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悟性 超然 意境
摘 要:卞之琳的《斷章》一詩以詩人的悟性活動而揭示出了事物間“戲劇化”的相對與和諧的關系,表現出了一種特有的玄秘味道和審美意味。
卞之琳的《斷章》一詩,以其現代派詩歌“戲劇化處境”與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相結合而產生的玄秘味道,長期以來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想象和智力的空間。
初讀這首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很容易誘發人的想象,使人眼前幻化出一幅曼妙的畫面: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那風景中的小橋、流水、清風、岸柳,看著看著,“你”就如癡如醉地心醉神迷,渾然忘我了,這時,不知不覺中,“你”竟無意中又成了岸邊樓上“看風景人”眼中的另一道風景了。這另一道風景不僅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樓上“看風景人”,而且還留在了“看風景人”的心里。以至于到了夜深人靜、月光如洗的時候,“看風景人”還在夢中深情地重溫著另一風景中的“你”,“你”已經成了“別人”夢中的風景了。當想象出這樣一幅畫面的時候,往往讓人感覺很傳奇,很富于戲劇性,很像看一個童話般感人的愛情故事。這是《斷章》這首詩給人的初步感受,也是現代派詩歌“戲劇化處境”所帶來的一種直接效果。
然而,等初步的感覺漸漸遠去,人們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這首詩時,詩中跳躍著的詩人的靈感,詩人的智性所呈示出來的事物間謎一樣的神秘關系,又讓人感覺到一中悟性活動中所迸發出來的超然的意味之玄秘味道。
《斷章》這首詩是以詩中事物間變幻而神奇的關系牽動人的情思,打動人的靈魂,實現其審美價值的。法國美學家、哲學家狄德羅說:“從感覺上說,關系只存在于我們的悟性里。”①關系是一種悟性的活動。《斷章》這首詩是詩人的一種悟性活動。在詩中,詩人是以其敏銳的悟性來發現和展示事物間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關系的。《斷章》是一首有關關系的詩。全詩短短的四行就似乎包括和容納了世間萬物所有的關系。其中既有顯形的關系,又有隱性關系。從事物的表面關系來看,詩中的顯形關系有:物與物的關系,如景與橋,橋與橋,月與窗等;人與人的關系,如橋上人與樓上人,賞月人與做夢人等。人與物的關系,如“你”與風景,“你”與橋,“你”與明月,“看風景人”與樓,“看風景人”與橋等等。從事物間的深層來看,詩中的隱性關系則有: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主客體關系,主被動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系,以及所有事物間的相對關系等。因為對于《斷章》這首詩來說,全詩共四行,兩節,四個鏡頭。如果每個鏡頭單獨來看的話,這四個鏡頭攝取的分別是生活中常見的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這四個畫面彼此之間本來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在此詩中,由于詩人把四個鏡頭分兩組并置在一起,巧妙地構成了一組并列式蒙太奇,詩中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鏡頭中,看風景的主體“你”在第二個鏡頭中,“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你”就成了被人看的對象,變成了一個客體的“你”了。而在詩的第三個鏡頭中,被明月裝飾了窗子的被動的“你”,在詩的第四個鏡頭中,“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就又變成了一個主動的“你”了。這樣,隨著詩中事物間不著痕跡,不動聲色的位置的轉換,世間最本真的關系,一切事物間的主客體關系,主被動關系都是相對的,流動的,相互轉換的,在詩中也出現了。于是在一首短詩中,詩人利用四句詩來描繪事物間所有的關系,揭示事物間關系的奧秘,這是詩人的悟性所在,也是詩人悟性活動的神奇所在。
其次,從詩中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來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你”身在物中,并深深地陶醉于物,“你”和物之間的關系是美滿的,是相親相融的;“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明月”走進并美化了“你”的生活,物和“你”的關系也是溫馨的、融洽的,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和諧統一的。人與物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很多種,其中有對抗關系,有征服與被征服,懲罰與被懲罰的關系,這些關系都是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系,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系無論對人還是對自然界都是一種傷害,是一種不完美的關系。因此,在我國,人們自古以來就強調“天人合一”,人應該順應自然,與自然界保持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因為人出自自然,是自然的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地自然是一個大宇宙,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人應該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且“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人只有順應了自然,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才能盡其性命,符合了自然的目的,完成了人的使命,并獲人生的自由和幸福。