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里開花墻外香”,曾經到過回郭鎮取經的溫州、無錫等地現已發展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潮流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今天的回郭鎮在河南卻影響甚微,這是一個多少有些酸澀的結局。
[編者]
回郭在哪里?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會覺得很唐突。因為,回郭淡出人們的記憶已經很久。這個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從上世紀40年代的北方“小上海”,到70年代的全國學回郭,到80年代引領中國私營經濟發展,再到90年代末遭遇重創后走向低迷。回郭鎮60年的歷史榮光,早已變成了一段塵封的記憶。
60年,整整一個甲子,回望回郭鎮的來路,其興也勃,其衰也忽。本刊試圖用這樣一篇不加述評而近乎白描的文字,來撣去回郭鎮的歷史塵埃,目的就是能夠留下更多思考的余地。
今天,關于回郭鎮的懸疑只有一個——到底是誰“扼殺”了回郭?
是市場的利器?
是政府之手?
還是回郭人自己?
眼下,隸屬河南省鞏義市的回郭鎮正醞釀一股新生力量。
7月28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位于回郭鎮的河南明泰鋁業有限公司正積極運作,有望年內上市。同時,屬河南大型國有企業的永煤集團正和回郭鎮有關方面積極接觸。
這是自上世紀末回郭走上式微之路后,久違的帶有澎湃動力的發展信號。
曾經,回郭鎮不乏輝煌,在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史上,許多學者考證的結論都是——“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包括大邱莊、南街村等發展民營企業的做法,都是在學習回郭鎮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回郭鎮,可謂中國民營經濟的發祥地。但上世紀90年代末,回郭鎮則開始式微。
回郭鎮原文化館館長楊樹林見證了回郭鎮民營企業的萌動和興盛,他說,“回郭鎮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其商業的萌動和成長直接見證了新中國民營經濟坎坷曲折的發展歷程。”
但其何以興,又何以衰?解讀回郭匆忙腳步,不由令人唏噓。
回郭鎮的春天
在回郭鎮人看來,他們之所以不像農業大省河南其他地方的農民那樣祖祖輩輩種地,是被逼的,原因是當地屬丘陵地帶,人多地少、僅靠種地難以養家糊口。另外,回郭鎮恰好依傍伊洛河,水路運輸發達的狀況,為回郭鎮提供了經商的便利。
但是,回郭鎮現代意義上的商業也并非自發而成,實際上和一個名叫李顯白的人淵源甚深。
清末民初,為發展民族工業,以李顯白為首的革新派人士率先在回郭鎮創辦了公立學校,并設棉紡織工廠,傳播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學校的籌建,得到了當地士農工商的極力擁護,“大眾奔走相告,提泥搬瓦,既落成,婦孺老幼,以入學為榮,工廠門庭若市”。
如此,以學校和紡織廠為依托,到20世紀30年代,回郭鎮各種商號、客棧、飯店、手工業作坊等應運而生,是為中國近代民營經濟的發軔和雛形。其中,以卷煙業發展最為迅猛,到20世紀40年代,煙廠最多時達48家,其中部分還實現了機械化。
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細節是,當時的卷煙機械都是木柄的,需要來回地搖,聰明的回郭鎮人將之加工成了鐵柄,生產能力隨之扶搖直上,遙遙領先當時的同行。
以卷煙業為基礎,紡織業、印刷業、糧業、花行、藥店、雜貨店、京貨估衣、客棧等也逐步發展起來,一街兩行,一個相當繁榮的工商名鎮雛形初顯。
據介紹,目前,河南省最大的卷煙工業企業也是長江以北最大的煙草集團——新鄭煙草集團就誕生于回郭鎮,原名是回郭鎮新中卷煙廠,后因需要劃歸國有,搬至新鄭。
同時,回郭鎮在老企業的基礎上又先后建立了鐵工廠、炸藥廠等企業,由于這些廠規模大、技術成熟、工人操作熟練,因國家需要先后轉為國有企業。
在20世紀40年代末,回郭鎮工商業已相當紅火,發展成了聲名遠揚的物資集散地,逢五、逢十集市,上市人數多達三四萬人,商賈云集,以致有“小上海”之美譽,電影《回郭鎮的春天》對當時的繁榮做了詳盡描述。
目光敏銳、敢想敢干,回郭鎮人開風氣之先成就了自己備受推崇的地位。
回郭鎮的老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當時多個鄰縣如登封、偃師等地的群眾說“去街上”,指的就是回郭鎮的商業街。盡管有些人去趟“街上”需要跋涉百多里,卻樂此不疲。
