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社會公正,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當前我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存在利益表達主體缺乏利益表達意識、利益表達渠道不健全、利益表達方式不合理等諸多缺陷,弱勢群體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表達。構建和完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增強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意識。形成合理化的弱勢利益表達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達方式,有利于實現社會公正、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弱勢群體;利益表達: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8-0020-03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而構建和諧社會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實現社會公正,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長期以來。我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不完善,弱勢群體的權益不斷受到侵害,這顯然和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完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就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在這里,我們認為弱勢群體是指一部分社會成員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適應轉型期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而出現生活障礙和生活困難的人群共同體。利益表達是社會不同階層為維護自身利益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向國家和政府提出自身的利益要求以影響公共政策的過程。
一、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利益表達的功能
1、利益表達有利于實現社會公正。社會公正的意義就在于它為社會大眾提供社會分配的共識,對于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至關重要。“社會公正是公民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合意的標準,換言之,它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和平相處的政治底線。”我們知道要實現絕對的社會公正是一種空想,然而作為一種理念,社會公正是任何社會都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就像羅爾斯認為的,“正義是社會的首要價值。”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社會公正,當前我國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市場經濟,但是市場經濟往往不能自發產生公正的結果。“即使在市場經濟發揮很好的地方,分配的結果也不是按照社會所喜歡的那種減少收入和財富分配的過分懸殊的方式實現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結果往往容易導致社會兩極分化,社會弱勢階層的利益受到損害,社會公正的原則如果沒有政府的規制很難得到真正地貫徹和實行。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得到改善,社會弱勢群體勢必會被邊緣化,無法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損害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政府建立相應制度保證弱勢群體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可以避免弱勢群體被邊緣化,更好的維護社會公正。
2、利益表達有利于增強黨和政府的合法性。由于“政治正義性不足,現代性因素對傳統合法性來源和基礎的結構性挑戰,轉型期政府供給能力的下降,腐敗現象產生的政治離心力,社會結構分化構成了對政府合法性的威脅。”政府出現了合法性危機。維護現代政府的合法性不僅必要而且迫切,而利益表達有利于增強政府和黨的合法性。建立科學的利益表達機制,使社會弱勢群體自由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使自己的聲音更多傳達到上級。一般來說,黨和政府在對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有了正確和全面的認識以后,往往能夠出臺滿足弱勢群體利益需求的政策,使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戴維·伊斯頓認為“政治體系包含政治行為者的互動模式,那些人關心的是社會中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環境對該體系產生出各種不同的需求和支持,這些需求和支持通過公共政策這一形式轉化為輸出。這些輸出爾后會反饋到環境中,并影響體系的未來輸入。”通過政治系統輸入、轉換、輸出、反饋等四個環節的循環反復,不斷產生新的滿足弱勢群體利益需求的公共政策,使弱勢群體的利益得到保護。在這個過程中,弱勢群體對黨和政府的逐漸建立認同感和信任感,黨和政府的權威不斷得到認可,黨和政府的合法性也因此而不斷得到增強。
3、利益表達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社會穩定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之所在;社會穩定是我國改革開放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關鍵棋子;社會穩定是政治文明的保證。”近年來,我們國家和社會處于深刻的變革之中。生產方式上,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體制上,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接近完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于不斷完善之中;政治體制上,傳統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體制轉變;文化上,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變,多元化的文化正在形成。在這種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中。由于利益表達主體利益表達意識的缺失,利益表達渠道不健全,利益表達方式不合理,弱勢群體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甚至經常遭到侵犯。一些地方越級上訪、抗議和暴力對抗等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這些與我國實現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相悖的。可見,政治穩定有賴于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利益的維護和協調。決策者必須讓弱勢群體全面充分地表達他們的利益,深入了解弱勢群體的利益要求。充分的利益表達有利于建立弱勢群體對政府的信任和服從,是政府獲得支持的主要來源,其實現程度關系到政治系統的穩定,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存在的問題
首先,就利益表達的主體來說,弱勢群體自身不成熟,缺乏利益表達意識。改革開放以來,弱勢群體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中逐漸被邊緣化,他們文化程度低,在高強度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占有的社會資源少,抵抗社會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處于社會的底層地位,社會權利缺失;組織化程度低,對群體利益認識得比較模糊。正如徐玲惠認為的“由于在社會關系結構處于不利地位,導致弱勢群體的經濟資源貧乏;由于遠離社會權力中心,弱勢群體在政治資源或權力資源分配體系中處于不利地位;由于反映他們的信息和傳媒聲音微弱,教育資源和職業培訓的缺乏,弱勢群體的社會聲望和職業地位處于弱勢。”
