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網絡文學 網絡傳播 現狀 出路
摘 要: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也以全新的姿態出現于文學殿堂。網絡文學從創作過程、表現內容到欣賞批評都表現出與傳統紙質文學迥然不同的特性。創造主體的自發性與隨意性,欣賞和批評的互動性與再創造性,表現內容的即時性與多樣性,是網絡文學的基本特色。本文從網絡文學的界定和興起,對網絡文學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等問題作了探析。
網絡正在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網絡傳播正在全方位影響或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網絡文學的興起也成為世紀之交文學領域內令人驚嘆的變革。作為文學家族中的新成員,網絡文學以全新的姿態對傳統文學發起了有力的沖擊與挑戰。網絡文學以其迅猛發展的計算機技術作為支持手段,它的興起會不會帶來一場劇烈的“文學革命”?會不會使傳統文學黯然失色?它的發展過程中會有哪些新動向、新特點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譬如,網絡文學出現后,昔日由社會分工規定身份的作家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主體,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交往的網民,“人人都能當作家”成為可能;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不再是硬載體的“文本”,而是在網絡上彼此相通、聲情并茂、隨緣演化的“超文本”和“多媒體”;作品內容的來源不僅僅是獨立于藝術活動之外的“客觀生活”,而是和藝術活動融為一體的“數字化生存”;作品的接受對象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讀者、聽眾或觀眾,而是積極參與、恣心漫游的網絡用戶;文學作品的傳播方式更不像過去那樣在一個特定的物理時空里進行,而是在一個虛擬空間作低成本、高效率的快捷延伸與撒播。……總之,傳統文學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在網絡文學面前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文學從生產、傳播、消費到鑒賞與批評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
關于網絡文學的界定
網絡文學有三種形態:一類是已經存在的文學作品經過電子掃描技術或人工輸入等方式進入互聯網絡供人欣賞,即紙介質作品的電子化;一類是直接在電腦上書寫并在互聯網絡上“發表”的文學作品,通常叫網絡原創文學;還有一類是通過計算機軟件“創作”的文學作品,以及具有互聯網絡開放性特點、由幾位幾十位作家甚至數百位網民共同創作的“接力小說”,它們只能以“超文本”鏈接的方式鮮活地存在于互聯網上。這是狹義的網絡文學,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因為離開了網絡它們就不能生存。
第一種“網絡文學”,人們一般是將它看做是資料庫、圖書館,不是真正的“網絡文學”。第二種“網絡文學”即“原創網絡文學”,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表,也可以在傳統媒體上刊發出版,因此還難以同印刷品文學區分開來。只有第三種“網絡文學”才能與傳統的文學相區別,因為它們難以下載出版,只能在互聯網上存活,其存在方式和審美模式都是網絡化的,因而最具第四媒體的特色。但鑒于目前網絡的軟硬件技術水平以及創作實踐的有限性,第三種意義上的“網絡文學”還不被人們看好。人們普遍關注的是第二種意義上的“網絡文學”,包括在網上“發表”后又被傳統出版物出版的文學作品,以及那些經過編輯、登載在各類網絡藝術刊物(電子報刊)的作品,電子公告欄(BBS)上不經編輯、個人隨意發表的文學作品,以及一些電子郵件(E—mail)中的文學作品也屬于這一類。
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世界網絡文學在歐美萌芽、起步,漢語網絡文學雖是遲開的花朵卻格外鮮艷,在因特網上特別火暴和繁榮。這或許是因為以“載道”、“明道”、“經邦治國”為己任的中國文學受到的桎梏太多,擔負的責任過重,一旦回歸到平等的、平民化的、輕松的網絡環境中,便顯露出勃勃的生機。由于網絡文學所依賴的網絡技術最先在發達國家普及,因此漢語網絡文學最先也是在國外起步的。網絡文學的作者大多出身理工科,愛好文學,也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甚至有相當高的文學創作水平,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給了他們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和發表園地。