步入黃金年代
1974年10月,回郭鎮的社隊企業已發展到了57個,全鎮到處廠房林立。一些農戶家里買了拖拉機,農村澆地和耕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而當時,“文化大革命”的陰霾尚未散去,“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喧囂依然存在。
回郭鎮的富庶和特立獨行讓人吃驚,河南省決策者知情后隨即派《河南日報》記者調查,并發表了關于回郭鎮發展社隊企業的調查報告。后來,該文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和批示。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以《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為題轉發了該文,指出“回郭鎮人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找到了康莊大道”。
由此,回郭鎮享譽海內外,2年內先后接待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外賓。
據當時回郭鎮政府負責接待工作的李文奎介紹,接待工作開始于1974年,一直持續到1985年,鎮里、市里還為此專門建了不少招待所。回郭鎮精神和社隊企業的運作方法因此得以傳播開來。
而回郭鎮民營企業的大量涌現和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場大水有關。
1982年8月,伊洛河漲水,回郭鎮7個行政村被水所淹,倒塌房屋近4000間,許多建在低洼處的社隊企業遭受重創。
同時,改革開放戰略已經提出,中國經濟體制已悄然變化,精明的回郭鎮人看到了機遇。
憑借學到的技術、積累的資金,回郭鎮人選擇了自主創業——在廢墟上蓋上簡陋的廠房,購買機器,開始了以家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些村民則合伙辦起了簽訂有股份協議的股份制企業。一時間,民營經濟便如雨后春筍般在全鎮涌現。
根據《鞏縣志》(鞏義市原名鞏縣)記載:他們變圍繞農業辦工業為圍繞市場辦工業,走出封閉的農業框架,開始辦起了電線電纜、家用電器、機械、化工、化纖、輕紡、海綿設備、鋼板、農副產品加工等工廠,在很短時間內就開辦工廠1691家。
“目前回郭鎮最為有名的四大支柱企業——明泰、順源、鑫隆和萬達公司,都是那個時候起步的。”回郭鎮原辦公室主任孫志威老人介紹說。
時間走到1984年,回郭鎮工農業總產值在河南省鄉鎮中第一個突破億元大關。當年,河南省軍區還在回郭鎮召開了民兵帶頭致富現場會,時任省長何竹康、省軍區司令員戰景武均親臨現場指導。
借著這次會議的東風,回郭鎮的民營企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呈現出了“家家辦工廠,戶戶機器響,老少齊上陣,婦孺闖市場”的蓬勃發展局面,逐漸形成了經營銷售玻璃紗、棉紗、廢塑料、廢鋁線、廢銅等電線電纜原料專業市場,那時僅生產電線電纜的個體廠家就有1000多個,成為全國最有名的生產和產品集散地。
據統計,回郭鎮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而此時,鄧小平同志剛剛南巡講話不久,包括很多南方城市的個體、民營企業也剛剛起步,還處在小理發店、小餐飲店的起步階段。
發軔早、成長快,回郭鎮成為當時全國當之無愧的學習榜樣,領跑全國經濟潮流。
作為領跑者,一南一北,“中國兩大‘鎮’:深圳,回郭鎮”的說法開始流傳。
1992年可謂回郭鎮發展的一個頂峰,但也正是這一年,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的回郭鎮卻因質量問題遭受假電線電纜風波,開始了無奈的下滑之路。當時造成巨大破壞力的影響,至今依然痕跡深深,像針一樣扎在回郭人的心上。
與此同時,在蘇南等地,經過數次到中原取經后的近20年培育,回郭鎮精神在當地已扎下了根,民營經濟盡顯蓬勃生機。
幾年之后,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的回郭鎮,其光芒逐漸為后來者所掩蓋,最終走上了左沖右突的新的求索之路。
回郭鎮經驗
2005年6月,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鞏義市再次以位居第63位的成績入圍。這是鞏義市第7次位列全國百強縣,作為河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樣本,鞏義市被稱為“中原第一縣”。
