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亦稱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和行為因素關系密切的軀體疾病。它們具有器質性病變的表現(如冠狀動脈硬化)或確定的病理生理過程(如偏頭痛),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與預后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心身疾病近年來患病率迅速增加,調查表明,在綜合醫院門診病人中,心身疾病占1/3以上。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均臻完善的狀態。”因此,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那么,心身疾病有哪些呢?常見典型的心身疾病有: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偏頭痛、消化性潰瘍、腸易激綜合征、支氣管哮喘等,還有潰瘍性結腸炎、神經性皮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社會、心理應激因素包括的內容和范圍很廣,它可來自個體、家庭、工作單位以及社會結構各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職能與地位的人均可體會到不同的社會、心理因素。如個人的不幸遭遇,戀愛、晉職、晉級受挫,社會地位的改變,如遭遺棄、受歧視等;家庭中人與人之間不和睦,不團結,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嚴重,或婚姻裂變,親人重病或喪亡;或工作負擔過重,角色沖突,缺乏勞逸的調節,或職業與自己的興趣抱負不一致,或受處分挨批評等。這些不良的有害刺激則會導致不良情緒反應,如焦慮、緊張、抑郁、壓抑、沮喪、憤怒、悲哀、恐懼等,并常出現回避行為。此外,不良應激因素造成的后果,還與個人的性格特點、應對能力以及應激因素的程度、突然性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心理因素常從三個方面影響軀體疾病:①心理因素與軀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康復維持著暫時的但較為直接的聯系。②心理因素導致對疾病的醫療處置難以進行,如患者不配合治療,不遵守醫囑等。③心理因素還常導致病人不愿承認或改正可能引起或加重軀體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不講衛生等種種不良生活習慣。
導致心身疾病的機體因素,主要可歸納為三個方面:①個體生理素質存在對某種疾病的易罹患性。盡管精神刺激是多種多樣的,但反應則根據個體而定,有些人可能以心血管為主,而另一些人可能以胃腸反應為主。②個性特征和行為方式的關系。研究認為,具有積極進取、爭強好勝、急躁、安排任務過多的所謂A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冠心病及發生心血管意外。而不良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如嗜煙、暴飲暴食等)與許多軀體疾病如心血管病、腫瘤的發生有密切關系。③社會、心理刺激因素,如經歷過多的負性生活事件,又缺乏有效的社會與家庭關心和支持,或人際關系障礙等,都會對軀體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不利影響。
那么,如何預防與減少心身疾病的發生呢?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要動員全社會參加,而且在兒童時期就要予以重視。
(2)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矯正不良行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不良飲食習慣、生活沒有規律等,會使心身疾病的發病明顯增多,因此需要采取心理、社會干預措施,轉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
(3)完善社會支持體制,增強應對能力。__j社會支持系統完善,患者的應對能力增強,會使心身疾病患病率明顯降低。
(4)開展心理衛生服務,加強危機干預。在社區和各醫療單位要重視開展心理咨詢業務(包括熱線電話咨詢)。經驗與實踐證明,此項措施能有效地緩和心理、社會應激反應,改善患者的應對能力,減輕痛苦,克服危機,對心身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都有重要意義。
(5)識別高危人群,及時處置危機因素。如本人是A型性格之人,或雙親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者,應作為高血壓、冠心病的重點預防對象。
(6)保持平和心態,重視行為藥物治療。平時要注意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戒怒慎思,心情愉快,并重視減肥和運動健身等,這對預防、治療心身疾病意義重大。此外,精神藥物如抗焦慮、抗憂郁藥物的及時應用,對防治心身疾病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
(編輯 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