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和解決問題是貫穿于毛澤東發展生產力思想全部內容的重要特征,表現為從唯物辯證法出發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生產力思想,探討了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時期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多種途徑,論述了生產力的發展與諸多因素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毛澤東;發展生產力思想;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8-0060-04
毛澤東是一位舉世公認的辯證法大師,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矛盾論》、《論十大關系》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辯證法著作,而且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指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在探索中國發展生產力問題時,毛澤東準確地、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分析和解決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實際問題。正因為這樣,才使得他的發展生產力思想具有了科學性和可行性。今天我們研究毛澤東發展生產力思想中蘊涵的豐富辯證法思想,對于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研究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運用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原理,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生產力思想
矛盾學說是毛澤東辯證法思想的精髓。對于矛盾特殊性的闡述,則又是毛澤東辯證法精髓中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應當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絕對性。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假定如除去一切個性,還有什么共性呢?因為矛盾的各個特殊,所以造成了個性,一切個性都是有條件地暫時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對的。”這是毛澤東對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關系原理的總結,也是毛澤東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發展生產力思想的方法論依據。
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發展生產力問題時,強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當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社會革命是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無法超越歷史,由于沒有親身經歷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他們只能描繪一個大概的輪廓,特別是不可能對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的發展生產力問題給予詳盡的論述。他們只是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預見性地指出社會主義只能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應該“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毛澤東則在繼承馬恩發展生產力理論一般原理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建國初期的國情,把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原理運用于實際,系統地探討和論述了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問題:第一次完整論述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并提出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時期主要矛盾的手段;強調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衡量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實踐的作用好壞、大小的標準;提出要發展生產力,必須重視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提高人的素質,做到又紅又專;借鑒蘇聯的經驗,糾正斯大林在工業化問題上的失誤,提出要發展生產力,仍然要走工業化的道路;繼承馬列主義關于科學在生產力發展中有重要作用的思想,反復強調要發展生產力,必須搞科學技術;在堅持列寧關于通過改造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來發展生產力思想的基礎上,完整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通過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具體途徑。毛澤東關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論述,是把馬克思主義發展生產力思想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典范,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生產力思想的中國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二、依據事物矛盾的不平衡性理論,提出了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是在革命還是在建設中,共產黨中心任務的確定,要依據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在《矛盾論》中,毛澤東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但是,無論是主要矛盾還是次要矛盾,矛盾諸方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起主導的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建國初期,我國存在著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需要解決的問題千頭萬緒。毛澤東經過冷靜分析準確抓住了居支配地位、起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的矛盾,即主要矛盾。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找出主要矛盾只是解決矛盾的前提,同時還必須找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這對主要矛盾中,毛澤東認為由于生產力的落后,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的正確認識,毛澤東提出了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那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他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時期,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三、依據對抗在矛盾中地位的變化。闡明用革命和改革兩種手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矛盾論》是毛澤東著名的哲學著作,其中他對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及其關系做出了明確的概括。他指出,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的東西就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而斗爭性則貫穿于事物的始終,引起事物由量變發展到質變,使一過程轉化為他過程。在強調矛盾的斗爭性時他指出:“矛盾和斗爭是普遍的、絕對的,但是解決矛盾的方法,即斗爭的形式,則因矛盾的性質不同而不相同。”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矛盾之間的對抗是會發生變化的,“根據事物的具體發展,有些矛盾是由原來還非對抗性的,而發展成為對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則由原來是對抗性的,而發展成為非對抗性的。”當矛盾的對抗性發生變化后,解決矛盾的方法也要發生變化。毛澤東分析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他認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就表現為對抗性的,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對此必須革命之、徹底推翻之。這樣才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他在談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時指出:“除了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外,在國內,就是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對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矛盾進行了更高層次上的概括,在這里,毛澤東克服列寧斯大林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問題認識上的局限,明確提出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論斷。并且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資本主義社會等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呈現出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不改變的條件下,對現行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某些環節進行改善和調整,從而使社會主義制度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四、堅持對立統一規律,辨證地看待自由市場和國家市場,國營和私營的關系。指出為了發展生產力,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毛澤東發展生產力思想始終強調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中國人民的生產力,但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并不排斥利用資本主義,中國還需要適當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有相互對抗的一面,還有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即互相借鑒、吸收、利用的一面。毛澤東指出:因為中國需要發展工業,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私人資本,在戰后的中國都應給于充分發展的機會;要更快地搞社會主義,不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錯誤的民粹主義思想,我們不要怕發展資本主義;我們的新民主主義實際上是新資本主義,它的性質是幫助社會主義的,有利于社會主義的發展的。1950年6月、即新中國成立不久,他批評有些人認為可以提早消滅資本主義實行社會主義的觀點,他認為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是不適合我國國情的。特別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由于當時急于求成等因素的影響,在公有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出現了種種問題,滋生出“白天社會主義,夜里資本主義”、“地下工廠,地下商店”等現象。毛澤東沒有被“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唯一的經濟成分”的思想所束縛,辨證地看待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關系,他在同黃炎培、陳叔通等先生共議國事中,就此問題發表了如下談話:“現在我國的自由市場,基本性質仍是資本主義的,雖然已經沒有資本家。它與國家市場成雙成對。上海地下工廠同合營企業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需要,就發展起來。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最好開私營工廠,同地上的作對,還可以開夫妻店,請工也可以。這叫新經濟政策。還可以考慮,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開私營大廠,訂條約,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可以開投資公司,還本付息。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五、堅持內因外因的辯證統一,提出向外國學習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條件