以“鄉鄉有企業、村村辦工廠”所呈現的民營經濟的繁榮,和以民營經濟為經濟支柱的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使鞏義發展被當成一種模式,在河南省推廣。
“‘鞏義模式’是源自回郭鎮的。”談起昔日的輝煌,回郭鎮人臉上洋溢著自豪。
然而,在鞏義名聲大噪的今天,曾盛名一時的回郭鎮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除了一些人至今仍能記住假電線電纜事件外,回郭鎮似乎已從人們的視野消失了。
但有一個事實不容回避,“回郭鎮的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確實影響了整個鞏義的發展。”一位老鞏義人說。
上世紀50年代,趁著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機遇,回郭鎮建立了新中煙廠、鐵工廠、炸藥廠。到60年代,鐵工廠、炸藥廠先后被鞏義市收歸國有,成為后來的鞏義機械廠和103廠,成就了鞏義早期的工業基礎。
影響不止鞏義一地,提起回郭鎮,無錫人、溫州人、上海人……都很感激。
在一本無錫人所著的《走在全國的前列》一書中,這樣寫著:“無錫的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夠取得全國第一的成就,是因為早在20世紀70年代曾到回郭鎮參觀學習過,受到那里的社隊企業的啟迪,而后又因地制宜地發展了這種社隊企業。”
事實已經得到過眾多專家、學者的考證——現在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的起源,就來自回郭鎮。
如果不是上海人自己坦言,大概不會有人相信,回郭鎮對上海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上海地方工業志》中,明確標明:關于河南省鞏縣(現鞏義市)回郭鎮公社發展社隊企業的調查報告,對崇明的社隊企業發展起到了春風化雨的作用。
“光港澳旅游團和國際友人就接待了50多個,全國有29個省份連續不斷地組團來參觀學習。一天少則五六百人,多則可達兩三千人!”回郭鎮原黨委書記劉志剛回憶起當年的盛景,仍然非常激動。
為迎接每天大量的參觀團,回郭鎮特別成立了一個50多人的接待站。至此,全國掀起了學習回郭鎮的高潮,隨著一批批參觀團的到來,回郭鎮經驗如種子般灑向全國,遍地開花。
重創之下的式微
這是一個有些酸澀的結局——墻內開花墻外香。
后來曾經到過回郭鎮取經的溫州、無錫等地現已發展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溫州模式”、“蘇南模式”,但作為源頭的回郭鎮在河南卻影響甚微。
曾經盛極一時并讓回郭鎮人完成資金原始積累的電線電纜產業,也因假電線電纜事件而蕭條不堪。
回郭鎮人曾把它主要歸結于地方的環境,并舉例說,溫州鞋出事后,當地政府合理地給予規范、管理,溫州得以成功轉型。而1992年,回郭鎮假電線電纜事件曝光后,“相關部門幾乎天天來打假,一連打了3年。”當地一些老人回憶說。為此,回郭鎮還專門成立了電線電纜工商所,對電線電纜企業生產進行審查,對不達標的企業進行關停。
現在看來,此舉雖然對回郭鎮的民營經濟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壓或傷害了當地電線電纜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這和南方相關部門的一邊打擊假冒偽劣,一邊扶持引導生產有著天壤之別。因為只打假而不扶持,回郭鎮電線電纜行業從精神到行動都慘遭重創。”當地一些老人說。
而因為打假,回郭鎮不得已選擇轉產、從零起步,因此耽誤了壯大的最佳時機,分析人士說這應歸結為回郭鎮為什么沒有做大的根本原因。
回郭鎮一些當地企業家接受采訪時認為,事實上多年來,回郭鎮這個金字招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商業發展處于自生自滅的境地,打擊則加重了它的負重,“走得更艱難”。
此外,區域條件和觀念也使回郭鎮人備感失落。溫州處于開放的沿海地帶,那里具有相對自由的商業環境和較為完善的市場制度,而且,沿海地區后來對民營經濟的重視也為民營經濟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實,回郭鎮也有開放的機遇,《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一文發表之后,中央曾對回郭鎮批示“對外開放”。正是這個政策,才出現了全國各地紛紛組團前往回郭鎮考察的現象,才使回郭鎮有輻射全國的影響,但回郭鎮此后卻因種種原因失去了迅猛發展的機會。
時移勢易,由輝煌而式微,回郭鎮走到了今天,讓很多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