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在延安時期確立的加強民主建設、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思想和治國理政的經驗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政治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實行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體現了我國人民民主的本質,具有巨大的政治優勢和旺盛的生命力。實行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對于保證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沿著民主化、科學化的方向前進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兩種形式的民主與兩種性質的監督,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建設政治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面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執政實踐;民主與監督;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法律監督與民主監督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8-0058-03
一、黨在延安時期實行民主接受監督的成功實踐
發揚民主是我黨堅定不移的目標,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已任。延安時期是黨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也是黨在取得局部執政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以及和抗日民主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推動社會和諧進步,取得了豐碩成果并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歷史時期。
中國共產黨是把抗日戰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階段看待的,把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作為貫徹和實現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先鋒陣地。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建立的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政權,所實行的各項新民主主義政策。表明根據地已經開始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人民群眾在根據地真正當家作主。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欣欣向榮,人們精神振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和實現美好的未來而作出了不懈奮斗。
毛澤東曾指出:抗日與民主互為條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證.抗日給予民主運動發展以有利條件:為了堅持全面、積極、長期抗戰,中國共產黨一直主張實行民主改革。一方面從政治制度上改變國民黨一黨一派的獨裁政體為各黨各派和各階級的民主政體,另一方面給人民以言論、集會、出版、結社與自由。但遭到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抵制和反對。國統區的人民根本就談不上民主與自由。而在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實行了“三三制”原則。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統一戰線的民主政權形式,成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的雛形。“三三制”原則的提出和實施,全面推動了各抗日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爭取到了大批中間派人群,孤立了頑固派。這種政權形式也是我們黨用以約束自己、加強黨對政權工作領導的一種積極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如謝覺哉在《邊區政權工作經驗點滴》一文中所指出的:“沒有各階層的人物當選,沒有各階層的意見反映,不僅非黨的,工農階級以外的,感到他們仍是被統治者,而且當政的黨員也會因無監督無刺激而不緊張起來,妨礙工作的進步?!?/p>
這表明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實踐中,已經提出了實行民主和接受監督的執政思想理念。對此,毛澤東后來有進一步明確的論述。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夕,重慶國民參政會褚輔成、黃炎培、冷才遹、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鈞等6位參政員訪問延安。在延安,諸公自由參觀,而給黃炎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延安街上的意見箱,每個延安人都可以投書,上書建議直指毛澤東。在訪問結束時,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出一個大問題:中共怎樣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個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p>
實行民主政治,擴大人民民主,尤其注意傾聽來自黨外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來自人民群眾特別是黨外人士的批評和監督,廣求善策,從善如流。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政權建設最重要的經驗。
二、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勝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確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這種國體相適應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這種國體相適應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種政體形成了我國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也是主要的兩種民主形式:“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2006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這就是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這是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對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成功經驗做出的新概括,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偉大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在我國,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和其他民主形式共同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行使。選舉民主主要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體現。我國憲法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大都l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同時,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大選舉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
協商民主主要是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來體現,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種組織形式來實現。1949年在籌備新中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就是通過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各族各界人士一起,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會,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重大問題,在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就共同性的問題取得一致性意見。這個過程就是運用協商民主形式決定國是的重要體現。同時,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國旗和國歌。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我國的普遍建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不要人民政協這種組織形式和協商民主形式,對此,黨內外議論紛紛。毛澤東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明確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礙我們成立政協進行政治協商,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的領導人物一起來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到1956年,他又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繼續實行協商民主奠定了政治基礎。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兩種形式互相促進,相輔相成。選舉民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代表性和真實性,協商民主則進一步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包容性。協商民主堅持求同存異,蘊涵著合作、參與、協商、包容的精神。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社會各界人士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并在充分、民主、平等、真誠的協商討論中達成一致。同時,協商民主堅持民主的多數與少數相統一,既反映多數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納少數人的合理主張,既聽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見,又聽取批評的、不同的聲音。從而能夠最充分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凝聚力量、集中智慧。
