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儀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發展和承襲下來的禮節文明規范,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中西方文化在稱謂與稱呼、見面、宴客、女士優先等五個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禮儀形態。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差異是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中西禮儀文化差異,承認和尊重差異,探尋禮儀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他文化的適應力,從而提高交際效率。
[關鍵詞]中西禮儀;文化差異;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8-0043-03
一、中西禮儀文化差異
“禮儀”是社會文明化的產物,是一種人為建構的用來在社會交往中規定人們言談舉止等行為的交際規范。只要人類存在交往和交際活動,人類就需要通過禮儀來表達他們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王曾說過,“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書”。中國自古以來號稱禮儀之邦,熱情好客,以禮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此也形成了豐厚的禮儀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時宜的封建糟粕,結合時代變化發展的實際,豐富發展其文明進步的內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國進入WTO之后,與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交往日益頻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禮儀風俗和傳統習慣,就有可能會引起誤會,導致交際無法進行。有些我們并不介意的言辭、舉止,在外賓看來也許是失禮、冒犯或無禮,從而形成人際溝通與交往的障礙。為了保證對外交往和接待服務工作順利進行,避免唐突和失禮,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國禮儀習慣和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體現出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禮儀之邦的風范。
禮儀帶有明顯的民族特點,是一種文化形態的象征和體現,人們言辭中、抬手舉足之間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會交際規范也千差萬別。中西禮儀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稱謂與稱呼、宴客、中西禁忌習俗及女士優先禮儀等五個方面:
1、文化稱謂與稱呼禮儀的差異。英漢兩種文化在這個問題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漢語文化中,稱謂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語文化中,稱謂是模糊籠統的。一個英語詞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對應八個不同的漢語稱謂。在稱呼問題上,漢文化一向認為小的、年輕的必須尊敬老的、年長的。我們常說老張、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張大嫂、李大媽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稱呼。而在英語文化中,除正式場合稱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識的人之間無論年齡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認為是一種關系親密的表示,即使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并沒有唐突或不禮貌的感覺,這與中國的禮節習慣完全相反。中國孩子要是對父母、祖父母,學生對老師直呼其名,那一定會被認為是十分無禮。在西方,“老”是虛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詞,稱別人為“老”則是一種輕視無禮的表現。
2、見面禮儀的差異。中國人見面握手時身體微微前傾為禮,特別是與上級或貴賓握手時,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國家認為這一動作顯得過于卑賤。中國人往往喜歡用雙手相握或右手緊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對方的肩或背,甚至摟著別人的脖子表示態度熱情和尊重對方,英語國家的人對此深感厭惡,認為他過于親密,表現出明顯的虛偽和不真。中國人見面經常問“你吃了嗎?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對此非常困惑,有時甚至憤怒,認為干涉了他們的私事。
3、宴客禮儀差異。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勸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顯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決不會勉強別人,客人往往隨女主人動作。主人一般詢問客人是否想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中國人則會主動倒茶或拿飲料,且要不斷加茶。西方人以喝完為禮貌,面對主人不斷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國人的習慣是不能讓杯子空著,客人杯子空著說明主人沒招呼好客人。
4、禁忌習俗差異。在西方,詢問別人的年齡、工資、婚姻、戀愛等都是大忌,隱私被認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中國,這些卻是經常交談的話題,人們不會感到不快或反感。登門拜訪一般是先應預約,突然造訪是社交禁忌。應邀吃飯,英語國家客人以準時或晚到幾分鐘為禮貌,提前到達則不僅為失札也會讓女主人措手不及,中國人習慣提前幾分鐘到達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別忌諱“13”這個數字,因為他們的救世主耶穌于13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人們據此產生了對13的恐懼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設法避開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桌,門牌、房間號、樓房避免標號13。但在漢語文化里,“十三”卻集“美惡于一身”,它既表示“愛撫,親昵”,又表示“鄙視,輕視”。中國人最忌諱的數字是“四”,因為它與“死”同音。
5、女士優先禮儀。女士優先在西方和國際交往場合仍是廣泛遵循的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無視這一原則是嚴重的失禮行為。在正式交際場合中,男女首次相識是否握手要由女士決定(除非男士地位極高或年齡極大),在室內握手時,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不起立。現代交際場合中“女士優先”的禮儀還有諸如進出門讓女士先行,上下電梯、汽車或進出門,男子主動為女士開門等。對于西方人的這種女士優先禮儀中國人很不習慣,中國人的兩條優先原則是老、弱、病、殘、孕優先和上級、長輩、貴賓優先。中國人之間沒有女士優先的禮俗,相見是否握手要由上級或長者決定,在室內握手時,女士也必須起立。
二、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本質上就是文化。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民族社會在長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各種地理氣候、政治生態、經濟等因素的無形凝聚,已成傳統,相對堅固。它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與作為異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價值取向上的比較、碰撞或融合。價值觀念體系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處于無形,但是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文化群體具有規定性和指導性的作用,是這個文化群體無意識的民族性格的基礎。每一種傳統禮儀原則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可以說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差異是中西禮儀差異的文化根源。
1、“天人合一”和“天人兩分”思想體系的影響。儒家思想在中國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它提倡“以類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中國人傳統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張“天人合一”,亦即主張人應順從自然規律,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哲學一直把“天人合一”視做一切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人們認為自然之中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個宇宙萬物,人們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順其自然,通過改變自身去適應自然,順從自然規律,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由于對自然規律的順從和對自然的迷信、懼怕和崇拜,使人們不得不力求形成一個和諧穩定的群體去適應自然,認為人只有回歸自然,將自我融入群體和自然之中,生命才有意義,人與自然才能達成“和諧”。“天人合一”思想必然會導致群(集)主義的價值取向。
