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俄羅斯電影 人的命運 尊嚴與信念
摘 要:根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說《一個人的遭遇》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半個世紀之前就轟動了世界影壇,它開創了俄羅斯電影描寫“戰爭真實”的先河,它刻畫了普通人在戰爭中所遭遇的命運,同時它也表達了經受苦難的人們對未來的信念。
根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說改編的影片《一個人的遭遇》終于在五十年之后的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日我國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公映了。這部曾在半個世紀之前就轟動世界影壇的杰作在我們這里重見天日了。據有關資料說明,該片拍制完成后,各國紛紛爭先上映,我國電影機構也在譯配之后,準備于一九五九年十月革命節期間放映,而且影片廣告已張貼在各大電影院門口,但遲遲未上銀幕,從此不見蹤跡。后來才知道,中蘇關系已出現較大裂痕,何況這又是后來被稱作“蘇修文藝黑線鼻祖”的作品,所以這部電影一直未能與我國觀眾見面。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后,也出現過這部影片的錄像帶和影碟,但欣賞過的人畢竟是少數。
眾所周知,影片《一個人的遭遇》是根據俄羅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篇小說是作者構思了十年之后于一九五七年的元旦刊載于《真理報》頭版位置的,小說分兩期載完,這對《真理報》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可見當時這篇小說的重要意義和所起的作用了。
當然,我們這里只講講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有關小說的評論與賞析在過去已經有很多很多了。
電影《一個人的遭遇》是俄羅斯電影大師邦達爾丘克的杰作。我國電影工作者和老一代觀眾對他是很熟悉的。他是戰后培養起來的電影藝術家,曾出演過多部影片的主要角色,如《金星英雄》、《沒有講完的故事》、《奧賽羅》等等,一九五九年他首次執導了影片《一個人的遭遇》,并扮演了影片中的主人公,該片獲得了當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和一九六〇年列寧獎,并使邦達爾丘克一躍而躋身于世界優秀導演的行列,后來他又導演了多部影片,特別是由他導演和主演的巨型多集影片《戰爭與和平》使俄羅斯影片首次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
邦達爾丘克在影片《一個人的遭遇》中保留了肖洛霍夫原著的基本情節和所有人物,只對很少 內容作了刪節,同時根據原著的深刻內涵,為增強視覺的強烈效果,也增加了部分情節和個別人物,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得到了作家本人的巨大幫助,這無疑也是影片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影片《一個人的遭遇》自始至終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這就是真實,當然,這真實是嚴峻的,也是殘酷的。正如后來肖洛霍夫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講話中所說的:“向人們說出真理(這里應該譯成“真話”)——有時是嚴峻的,但永遠是勇敢的真理,在人類心靈中堅定對未來的信念和對于自己能夠建成這一未來的力量的信念。”①邦達爾丘克為了體現這一真理,他不僅深刻體會原著的精神,而且還對戰爭中各種材料進行了細微的研究,和戰爭的參加者進行了無數次會見和座談,特別是和過去曾在戰俘集中營的囚徒們進行談心,當然,導演本人在戰爭時期也上過前線,經歷過殘酷的戰爭歲月,這些對影片的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導演沒有完全照搬原著的框架,也沒有完全拘泥于小說中的各個細節。小說是以記者的身份講述主人公索科洛夫所講的故事的,而影片盡管保留了主人公敘述的這個特點,但更主要的是,導演充分發揮了電影的視覺作用,用主人公的眼睛來觀察他所經歷的事件,這就使觀眾不是在聽故事,而是仿佛身臨其境在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染。譬如,主人公索科洛夫被俘之后,逃跑未成,被遣送到德國的集中營的那場戲:一列火車載著戰俘駛進車站,附近便是法西斯殺人的集中營,高高的煙囪冒著濃濃的黑煙,戰俘們和猶太人下了車,排成長長的隊伍,一邊是樂隊奏著德國流行樂曲,表示“歡迎”;一邊是擴音器聲嘶力竭地喊叫著行走的路線,同時還夾雜著德國衛兵的斥責聲和婦女兒童的哭喊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索科洛夫通過鐵絲網望著這一幕幕悲劇,眼睛里充滿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因為這長長的人流進入一座用幾種文字寫著的“澡堂”的神秘建筑物,外表看來,似乎是讓戰俘們清洗旅途中帶來的污垢,而實際上是進去之后便變成煙霧而永遠地消失了。這時,沒有任何對白和解說,觀眾看到的只是索科洛夫默然望著這一切的悲痛神情和隨著他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殘酷的情景,這一場面的時間并不長,也是原小說中未曾敘述的,但這個場面卻是動人心魄的,讓觀眾從主人公無言的眼睛里看到了敵人的殘暴和對敵人的仇恨。