毛澤東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內因和外因的辯證統一。毛澤東根據他對事物內外因辯證關系的理解來解決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既要立足國內又要向外國學習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根本,是實現現代化的立足點。我們只能“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中國人的事情只能靠中國人自己做。但是,發展著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整個世界的發展,為了使我國盡快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我們必須向外國學習。把“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學外國織帽子的方法,要織中國的帽子。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揚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為主”。
在如何向外國學習的問題上,毛澤東主張既要向社會主義國家學習,又要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不能孤立地只向社會主義國家學習,要學習一切國家的長處。我們向外國學習,主要是學蘇聯,但決不能僅限于學蘇聯。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東西,只要是好的,對我們有用的。我們同樣要學。我們對于“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同時,在學習外國的過程中,要堅持學習與借鑒相結合的方法。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不然它為什么能存在?為什么能發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各個國家和民族,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總是有優點和缺點這兩點”。因此,我們要學習外國好的經驗;借鑒外國失敗的教訓,從他們的教訓中學習,不走他們已經走過的彎路。強調要做好這些的根本點在于對外國經驗采取辯證分析態度,要認真地、具體地分析外國的長處和短處兩個方面并對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于認識主體來說,最重要的則是克服片面性和形而上學,既要反對盲目排斥外國的傾向,又要反對把外國的一切東西都看成是好的而一切照搬的傾向。
六、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探討發展生產力的途徑
毛澤東發展生產力思想對唯物辯證法靈活自如的運用,還表現在他提出了解決矛盾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堅持“兩點論”。“兩點論”是辯證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通俗表述,辯證法所說的“兩點”,并不是半斤八兩的關系,而是有主次和輕重的分別,是有重點的兩點。毛澤東將辯證法的“兩點論”運用于探索發展生產力途徑中的若干重要關系;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辨證地分析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強調既要重視人的作用,又要重視工具的重要性。面對建國初期,我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現實,毛澤東明確提出了他對生產力內涵的理解:“生產力有兩項:一項是人,一項是工具,工具是人創造的。”這里,他把生產力由經典作家的三部分變為兩部分:工具和人;在人與工具之間它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人是生產力運行的主導因素,是與工具優化組合的核心,對生產力運作水平、趨向具有決定意義。工具只有通過人主體性作用的發揮而產生功能,“工具要革命,它會通過人來講話,通過勞動者來講話”。“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毛澤東依據對生產力要素中人與工具關系的分析,強調要發展生產力必須重視人的作用。“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創造出來”,強調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必須盡量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的積極性。毛澤東不但重視人的作用,同時也重視工具的作用。他認為工具、機器直接表現著生產力的水平,要解決工具和機器問題,就必須走工業化道路,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把中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952年底,毛澤東在論述過渡時期總路線時,著重闡述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問題,并把工業化作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題,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來實施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工業化的實踐為我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運用“兩點論”進一步論述了人才紅與專的統一。毛澤東在探索如何發展生產力問題時,不但重視人的作用,更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多次提到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要做到又紅又專。所謂紅,就是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堅決擁護和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具備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水平。所謂專,就是要掌握有關專業知識,具有專業技能。為了達到又紅又專,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必須好好學習,一方面學習馬列主義,學習時事政治,爭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有所進步。另一方面要認真學習一些農業基本知識、技術知識和業務知識,要不斷吸收新的理論,盡可能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強調生產力的和諧發展
毛澤東強調“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作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看問題要從各方面去看,不能從單純方面看。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在研究中國生產力發展問題時,毛澤東認為不能只孤立地看待生產力問題,生產力的發展是與許多因素相互聯系著的,要研究和處理好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生產力發展與其它事物的和諧發展問題。
一是要處理好發展生產力與科學技術、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毛澤東密切關注當時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最新成果,并系統總結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指出:“資本主義各國,蘇聯,都是靠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我國也要這樣。”要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工業化進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要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到科學技術革命上去。“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要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就必須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能力和積極性。他說:“提高勞動生產率,一靠物質技術,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三者密不可分,是完整的統一體。
二是要兼顧和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這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在制定財經工作方針時就規定了在公私關系上,必須實行公私兼顧或軍民兼顧的方針。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又多次強調,我們的重點必須放在發展生產上,但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或三者關系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問題。在三者利益中,國家利益主要是指積累資金以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集體和個人利益主要是指消費。只講積累,不講消費;或只講消費,不講積累,都是片面的,只有正確地處理了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才能正確地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這三者的關系處理好了,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三是要處理好速度與比例的關系。縱觀毛澤東關于發展生產力的大量論述,我們不難發現其發展生產力思想的另一特點:不僅強調發展生產力,而且強調要快速發展生產力。他一直堅持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應該體現在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上,“所謂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比較舊時代生產關系更能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就是指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這樣一種情況。”這一觀點充分體現了馬列主義的立場。但快速發展生產力并不意味著單一地、盲目地追求高速度。特別是當他發現蘇聯因片面發展重工業而出現的各種弊端以后,一方面強調高速度發展,另一方面強調必須注重各種比例的協調發展。提出如果要想加快發展重工業,那就必須注重農業輕工業,以協調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如果想加快發展內地工業,那就必須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以協調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比例關系;如果想加快國防建設,那就必須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的費用,以協調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比例關系;如此等等。比例協調了,自然會帶來高速度的發展。破壞比例去追求高速度,就會欲速不達。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