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受基督教“原罪說”的影響,一生為贖罪而奮斗,致力于改造自然,將人與自然相分對立,認為人處在支配、征服自然的位置,解決人生問題強調個人作用。人們應該不斷地去應付自然的挑戰,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人只有在戰勝自然的艱苦斗爭中才能求得生存發展。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西方人充分相信個人的能力,認為個人不必依賴群體也能戰勝自然,這種“天人兩分”的思想勢必導致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
2、群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價值取向的影響。中國文化認為每個人不是孤立的獨立個體,而是群體網絡上的一分子。為了保持和諧的群體不至于分解離散,為了維護鞏固良好的人際關系,群體之間形成了一些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例如:重義輕利,內省、自制、等級尊卑,集體主義和對群體依賴等價值觀念。在以群體主義為取向的中國社會,人們的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和群體的期望,謙卑或其衍生物“卑己尊人”的禮貌行為是人人所崇尚的。“禮”文化教導人們要尊敬長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禮讓,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比如見了老人打招呼時應稱“老先生”、“老師傅”、“老大娘”、“老大爺”等,見了有職位的人打招呼要稱其職位以示尊敬。
以群體觀念為特性的中國文化重視處理人際關系,以自謙尊人、相互關切、互相體諒和以誠待人為其特征,在交際時喜歡同人私事,或毫無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中國人喜歡標榜“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事無不可與人言”。因為按中國的禮貌傳統,了解私事是接近對方、關心對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問候語中常常使用涉及個人私事的問題。這些交際語在西方人看來是涉及隱私的話題,而在中國人的眼中則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體現。根深蒂固的群體意識使每個人習慣的透明生活,同樣也形成了要求別人也透明的習慣。這樣個人的行為和意志常常要受到周圍無數有關無關、有形無形事物的制約,根本無所謂“隱私權”可育,個人的獨立意識只是—個空虛的概念。
西方人最為推崇的卻是個人獨立自主的個人主義。他們把自由、平等、民主、權利作為人生存的前提,這種價值觀念培養了其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西方人尊重個人權力,向往自由(freedom),崇尚平等(equality),這一“平等”觀念體現在打招呼、稱謂行為模式中,還表現為對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過分客氣和禮貌,對待家庭成員甚至是晚輩也是“謝謝”掛在嘴邊。以個人為中心的個體文化是個體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沖突,而且將交際規則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策略。對以個人主義為取向的西方社會來說,個人自由被當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必須遵守。隱私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它可以保護個人自主,免受他人的控制與支配。西方人的隱私意識很強,例如與人交談中人們忌談個人的年齡或疾病,這樣做是為了在社會群體中保持一種健康、年輕、完美的形象。作為一種隱私,人們回避個人的財產或收入這類話題,這樣做是為了保護自己,有利于個人的生存和競爭。
3、宗教信仰的影響。中國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皇權勝于神權,沒有一種宗教占統治地位,我國就總體而言,是一個非宗教的國家,因此中國禮儀沒有宗教色彩。然而在西方。基督教一直是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公元4世紀時,基督教就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成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如今,在歐美等西方國家中多數人都信奉基督教,僅美國基督教堂就多達四萬多所。在西方歷史上還曾多次爆發過影響深遠的宗教戰爭,因此西方禮儀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女士優先禮儀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為高尚情操的影響。對基督教徒(天主教與東正數)來說。圣母瑪麗亞樹立了尊貴貞潔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基督教文明尊崇瑪麗亞為圣母,對心愛的女性像上帝一樣頂禮膜拜,即使西方國家處在封建專制社會的中世紀時期,騎士的傳統也是以保護女性為己任。騎士都要選擇一位貴婦人作為尊敬、愛慕、服從的偶像,學會一套討好、效忠、保護女人的本領,不惜為她遭受苦難,獻出生命,這種“騎士風度”對社會風尚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對中西文化交際的啟示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要承認“不同”,在“不同”的基礎上形成“和”,即和諧、融合,能使事物得以發展。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用“和而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中西文化交流,在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基礎上吸收對方優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亦即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使自己的文化跟上時代,臻于先進的水平,才是一種積極可取的態度。
首先,禮儀是實現人際交往和諧的前提和保障。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形式更多,內容更復雜,但是作為維系人與人關系和諧的根本因素并沒有變化,人與人關系和諧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之上。人與人關系和諧需要一定的社會禮儀作為黏合劑與潤滑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是如此。禮儀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及個人的素質,是^們跨文化之間有效溝通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禮儀的差異源于不同的文化內涵,其在歷史演繹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本土文化的特征,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僅要承認差異的存在,而且要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跨文化交際成敗的關鍵在于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對異質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是避免文化沖突、實現平等交往、成功合作的必要條件。有意識地學習和比較不同文化中禮儀的差異,深刻領會其文化內涵,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他文化的適應力,能幫助我們預測對方的交際行為,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從而提高交際效率。
最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尋文化的互通性,發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觀念,加以現代化的闡釋,達成相互間的認同,從而建立一種互補互存的和諧關系。人人都有愛和被愛的心理需求,“愛”貫穿在不同文化的觀念中,是中西文化傳統都可以接受的普遍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各種關系時,平等友善的理念應貫穿交際行為的全過程。對于禮儀文化中諸如此類的共性,我們應予以充分的發掘,使其成為多元文化展開交流、對話、商討,進而達到求同存異和諧發展的堅實基礎。
正視差異,求同存異,保持積極的溝通心態,實現文化認同。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正確對人,正確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