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沙文化產業的異軍突起,到長沙去參觀調研的各地代表團越來越多。在去年一個月內,僅長沙市文化局辦公室就接待了近百批調研團,平均幾乎每天要接待兩批。那么,為什么在現階段各個城市會如此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決策》:隨著長沙文化產業的異軍突起,到長沙去參觀調研的各地代表團也越來越多。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去年一個月內,僅長沙市文化局辦公室就接待了近百批調研團,平均幾乎每天要接待兩批。而且許多調研團隊的規格還很高,都是由書記或市長帶隊。為什么現在這個階段各個城市如此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諸大建:不知你們注意到沒有,長沙正式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在其城市建設提速,提出城市功能轉型時期,而現在多數到長沙去參觀調研的城市也處在城市發展的這個時期。所以這么多城市到長沙去學習應該與我國城市發展的階段有關。
我國城市發展按照數量以及內容可分為三波。第一波是改革開放之前。那時候普遍不認可城市化是城市發展的方向,當時,在城市的數量上表現為反城市化,在內容上表現為從消費的城市變為生產的城市。第二波是從1978年到2000年以后。這中間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重點發展鄉鎮企業,以鄉鎮企業拉動城市發展,這就形成了經濟學上著名的“蘇南模式”。不過,這種模式發展到后來逐漸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主要是鄉鎮企業對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漸減弱,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比較困難。所以,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我國城市發展的方向就轉向了大都市或城市群發展戰略,比如河南的鄭汴洛一體化等。這樣一來,我國城市發展基本就是以大城市帶動小城市。
現在,我們正處在我國城市發展的第三波,這個階段大約將持續到2020年。在這個階段,我國城市發展在總體及細節上都面臨著一次轉型。在總體方面,這種轉型可以概括三個趨勢:從經濟增長到人類發展,從物質資本到綜合資本,從政府管理到網絡治理。
《決策》:能否請您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城市發展的第三波?這一波與第二波有何不同?
諸大建:在城市發展的第二波,城市發展完全是一種數量擴張。所謂數量擴張就是圈地型的,蔓延型的發展。從產業上來說,就是粗放型的工業化,工業園區一圈就圈一大塊地,圈了之后卻多數是空著。從居住上來說,城市整體居住條件不高。從城市文化上來說,表現為破壞傳統,建造一些“假冒偽劣”的仿古建筑。
而城市發展的第三波就是要把城市從經濟主導轉向生活主導,從創造就業轉向構筑適宜的生活空間,從經濟增長的引擎轉向文明的樂園。多年來,我們城市關注的重點不是人居而是經濟,只要你能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可以犧牲。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現在在城市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成了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務。其實,在招商引資中,企業不僅會關注你能給他多少優惠政策,也會關心你這個城市整體發展的品質。比如跨國公司到你這個地方來發展,不僅僅會關注你能給他提供多少稅收優惠,還會關注他在這兒是否能招到高素質的員工,過來之后孩子學習、生活休息等是否能舒適。
也就是說,在城市發展的第三波中,一個城市要有“三性”—城市的可居住性、可投資性和可旅游性。目前,我國城市在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城市人口越來越多、交通半徑越來越大,但就業問題也越來越麻煩、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長沙在這幾年卻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有效的提高了這個城市的可居住性、可投資性與可旅游性。
《決策》:那么,這其中政府應該如何作為?畢竟相對于城市轉型這個概念,僅僅重視和發展文化產業似乎還是不夠的。
諸大建: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三方面來做,即提高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城市的社會競爭力和城市的環境競爭力,而且這三方面要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要增強這三方面的競爭力,并將這三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必須變革現有城市發展建設的模式。現在,城市建設基本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要提高城市競爭力就必須讓你的居民參與到城市發展與建設中來,形成互動,也就是說要形成一個能讓各方參與討論的氛圍與機制。因為,如果能有機會參與討論,大家就會更關注城市應該朝哪一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