其次,就利益表達渠道來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渠道不健全。當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是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主要渠道。然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真正能夠代表弱勢群體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而且這部分代表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很難準確和全面地把握弱勢群體的利益要求。當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渠道窄,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不完善,造成非制度化的利益表達頻繁發生,近年來,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數量呈上升趨勢,群體性事件的規模呈擴大趨勢,群體性事件的方式呈對抗趨勢,群體性事件的主體出現多元化趨勢”,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沒有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利益表達渠道不健全。由于沒有暢通的渠道來實現利益表達,弱勢群體往往只能訴諸于極端的行動取向或不利于社會穩定的行為。
最后,就利益表達方式來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方式不合理。根據憲法和法律,目前我國體制內的利益表達方式,主要有集會、游行、示威;信訪;聽證會;選舉;向人大、政協、人民團體反映;向媒體放映;向法院訴訟。表面上看,利益表達方式已經比較完備,實際上多數利益表達方式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多數利益表達以單一渠道,單一個人的方式進行,缺乏組織化的利益表達方式。當弱勢群體無法通體制內的利益表達方式表達進而維護自身利益的時候,他們往往通過體制外的利益表達方式維護自己利益。體制外的利益表達方式,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三、對構建和完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機制的思考
1、從利益表達主體來看,必須增強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意識。在社會轉型期,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消極意識對弱勢群體的主體意識的形成產生了負面影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順從和附庸意識,把人民改造成了順民、良民,扼殺了群眾的主體意識。導致群眾“參與意識淡漠,參與能力不強,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趨勢顯著,政治參與流于形式”。㈣因此,增強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意識,就要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使弱勢群體通過利益表達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增強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提高弱勢群體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長期的封建統治,我國底層社會缺乏民主觀念,維護自身權利的觀念薄弱,弱勢群體自發產生民主政治觀念可能性不大。因此需要我們從外部進行啟蒙,增強弱勢群體的民主觀念。基層政府可以通過建立面向弱勢群體的培訓機構如農民函授學校,提高弱勢群體的政治素質,增強他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觀念。(2)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我們知道知情是公民政治參與的前提,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信息具有“公開性、權威性、顯著性和直達性的特點”可以在社會上廣泛流通。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弱勢群體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運行機制和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可以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3)黨和政府積極推動政治參與。當前黨和政府應創造各種條件增強弱勢群體的民主參與意識,實現對權利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培養弱勢群體的自治、自主能力和獨立的政治人格。
2、從利益表達渠道來看,必須形成合理化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渠道。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黨派、大眾傳播媒介、非營利組織、信訪等構成了我國公民利益表達的主要渠道,然而實際利益表達的效果并不理想。利益表達渠道完善與否,不在于數量的不同,而在于質量的差異。具體來說,應在人民代表大會中,增加工人、農民等弱勢群體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使人大代表和弱勢群體形成更好的互動,更好地表達弱勢群體的利益;在大眾傳播媒介中,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問題,出現更多的象焦點訪談這樣的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節目,使弱勢群體的聲音更好地傳達到政策制定者那里進而引發政府的關注;在組織建設方面,當前我國雖然形成了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代表婦女利益的婦聯,但還缺乏農民組織,在這方面可以學習美國的一些做法,如美國建立了如全國農場主同盟、全國小麥生產者協會等組織化程度高、影響力大的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針對中國實際,可以建立行業協會這樣的功能性集團。讓農村的弱勢群體——農民進行利益表達,維護農民利益。
3、從利益表達方式來看。要致力于形成理性化的利益表達方式。利益表達方式按理性化標準可以分為理性化的利益表達方式和非理性化的利益表達方式。理性化的利益表達方式就是在制度和法律限定的范圍依照程序進行利益表達。非理性的制度表達指受到情緒左右、脫離了規范化要求的利益表達方式。當正常渠道無法實現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訴求時,非理性利益表達方式的出現就成為一種必然。建立理性的利益表達方式必須做到:(1)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和弱勢群體的聯系,在人代會期間,抓住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主要問題隨時上達,推行閉會期間人大代表圍繞涉及弱勢群體的熱點、難點問題議政的制度,為閉會期間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開辟新的途徑。(2)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利用政協活動范圍廣的特點,了解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不斷為黨和政府提供提供全面的決策信息,使黨和政府制定的決策更多地照顧弱勢群體的利益。(3)堅持和完善信訪工作制度,促進弱勢群體更順暢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完善信訪工作制度,“建立高效運轉的領導負責機制和協調、指導機制;建立暢通無阻的信訪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信訪網絡機制;建立信訪舉報查處機制;建立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障機制。”使各級領導干部通過信訪工作了解弱勢群體的問題,并采取切實行動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4)扶持建立各種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組織。弱勢群體自身占有社會資源少,素質比較低,在社會中競爭力比較弱,如果以個體的形式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有效回應,因此,通過建立維權組織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就顯得尤為必要。政府可以通過扶持建立各種社會維權組織,以利于實現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責任編輯:崔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