協商民主主要體現在政治協商活動之中。這種協商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協商,主要是采取民主協商會、小范圍談心會、座談會等形式;二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協同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協商,主要采取政協全委會、常委會、主席會議、常委會專題座談會、專委會等形式。這兩種方式各有特色,互為補充。
三、法律監督與民主監督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進程和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發揚民主就要提倡監督,完善監督機制,落實監督措施。
怎樣實現人民對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監督?新中國成立以后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逐漸摸索和形成了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兩種重要的也是主要的監督形式。首先是法律監督。我國憲法一再強調一切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的原則。根據我國民主政治的進展,憲法經過幾次重大修改,對公民和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權做出了越來越明晰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重要職權之一,就是“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要在本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法令的遵守和執行”。從本質上講,公民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大實行的這種監督,屬于行使憲法規定的權利,屬于國家權力性質的監督。
根據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踐和經驗,我們還有另一種形式的監督。在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通過相互提意見、作批評。這種監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將它稱之為民主監督。毛澤東在1945年同黃炎培那次著名談話中提出以民主和監督打破歷史周期率,從某種意義上講更強調監督;而“互相監督”則主要是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因為共產黨是執政黨,手中有權力,容易犯錯誤。毛澤東后來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大家知道,主要監督共產黨的是勞動人民和黨員群眾,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边M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和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參政黨。民主黨派從共同的根本利益出發向共產黨提意見、作批評,對于居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來說,益處自然更大。
民主監督是相對于法律監督而育的,是與法律監督性質不同的監督形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它所實行的監督是法律監督,是人民政協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其它人民團體所沒有、也不應該有的。但是,從我國人民的政治實踐來看,實行兩種監督比只有一種監督好處更多一些。人民政協對國家事業提意見、作批評,是一種有組織、有程序的反映愛國統一戰線各方面意見的群眾性監督。這種民主監督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同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監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所必須的。
民主監督是統一戰線、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一種獨特的監督形式,因而反映了我國協商民主的特點,是實現協商民主的重要載體。人民政協的委員包括經驗豐富的政治活動家、社會活動家以及科學技術、社會科學、經濟、教育、體育、文藝、新聞出版、醫藥衛生等各條戰線的專家學者,包括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港澳臺各方面的代表人士。他們經過調查研究,認真了解各自所聯系的群眾意見和呼聲,通過提出意見和批評,對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進行民主監督,對于幫助其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資本主義,有很強的針對性。
四、進一步搞好新時期的民主與監督
一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與發展民主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國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無論是選舉民主還是協商民主,無論是法律監督還是民主監督,都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以保證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保持正確的方向、鮮明的特色和蓬勃的生機。黨的領導是政治原則。強調黨的領導與發揚民主并不矛盾。一定要大力發揚民主作風,營造寬松的政治環境,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讓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講實話、說真話、道出心里話,特別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那樣一種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二是不斷推進民主和監督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關鍵在于制度建設。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按照憲法和人大相關法律、法規,按照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和2006年《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精神和要求,不斷推進我國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和法律監督、民主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機制,努力使民主和監督有規可守、有序可循,克服和避免隨意性。
三是充分運用黨在延安時期進行局部執政所積累的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呈現多樣、多元和多變的情況日益凸現,各種思想觀念交織,相互影響,相互激蕩,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不斷提高,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愿望日益增強。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國際敵對勢力與我們之間圍繞政權問題所進行的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密切聯系,相互交織。因此,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兩種形式的民主和兩種性質的監督,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一步搞好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使社會更加和諧有序,充滿生機與活力。
我們現在的情況與延安時期已有很大不同。但關鍵還是要有延安時期那么一股子勁,一種作風,一種精神,牢記“不要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和“兩個務必”,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和危機感,以中國特色的民主和監督為武器,創造出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新的政治文明,跳出歷史周期率,規避那種“政怠宦成”、“求榮取辱”和“人亡政息”的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