世界華語網絡文學誕生于一九九一年,這一年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在北美創刊,還出現了王笑飛創辦的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chpoem-l@ listserv.acsu.buffalo.edu)。此后,世界各國相繼出現了中文網站,方舟子等人創辦了第一份中文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http://www.xys.org)。與此同時,詩陽、魯鳴等人于一九九五年三月創辦網絡中文詩刊《橄欖樹》(http://www.rpi.edu/~cheny6)。一九九五年底,幾位原來活躍于中文詩歌通訊網的女性作者獨自創辦了一份網絡女性文學刊物《花招》(http://www.huazhao.com)。這些都是早期漢語網絡文學的代表。
一九九八年,一部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影響力的中文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誕生,作者是臺灣成功大學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從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到五月二十九日共花了兩個月零八天的時間,他以jht為筆名(后更名為“痞子蔡”)在電子公告欄(BBS)上連續發表了長達三十四集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這是網絡文學在大陸第一次引起轟動,很多人因為這部作品才知曉了網絡文學。
作品中的三個主人公痞子蔡、阿泰、輕舞飛揚,其人物類型與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克羅德和吉卜賽女郎愛絲梅哈達如出一轍,不同的是《巴黎圣母院》中人物身上內美外美的范疇被置換為網上與網下、虛擬與真實。網上虛擬的痞子蔡玩世不恭,但網下真實生活中的他卻一副學者心態(外丑內美);網上虛擬的阿泰風流倜儻,網下真實生活中卻肆意地玩弄女性(外美內丑);而輕舞飛揚不論在網上虛擬的社區還是在網下真實的生活中都是美的典范(外美內也美)。《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成功,并非僅僅是因為它陳述了一個纏綿悱惻的網絡愛情故事,也不僅僅是因為它成功地詮釋了“網人寫網絡供網民觀賞”的網絡文學命意,而是其隱喻了理想與現實、虛擬與真實的矛盾與無奈,透發出作者對網絡時代生活的哲理思索,也折射出當下人們的后現代情愫與訴求,堪稱華文網絡文學的宣言。該作迅速走紅,成為暢銷書,并被改編為電影、電視、戲劇,以致網絡上一時以“第一次……”為名的作品滿天飛。
一九九九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催生出“五匹黑馬”:邢育森(代表作《活得像個人》《網上自有顏如玉》《柔人》)、寧財神(代表作《緣分的天空》《假裝純情》)、俞白眉(代表作《網絡論劍之大夢先覺篇》《尋常男女》)、李尋歡(代表作《迷失在網絡與現實之間的愛情》《一線情緣》)、安妮寶貝(代表作《告別薇安》《八月未央》)。
二〇〇〇年,號稱“最佳網絡文學”的《悟空傳》(作者今何在)的推出,帶動了第二波網絡作品。此后王小山的《這個殺手不太冷》、沙子的《我不是一粒沙子》、心有些亂的《絕色》、南琛的《太監》等圖書的出版,統統被納入“光明書架”的“網絡人文叢書”。二〇〇一年四月,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出版了“BBS公告板上誕生的網絡原創作品”《風中玫瑰》(作者風中玫瑰),意味著傳統主流出版媒體對網絡文學的認可,這是大陸網絡文學發展的第二階段。
二〇〇二年九月,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在“天涯”的點擊量達十六萬次,而在另一個網站,這篇小說曾導致社區在線人數超過了最高容納量,首頁鏈接的點擊量是十七萬多(還不包括內部論壇點擊量)。作品尚未交出版社正式出版,盜版書已搶占市場。《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的火暴掀起了以都市生活為背景的網絡文學熱,《成都粉子》《深圳今夜激情澎湃》《成都,愛情只有八個月》……不勝枚舉。二〇〇三年,慕容雪村獲中國新銳版年度網絡風云人物稱號。這是第三次網絡文學沖擊波。
更具有網絡特點的網絡文學是接龍小說。一九九七年四月,加拿大在互聯網絡上舉辦了一個“全國小說”的寫作活動,代表加拿大全國十二個省區的十二位知名作家在十二個小時內完成了一篇集體創作的小說。小說的主題是“跨國故事”(Cross Country Story)。但小說內容情節和結構的不連貫,使這一故事的寫作不像是完成一篇小說,更像是一場文字游戲。另一次接龍小說的嘗試有更多的參與者。美國著名作家約翰#8226;厄普代克與另外四十四名作家一起在網上合作完成了題為“故事由謀殺開始”的小說,這次網絡小說寫作活動由著名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公司主持。整個作品被完成后,雖然厄普代克認為這部作品“寫得相當好”,但作品中充滿著大量的對厄普代克文風的拙劣模仿。厄普代克本人表示,他對再次進行網上文學實驗創作不感興趣。
