發農業很可能是“十五”期間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爆發點。
其次,在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民之間建立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環節。我省在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模式的同時,應該積極探索有利于農業產業開發的土地流轉方式。建立聲銷聯合會等,為生產的規模化、規范化創造條件,也可以解決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不緊密問題。
3、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改造傳統農業的出路是對農業進行技術引進,以及向農民投資——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接受科學技術的能力。農民培訓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除了發揮楊凌農科城的作用外,靠農民技術員傳授也是一種好形式。農民技術員傳授的好處是,限制因素少,容易溝通,利益關系簡單,人多面廣,如果運行順利,可以幾何級數增長,很快形成燎原之勢。我們在寶雞陳倉區看到,山東壽光的農民技術員被請來指導大棚菜種植,很受當地菜農贊賞。壽光推廣蔬菜種植技術的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4、打破地城界限,構造產業合力。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是產業大規模開發的重要內容。開放意味著經濟要素在更大范圍的自由流動,打破區域的行政界限,實行大范圍的資源整合和重組,實行錯位發展,可以使經濟要素在集聚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效用。但是,目前由于地方之間利益分配沒有形成相關的協調機制,使寶貴的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或者造成產業同構、重復建設等資源浪費的結果。為此,關中地區農村產業開發要打破行政區界線,由省級政府進行統一規劃,以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區域比較優勢為依托,采取政策扶持等措施,促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規模化,產加銷的一體化,加工制品的標準化;要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和生產要素,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相對集中,發揮聚集效應。形成產業合力。真正把產業做大做強。另外,為促進區域合作,可以在縣域經濟考核指標中,加上區域合作能力方面的指標,而不能片面追求本級財政收入、GDP等內部指標。
5、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中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意見中,提出了以城帶鄉、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其對關中地區新農村建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關中地區是我省城市最集中的地區,關中城市群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群。關中新農村建設有條件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與城鎮建設相結合,實現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就是要改變城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發揮城市的擴散與輻射作用,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子。在這方面。首先必須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支持。在此大前提下,要抓好統籌城鄉資源配置,就是要統籌城鄉之間的各種發展要素,引導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創造城鄉各類經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制定落實相關配套政策,調動城鎮、鄉村兩個方面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要抓好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目的是要強化城鄉三次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現代工業理念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以特色農業的發展促進二、產業的升級,以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三次產業的融合,形成三次產業相互促進、聯動發展的格局:應當看到,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利益關系調整過程,必然要面對一系列復雜的矛盾和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還必須在觀念、思路、方法上不斷創新,不斷變革。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