整個影片是緊緊圍繞著一個具有深刻哲理意義的主題——人的命運而展開的。其實《一個人的遭遇》這個標題和片名從俄語原意上也可譯成“人的命運”,所以這里本來就包含著作者對于人生命運的概括與思考。影片遵照原著的精神,一改過去描寫戰爭影片所表現的那些特點,沒有激烈的戰爭場面和重大事件,沒有典型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事跡,也沒有特別揭露敵人的丑惡嘴臉和重大罪惡場面,而是從新的角度,提出了戰爭與人的關系的問題,著重描述了法西斯侵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嚴酷的真實”表現了戰爭對普通人的生活及命運的影響和摧殘,同時突出了蘇聯人民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和作出的犧牲。影片生動地再現了小說中索科洛夫走上前線、離別妻兒子女的場面,這一場面是撕心裂肺的,特別是幾次悔恨在離別時“推了她一下”的回憶,更加重了生離死別分量。影片中展現了索科洛夫逃跑未成而被軍犬咬得遍體鱗傷以及在采石場進行非人折磨的場面,在小說中其實只有兩三句話,但是導演用畫面展現了典型的環境,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主人公在非人的折磨中念念不忘祖國和親人,最后冒著生命危險,捆綁著德國軍官,越過戰線,回到祖國,擺脫了法西斯的虐待與摧殘,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減輕內心的悲痛,因為他利用上級獎勵給他的假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是家園的殘垣斷壁,聽到的是妻子和兩個女兒早被敵機炸死,已不在人間,這種打擊和悲痛幾乎使他支持不住而昏厥,幸好他還有一個兒子在部隊,并已榮升軍官,他滿懷希望在戰爭勝利后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可是,讓人難以想到的是,就在戰爭結束的前一天,兒子在攻克柏林的戰斗中犧牲了,索科洛夫接到通知趕到部隊時,看到的是靜靜地躺在棺木中的兒子,索科洛夫的希望破滅了。這就是戰爭,這就是殘酷的真實。影片導演就是以這樣真實的畫面來揭示和深化所要表達的主題——人在戰爭中的命運。索科洛夫的遭遇是悲慘的,他承受了一個又一個的沉痛打擊,但這不只是索科洛夫一個人的命運,而是代表了千千萬萬俄羅斯人民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
遭遇是悲慘的,命運是悲慘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部影片是悲觀主義的,因為我們從索科洛夫一次次的抗爭中看到了希望,從主人公剛毅的性格中獲得了信心,從這個俄羅斯士兵不屈的信念和威嚴的自尊中體驗到了人民必勝的決心。同時我們從影片的開始和結尾相呼應的情景中看到了主人公重新獲得了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信念,這對深化影片主題有著積極的意義。
影片一開始,導演便用移動鏡頭給觀眾展示了一幅戰后俄羅斯大地初春的畫面:一望無際的曠野、復蘇的森林、零落的農舍,還有一條條泥濘、坎坷的大路。這些畫面不僅展現了戰爭剛剛結束后第一個春天的俄羅斯大地的環境特征,而且它還象征著蘇聯人民從戰爭走過來的艱難歷程,人民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抗爭,戰勝了人類嚴寒,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但是道路依然坎坷不平,需要人民用艱苦的勞動去恢復家園,但畢竟春天來了。這時大路上走來了兩個人:一個身材高大的漢子領著一個小孩沿著坑洼不平的路上蹣跚走來,漢子那寬大的臉上布滿皺紋,頭發花白,顯然是個飽經風霜、歷經苦難的人,而那個孩子穿著不稱身的衣服,顯然是個孤兒,他們在河邊停下來,給記者(漢子誤認為記者是司機同行)講述了自己的遭遇。當然,這兩個人象征著兩代人,他倆的命運構成了蘇聯人民的命運,上一代飽受戰爭的折磨,但他們以頑強的斗志戰勝了敵人,而那個小孩代表的下一代人正需要上一代人的呵護,讓他們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未來的希望,難怪主人公索科洛夫在遇到這個孤兒后,很快組成了新的家庭,孤兒有了父親的保護,父親也重新找到了新的生活意義。當索科洛夫講完了自己的遭遇之后,領著瓦尼亞又沿著泥濘的道路去了,這時銀幕上響起了記者的旁白:“我希望,這個俄羅斯人,這個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的人,能經受一切,而那個孩子,將在父親的身邊成長,等他長大了,也能經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如果祖國號召他這樣做的話。”從影片的開端和結尾這幾組鏡頭來看,對揭示和深化其主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電影是保留了和小說相同的開端和結尾,但電影用視覺形象更好地激發了觀眾的想象與聯想,使觀眾產生了一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定信念。