接龍小說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特點,使文學創作變成了一項集體參與的文學活動,就像中國古代幾個文人一起喝酒時行酒令、作頂真詩,不同的是喝酒變成了上網。一九九九年一月開始,新浪網與《中華工商時報》聯合舉辦為期一年的接力小說活動。小說題目為《網上跑過斑點狗》,第一章由青年作家邱華棟、李馮、李大衛寫作,其余由網民和讀者共同續寫,計劃最終完成一篇六萬字左右的中篇小說。小說試圖反映互聯網給人類的生活、工作、愛情帶來的沖突與影響,揭示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然而這篇小說后來因網民和讀者反應不積極等原因而夭折了。
網絡文學是其他網絡藝術的基礎,網絡游戲、網絡影視、網絡戲劇等幾乎都離不開“網絡文學”。目前網絡上不僅新開設了許多網絡文學站點,而且最有影響的國內網站如“新浪”“網易”“搜狐”等,都專門開辟了“網絡文學”頻道,建立了網絡文學代表作品的鏈接,并且提供了專門空間供網民評點網絡文學作家及作品。一些專門的文學網站如“榕樹下”“新語絲”“花招”“橄欖樹”“白鹿書院”“黃金書屋”“中文網絡文學精粹”“碧海銀沙”“莽昆侖”等,對漢語網絡文學的迅速崛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痞子蔡、邢育森、寧財神、李尋歡、安妮寶貝、吳過等已經成為許多網民熟悉的網絡文學作家。《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智圣東方朔》《告別薇安》《悟空傳》《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等網絡小說成為暢銷書;“網易”和“榕樹下”網站分別舉辦了網絡文學評獎,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
網絡文學的特點與出路
網絡文學是數字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下的產物,它融合了數字處理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網絡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學科知識,具有明顯的跨學科“雜交”的態勢。廣義的網絡文學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因為在一般人看來,在電腦屏幕上看文學作品與在書上讀文學作品差異甚少。但狹義的網絡文學所帶來的沖擊是劇烈的。當計算機被作家當作創作工具的時候,它帶給作家的僅僅是效率和便利。而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出現則顛覆了傳統藝術,網絡成了作品傳播、展現的主要平臺;舉手之便的數碼復制使原本與摹本的界限消失。傳統的藝術體制與藝術成規發生著變化,人們的藝術理念也將隨之變化。
網絡文學的特點,從創作過程來看,表現出自發性、隨意性和多樣性特點。作品的創造主體由昔日身居斗室的作家變成了能操作鍵盤與鼠標的廣大網民,文學創造的隊伍比過去有了驚人擴大,精神生產的集團化、大眾化與通俗化成為可能。從接受過程來看,表現出參與性、互動性與再創造性的特點。文學欣賞者或批評者不再是受“第一文本”束縛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可以積極參與、恣心漫游的網絡用戶,任何網民都可以將自己對作品的評論張貼上去,評論可以是長篇大論,也可以一句話、一個詞。廣大讀者有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從前無處發表的“高論”可以隨意揮灑,網民的廣泛參與和互動,使“第一文本”的再度創造真正成為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文學真正是由原創者與欣賞者共同完成創作的。從創造內容來看,表現出即時性、豐富性特點。近年來網絡文學的表現內容雖然五花八門,但抒寫城市人精神空虛、心靈扭曲、情感糾結和內在主觀感受的作品居多,這自然與這個紛紜變幻的現實世界息息相關。
網絡文學猶如文學院落中遲開的花朵,因無呵護看管,它時而勢頭強勁,時而委靡不振,目前尚處于自發隨意和無序的生長過程中,許多作品還相當幼稚,藝術水準不高,還難以與傳統的紙質文學全面抗衡。但不少網絡文學作者認為,當網絡成為人們更習慣和熟悉的媒體時,網絡文學將會成為文學流通的最重要的方式,網絡文學需要實力派作家領銜指導,需要文學理論家們呵護培養。只要網絡工作者和政府部門大力扶持,只要廣大網絡文學作者不斷提高創作水平,網絡文學定會綻放艷麗的花朵。
(責任編輯:呂曉東)
作者簡介:袁平夫,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見歐陽友權主編《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頁。
[2] 見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本體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