所以 ,在《斷章》這首詩中,作為詩人的悟性活動,詩人追求幸福與美的天性實際也讓詩人于詩中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理想關系,和諧統一,相互融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審美境界,在詩中升華出這樣一種境界,是《斷章》這首詩的更深一層的審美意味。再次,從詩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看,“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看風景人“你”當成風景來看,“你”也把“別人的夢”當做自己的審美對象來“裝飾”,這是一種人與人這之間的相互欣賞,相互美化的關系,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審美關系。
那么在詩人悟性活動的背后的神奇所在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詩中超越于詩人悟性活動,對關系的感覺之外的一種理性沉思,一種詩歌的意境,一種玄妙的味道。在《斷章》這首詩中,詩人是以中國古典詩的氣質意境來塑造詩的靈魂的,所以詩中流動的意象,橋、樓、明月、風景,絕不單單是一些簡單的意象,是一些猶如行云流水的風景,是詩人的一種情懷,是詩人的一個空靈自由而意味深長的更加廣闊的空間和世界,是詩人的審美理想所在。詩中的每個空間,詩歌里的每一種關系都是詩人以其悟性超越現實而獲得的心靈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愉悅,都是一種審美的發現。詩中的關系是多層次的,詩中的審美意味也是多層次。法國美學家狄德羅說:“美總是由關系構成的”②,“一個物體之所以美是由于人們覺察到了它身上的各種關系”③,“對關系的感覺就是美的基礎”④。關系也是一種美。《斷章》這首詩的所有美與意境正是由詩中微妙的關系所孕育而成的。首先,從詩中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來看,景與橋、橋與樓、月與窗等,它們各盡其職,各守其序,相對而出,互為風景,這一切都是十分和諧的,詩中對這種物與物之間的自然關系的和諧的感悟和升華是美的,這是一種中國人心目中傳統的美。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里,天道自然,世間因天道而“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⑤,天道“無為而無不為”。天道無聲無息地化育了萬物,使萬物合法有序,天道是最美的。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天道也就是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和諧、自然的,《斷章》一詩中物與物之間關系的和諧與自然是一種自然之美,也是一種天道之美。詩人從世間物與物的陳列與布置感悟到了美,并超越了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發現這種美。對于人來說,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⑥人作為一種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是有意識的,人的意識不僅能認識到自身的存在,而且還能認識到客體的存在,并在主客之間建立起種種的關系。這些關系有實用性的,有倫理性的,所有這些都是外在的,帶有強制性、不自由的。而審美關系則超越了這些關系,是自由的。審美關系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可以讓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人與人之間的審美關系也是這樣。因此,在《斷章》一詩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審美的,也就是自由的,令人愉悅的,可以讓人在精神上得到升華與完善的。人與人之間這種關系的描繪與深化也是富有意味的,最后,從詩中所有事物之間的相對關系來看,詩歌則又推許了一種世間萬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對照,互為對象,互相對等,從而彼此圓融的境界。“你”看風景,“你”又成了風景,“你”被“裝飾”,“你”又“裝飾”了“別人”,于是,在詩中,“你”和“風景”之間,“明月”和“你”之間,“你”和“窗子”之間,“別人”和“你”之間,“樓上”和“橋上”之間,“窗子”和“夢”之間,這一切的一切之間都是實現了徹底的對等化,對象化,同一化,彼此之間無礙無障,圓融貫通,這就是詩中萬物之間的圓融的境界,也是禪宗的最高境界。在詩中,由詩中萬物之間關系所超越出來的這種境界,使詩的境界更開闊了,也更有一種玄妙的味道了。
總之,讀《斷章》這首詩,猶如欣賞一道風景,欣賞一道世界萬物和諧之美的永恒風景。人們可以在這道風景中看世間百態,也可以在這道風景中感自然流韻,因為這是一首智者的詩,是一首以智者的悟性活動而具有超然意味和玄妙味道的詩。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劉際平(1967-),河南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漢語言文學系教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文學。
①④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頁,第30頁。
②③ 《狄德羅美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頁,第31頁。
⑤ 《中國哲學思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頁。
⑥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