更值得稱道的是,影片《一個人的遭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新的藝術典型——社會主義普通人的形象,當然,索科洛夫這個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他是個普通勞動者,身世平凡,經歷也很平常,戰前是個司機,戰爭中仍然開著卡車為前線運送炮彈,并沒有什么突出的英雄行為,也不會說什么豪言壯語,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戰士,以其平凡的行動,表現出了非凡的剛毅、不屈的性格和高度的尊嚴。這和過去戰爭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影片中,總是把英雄人物拔得很高,要做出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跡,要表現激烈的戰斗場面,但是在這部片子里,主人公總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在無言的行動中表現出普通戰士的特點。索科洛夫在前線駕駛汽車運送炮彈,一次敵機轟炸后,車被炸翻,他醒過來后,已成為俘虜,敵人要他脫下靴子,他從容地脫下后,還遞上了包腳布,以此來嘲笑德國人,這里沒有任何語言,但這個動作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當俘虜們被趕到教堂里過夜時,他聽到有人要在第二天早上出賣自己的同志,他主動親手掐死了叛徒,避免了一場災難。俘虜們在采石場作苦役,為免遭敵人的鞭打,他用手扶一把精疲力竭的同志……索科洛夫就這樣默默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就是這些平凡的細節突出了這個普通戰士的性格,特別是在集中營里,當德國警衛隊長聽到有人密告說索科洛夫講了兩句抱怨的話、準備槍斃他時,他面對敵人的槍口,不卑不亢,沒有為敵人的“勝利”干杯,倒為自己的死喝了酒,表現了一個普通俄羅斯士兵的威嚴,這倒讓敵人為之敬畏,結果不僅沒有殺了他,還賞給了他面包,他回到獄室,支持不住倒在地上,也只說了幾個字:“大家把它分了”,盡管每個人只能分很小的一塊,但大家實在太需要了。這幾個場面在影片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它細膩地刻畫了俄羅斯人的堅毅性格,展示了一個普通士兵雖身遭厄運,但充滿對同志的愛心和永不氣餒的奮斗精神,塑造一個在恐嚇和死亡面前始終保持尊嚴的蘇維埃人的形象。
電影大師邦達爾丘克在影片中的導演手法和造型處理都具有高超的水平,他所運用的蒙太奇轉換也十分獨特,而且有許多創新,譬如說,在當時(上世紀50年代)就運用了仰俯鏡頭的拍攝,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拍攝手段形成的畫面給觀眾以強烈的效果,如索科洛夫被俘后第一次逃跑的場面,獨特手法使觀眾仿佛感到自己也在跟著主人公一起拼命逃跑,樹枝不停地打在臉上,他跑進樹林里,陽光一下子照射了進來,使人感到有獲得自由的一線希望,索科洛夫躺在一片燕麥地里,嘴里嚼著麥粒,聽著鳥叫,感到無限的舒展和自由,這時攝影機逐漸往后拉,俯拍著主人公在那無邊無際的田野里四肢攤開、躺在麥地里的全景,讓觀眾仿佛松了一大口氣……突然間,犬吠聲由遠而近……觀眾的心又緊縮了起來,擔心著主人公的命運;再如采石場的那一場戲,盡管原著小說中只有兩三句話,電影里的場面用去的時間也很短暫,但是從畫面構圖上看,給觀眾以永無盡頭的苦役的深切感受。畫面上展現的是寸草皆無的大采石場,身體虛弱的戰俘們不停地鑿著石頭,單調的聲音突出了苦役的難熬,而一隊手捧石頭的戰俘們疲憊不堪地把石頭送上山去,而另一隊戰俘在山脊上拋下石頭后艱難地走下山去,時而被德國兵故意地將其撞下山去,而戰俘們被苦役折磨得那呆滯的臉上也只微微表現出敢怒不敢言的神色……均勻的鑿石聲、沉重的腳步聲,還有斥責的叫喊聲,構成一幅永無盡頭的苦役畫面,給觀眾形成一種心靈上的震撼。
電影《一個人的遭遇》中的對白是很少的,其中的幾處對話也是很簡練的,雖然有一些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但更多的是表現主人公內心的思考,而且通過索科洛夫的一雙眼睛使觀眾們能夠明白和理解這種思考,從而使觀眾深刻理解影片所表達的主題,理解俄羅斯人經歷了戰爭的苦難之后,會勇敢地面對生活、面對希望,任何艱難困苦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張 焰(1968-),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干部學院講師。
①《肖洛霍夫研究》,孫美玲編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469頁。